⑮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
1940年10月,黄桥决战的胜利,让苏北通扬运河以西成为新四军的坚实阵地。而运河以东的通如海启地区,国民党3万多地方武装盘踞,形势错综复杂。但国民党各派武装已现分化之势,新四军敏锐地抓住时机,将东进通如海启、开辟抗日根据地,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季方,这位身兼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以其智慧和斡旋能力,促成了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的建立。然而,指挥部中的徐承德、薛承宗心怀不轨,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勾结,妄图挑起反共摩擦。季方果断决策,电请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接管苏四区。
新四军一师三纵驻地——掘港束公馆
10月中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命令陶勇、刘先胜率第三纵队东进。下旬,3000多名战士从海安镇出发,沿着运盐河浩浩荡荡向东挺进。一路上,受到如皋县群众的热烈欢迎,原盐民自卫队重新集结,前往栟茶迎接新四军;掘港、马塘的百姓们夹道欢迎。11月初,部队顺利抵达掘港。
第三纵队到达掘港后,留下三团发动群众,五团则在王澄、彭德清的带领下向海启地区进发。11月5日,五团到达海门江家镇,与茅珵领导的崇启海常备旅胜利会师。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海启地区。图为三纵五团团长王澄(中)、政委彭德清(左)、政治部主任姚力合影
在江家镇稍作休整后,五团继续东进启东。在海门三阳镇,受到启东抗日进步人士的热情迎接。五团政治处主任姚力等前往汇龙镇,与国民党启东县县长董伯祥谈判,成功促使其将当地武装改编为三纵五团三营。
12月,三纵五团与崇启海常备旅正式改编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移驻掘港。新四军第三纵队成功开辟通如海启地区,自此,在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热潮,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来源: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上一篇:⑭ 江北特委播撒火种
- 下一篇:⑯ 激战双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