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抗战印记

抗战印记|⑫黄炎培为镇江籍抗日先贤题送挽联

2025-09-05    

黄炎培是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与镇江颇有渊源,一生中多次到过镇江,与镇江的马相伯、冷遹、陈光甫、陆小波、李耆卿、唐儒箴等乡贤硕彦、政商耆绅多有来往,交谊笃深。他还曾为陈怀民、胡笔江、马相伯等抗日志士题送挽联,以表哀悼、缅怀、追思之情。


“空军斗士”陈怀民


陈怀民(1916—1938年)原名天民,镇江人。1933年考取中央航空学校(杭州笕桥),1936年毕业后在南昌空军教导大队任少尉飞行员。1937年9月19日,在南京上空击落日军敌机两架后,身负重伤。1938年1月,在河南归德上空与日军敌机激战,击落敌机3架,腿部中弹受伤,经休养恢复后又归队。1938年4月29日,日军敌机轰炸武汉,陈怀民驾机迎战,击落敌机1架后,受多架日军飞机围攻,所驾飞机油箱中弹着火,他迅速向敌机猛撞过去,与日军同归于尽。


image.png

《武汉日报》1938年4月30日报道四二九空战


1938年5月24日,黄炎培在日记中称“空军斗士镇江陈怀民”,并撰写挽联“为念悼之”:


凭最后一刹那壮烈心灵,虽死犹生,有我无敌;

运高空几千尺翻腾机巧,其智若勇,超群绝伦。



“金融巨子”胡笔江


胡筠(1881—1938年)字笔江,生于扬州江都,祖籍镇江。1914年任北平交通银行总行经理。1921年在上海与南洋华侨巨商黄奕住合创中南银行。1932年在镇江创办了蚕丝和桐油的专门学校,接管了被日商挤垮的溥益和民生两个纱厂。1933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着手准备国防财政和战时经济。


1932年1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怒潮,胡笔江表现出拳拳爱国之心。他在上海电台演讲时发誓:“设使我为此次战争而牺牲,则国家损失不过一贫民之子而已。”


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财政部命当时的四大银行董事长共同研究战时金融政策报告,胡笔江昼夜伏案,就敌占区、临近敌占区、距敌较远省份、大后方等的金融状况分别提出具体对策,备受各方称赞,后来一一得以实施。在日军侵占上海前,他负责将交通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金和业务转移到香港、重庆和昆明。


1938年8月初,胡笔江在香港接到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电邀,商讨筹款到美国购买飞机一事。本拟23日动身,后因故改为24日,与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由港乘飞机赴重庆。1938年8月24日上午,胡笔江乘坐“桂林号”自香港飞抵广州上空,遭到五架日本军用飞机截击,机毁人亡,坠入海中,不幸以身殉国。


image.png

《新华日报》1938年8月28日报道“汉市各界追悼徐新六胡笔江”


胡笔江遇难后,汉口市商会银行业公会在武汉总商会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宋子文、孔祥熙、董必武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宋子文在悼词和挽联中说,“胡进身之初,仅为钱庄学生,一无凭藉,经数十年之奋斗,以才能德行,见重于时,最后卒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忠于事、恕于人,血性论交,常披肝胆肺腑至诚以相见;敌之仇、国之宝,奇才招忌,竟历刀兵水火诸劫而成仁。”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皆送了花圈挽联,毛泽东、朱德在挽联中称其为“金融巨子”。


1938年9月8日,黄炎培得悉“金融巨子”胡笔江“以身殉国”的噩耗,遂作挽联: 


挥手散千金,谁如豪侠,吾尝有作,君莫不玉汝于成,为国惜才,公谊私文惟痛哭;

热肠劝杯酒,永诀平生,人当达观,古且以圣焉而死,凌霄谢俗,九天一瞑亦高超。


1948年8月23日,胡笔江追悼会(逝世十周年)在上海举行,黄炎培代冷御秋致挽联:


德量最恢张,吾尝有作,君莫不玉汝于成,公义私交,瘴海十年馀涕泪;

国仇终获报,人当达观,古且以圣焉而死,长才短瞬,寥天一瞑亦高超。



“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年),又名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神学博士。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的创始人之一。


image.png

图1中共中央电贺马相伯百龄寿辰


image.png

图2毛泽东彭德怀电唁马相伯逝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不顾年迈力衰,作演说,写文章,呼吁团结抗日,并与章太炎联名通电,要求“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先后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成会” “江苏国难会” “不忍人会” “中国国难救济会”等组织,坚决主张对内团结、对外抗战,被尊称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宋庆龄等组成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马相伯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告。因马相伯学识渊博、年高望重,上海文化界人士组织救国会(后来发展为全国各界救国会),一切通电、文件都由马相伯领衔。“七君子”被捕,他亲到南京,竭力营救,愿“拿我的头颅来担保”。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打得异常激烈,全国百姓都在支援前线,马相伯已是97岁高龄,他上街写字写对联卖钱,写一个字30元,写一副对联50元,整整凑了10万元捐款支援前线。后来,更是全家出动,买了医疗用品,在后方办起了医院。


1939年是马相伯百岁诞辰。国民政府为他颁发褒奖令“民族之英,国家之瑞”,中共中央贺电称之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在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中写道:“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他以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为念,把各方赠与的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1939年10月20日,马相伯得知湘北大捷,兴奋异常,夜不能寝,病势加剧。11月4日在越南谅山溘然逝世。


噩耗传出,举国哀悼。1939年11月7日,黄炎培作《挽一百一龄马相伯先生联》:


经过道咸同光宣,迄于民纪,百年迈世史,恰写终身,大龄竟属学人,仗公突破疑年录;

奔走沪京汉湘桂,而出边关,一颗老人星,遂沉南极,每日索观战讯,抵死长悬报国心。


作者简介:王荣,男,江苏丹徒人,民建成员,现为镇江市冷遹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会员、民建镇江市文化委员会委员。王抒滟,女,江苏镇江人,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