铁骑纵横!“红色哥萨克”的传奇故事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是新四军唯一的建制骑兵团,也是后来华中野战军乃至华东野战军唯一的建制骑兵团。在抗日战争中,骑兵团以迅捷快速、骑术精湛、勇猛顽强而威名远扬,尤其擅长伏击战、追歼战和奔袭战。在游击战中游刃有余、屡建奇功、威震敌胆,成为淮北平原一支铁骑劲旅,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为这支骑兵部队师法苏联红军的战术、技术,被称为“红色哥萨克”。骑兵团与《拂晓报》、拂晓剧团并称彭雪枫师长的“三宝”。
01艰难岁月中诞生
抗战初期,日伪顽军以3支骑兵部队为先导进攻我新四军第四师,致使我军遭受重大损失。血的教训使彭雪枫师长意识到,在广阔的淮北平原作战必须要有一支骑兵部队来抗击敌军。
1941年8月1日,在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的组织领导下,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今淮安市洪泽县)创建了我们自己的快速部队——四师骑兵团。
彭雪枫师长
骑兵团是由师部骑兵连、特务团骑兵连、十一旅三十二团骑兵连、十一旅三十一团骑兵连、十旅、十二旅旅部直属骑兵排等组合而成,又从各旅、团中挑选了一批机灵、勇敢的班长、排长、警卫员充实其中。
刚成立的骑兵团不足人不足300,战马短缺参差不齐,马具简陋,武器杂乱,更缺少马枪马刀。1942年上半年,彭师长在全师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特批骑兵团3万元淮北币(相当于全师大半年的菜金),用来购置战马和马刀马具。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
02选购战马
团里把买马的任务布置给各大队,大队干部凡是外出执行任务时,身上总带些银洋作为买战马用。
1943年夏天,一大队到邳(县)睢(宁)铜(山)地区保卫麦收时,经研究,决定由大队支部书记孟昭贤带领对马比较懂行、骑术较好的吕传德去完成这一任务。
出发前,孟昭贤讲了四条:一是要注意向群众宣传我们买马的目的是抗日;二是不准强迫群众卖马,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三是要买卖公平;四是要提高警惕,时刻准备战斗。他们选中了江苏邳县大王集,那里有比较大的牛马市场。
为了充实战马,彭师长把自己心爱的坐骑——青白色威风凛凛的“火车头”送给了骑兵团。这匹马体格大,奔跑速度快,两年来跟着彭雪枫东奔西走,立下汗马功劳。全师各单位听到师长献马的消息后,纷纷把仅有的马匹送给骑兵团。根据地的群众也纷纷将自己的好马送到部队。
彭雪枫和“火车头”
泗阳县破草圩村有位老奶奶,养了一匹心爱的好马,听说骑兵团要买马,便把马送到骑兵团驻地,说:“我没有儿子当新四军,这匹马就算是我的半个儿子,让它去当新四军打日本鬼子吧!”
不久,骑兵团同日军骑兵打了一仗,俘获了一批又高又大的日本洋马。马匹增多了,骑兵团也就一天天地壮大起来了。
03打造“雪枫刀”
刚成立的骑兵团,骑兵们大部分没有马刀,有马刀的也几乎全部是缴获敌人的,款式十分杂乱。马装具也很简陋,不合马身,人经常会从马背上掉下来。
打制马刀和马装具的任务交给了团供给处。可是打造这些装备需要大量的钢铁,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钢铁呢?当时日伪顽军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他们手无寸铁,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为淮北公署的刘瑞龙、刘子久等领导对骑兵团的建设十分关心,多次到部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们决定向地方领导求助。地方领导果断发动根据地的群众帮助寻找钢铁。有个群众提供线索:因日寇进攻,国民党地方政府曾把一大批治理淮河的器材沉在洪泽湖东南岸蒋坝镇边的一个大塘里。听到这一消息,四师专门派来了和当地群众关系密切的供给处处长、老红军——李作舟。在他的组织下,找来了几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水性好的小伙子,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塘水冷得彻骨,小伙子们喝点驱寒的烧酒,穿着短裤,冒着严寒,潜入水底摸索着,摸住器材就用绳子拴住,岸上的群众使劲往上拉,就这样一件件钢制品被拉出水面。有了这批钢材,马刀和马装具就有了着落。
但如何打造出符合实战而又具有新四军特色的马刀,成了全团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周纯麟团长让供给处想方设法找来各式各样的马刀,在吸收国民党骑兵马刀和日军战刀长处的基础上,亲自动手画刀样图,反复征求老骑兵们的意见,打出几把样品试用,最后终于确定设计方案。
新马刀雪亮熠熠闪光,刀身颀长灵巧俊秀,约一指宽,刀背轻薄刀鞘微弯,刀刃锋利无比。骑兵们拿在手里爱不释手,精心在刀把上缠上布条,并给马刀起名为“雪枫刀”,表示对彭雪枫师长关怀骑兵团建设的感激和尊敬。后来的实际战斗证明:敌人的马刀未到,我军马刀已率先劈中敌人。
▲新四军骑兵使用的雪枫刀
▲挥刀杀敌
接着供应处又开始打造马装具。好马、快刀、配好鞍,为骑兵团壮大为铁骑劲旅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04界头集整训
骑兵团组建初期参加了几次小战斗,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同志不会养马,不善骑马,不懂骑兵战术,严重地影响了作战能力。甚至一些干部战士作风涣散,发生了一些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
1941年冬天,为了全面提高骑兵团的战斗力,师领导决定骑兵团到江苏泗阳县界头集大江庄一带进行整训。彭雪枫师长要求骑兵:“上马要像蜢蚱一样敏捷,骑在马上要像磐石一样稳固,奔驰要像闪电一样神速!”骑兵们不畏寒冷投入到紧张艰苦的训练之中。
▲驻守泗县的新四军骑兵团
▲整装待发的新四军骑兵团指战员
经过半年整训,骑兵们的组织纪律观念明显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熟练掌握了27套骑术和战术动作,战斗力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05骑兵和他们的无言战友
战马是骑兵们不会说话的战友,也是骑兵的第二生命。在长年累月的战争年代,骑士和战马一同作战,一同度过艰苦的岁月。
骑兵们如同亲人般的爱护自己的战马。每天早晨都要排队高唱一首自己编写的爱马歌,牵着战马去操场散步,然后喂上草料;出操训练时,他们一同练马术,个个把战马训练成听从指挥动作协调的好伙伴;每次行军宿营,骑兵们都是先马后人,先招呼马吃好饮好,马不安顿好没有一个骑兵去休息。半夜里还不睡觉为战马添料;天天给马洗澡几乎成了骑兵们的必修科目,“马身上的灰尘,就是战士脸上的污点!”他们还用自己的津贴费买来铁耙子、木梳和肥皂,把马洗了又洗,刷了又刷,弄得干干净净,光鲜发亮,马鬃整整齐齐,马尾巴根根不乱,头上的护额毛还被扎成4根小辫子。
骑兵们给自己心爱的战马都起了名字,有的叫“小花”、“小红”、“龙驹”,有的叫“草上飞”、“一阵飞”,还有些骑兵把自己的姓加在马的名字前,如骑兵姓张,战马就叫“张小花”,真的成了他们家中的一员。
冬天,马跑了一身汗,骑兵们宁愿自己挨冻,也要把大衣披在马身上;夏天,骑兵们用马揉子帮马赶蚊子,拿出自己不多的津贴费,给马灌两次香油和蜂蜜,用来降暑火,可使马少生病;每次打仗前,骑兵们舍不得吃分给自己的油饼和烙馍,全喂了战马;闲暇游戏时,牵着各自的马,在村头走走转转。玩得高兴了,买根油条、烧饼往马嘴里塞。大热天牵马到树荫下乘凉,一递一口的给马喂西瓜。久而久之,人和马之间产生了一种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这些有灵性的战马也同样用它们的爱回报着骑兵们,“义马救主”的故事流传至今。
▲原骑兵团政治处组宣干事谢文斌和“小猴子”
▲建团10周年时10匹有功老战马合影
06驰骋江淮震敌胆
骑兵团的本事是练出来的,威风是打出来的。
初露锋芒。1942年界头集整训后,骑兵们小试牛刀就令敌胆寒。在泗县东北夏收保卫战中全歼屏山、黑塔据点抢粮的伪军;在睢宁保卫秋收时配合兄弟部队伏击抢粮的日伪军,全歼突围之敌。
33天反“扫荡”。1942年11月13日,骑兵团参加了为期33天的反“扫荡”。击毙日军小队长平林及翻译官等15人,俘虏20余人。参加大小战斗1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200余人。
扩大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日伪军对我根据地进行“蚕食”和“伪化”。我针锋相对,进袭日伪军薄弱据点,扩大路东抗日根据地。此时骑兵团已扩充为4个大队,1000余人马。
(1)阚堂伏击战。1943年4月,骑兵团一大队与地方武装配合,打击驻扎在宿县东北时村据点的日伪军,共歼灭敌人200余人,俘虏700余人,并缴获山炮一门、轻机枪3挺、马步枪400余支。
(2)冯庙集追歼战。此战,冯庙逃敌溃不成军,全部被歼,俘虏日伪军100余人。
(3)萧铜奔袭战。在开辟萧(县)铜(山县)等地区的斗争中,骑兵团拔除了阚疃、路疃据点,全歼敌增援部队,俘虏敌400余人。
打回津浦路西,全面收复豫皖苏。1944年8月19日,骑兵团跟随彭雪枫师长挥师西进,决心收复失地。
(1)小朱庄、八里庄战斗。首先要拔除敌据点小朱庄(今安徽淮北市境内)。伪司令王传绶率600余人拼死突围,被我埋伏在庄外的骑兵团全歼,无一漏网。王传绶也被老骑兵王长金刀劈毙命。接着,彭师长率骑兵冒暑猛追叛军,沿途歼敌,路西的局面迅速打开。
9月11日,彭师长率部攻歼河南夏邑县八里庄的顽军李光明部,歼敌千余,突围之敌被埋伏多时的骑兵团全歼,并活捉了李光明。战斗中彭雪枫师长不幸牺牲。
(2)砀(山)南清剿战。10月7日,骑兵团参加了砀(山)南清剿战,配合兄弟部队进剿顽军胡塞如及杨昆山部,痛歼杨昆山,活捉“挺进军纵队司令”胡塞如,俘敌700余人。
(3)保安山战役。10月19日,骑兵团在酂阳集全歼敌一个团,俘敌800余人。在曹庙又全歼敌一个营。在永城、涡阳交界处麻琢集与顽骑八师交手。曾骄横一时的骑8师一部被歼,一部逃散,溃不成军。保安山战役经8天激战,300里追歼,毙伤俘敌3600余人,缴获大小炮100余门、战马600余匹、轻重机枪200余挺、步枪2000余支。一个骑兵团追击一个骑兵师,在中外战争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乘胜追击(张爱萍摄)
在解放战争中,骑兵团又融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并扩编为5个大队,2000余人马。
随着战争形式游击战向阵地战的变化,骑兵团从战争中学习,创下了“骑兵追歼敌坦克”、“逼降敌1100人”等颇为传奇的战例,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响当当的主力部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卓越功勋。
1952年5月,骑兵团改编为华东军区坦克独立第6团,跨入了装甲兵行列,成为机械化的快速部队。后为陆军第38集团军装甲第六师装甲第21团(现属陆军第82集团军装甲旅),驻防北京昌平区南口镇。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洗礼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军一流的数字化装甲劲旅,担当着比过去更大的责任,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不起眼的“豆行”,何以在敌人眼皮底下护送谭震林
- 下一篇:一战成名“老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