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形成与长三角文化渊源刍议
摘 要 :长三角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人文精神。而“海上画派”的形成,不仅如此,更是有 海上经济发展作为助推剂。因此,各个时期的外地画家,云集于上海。特别是近、现代,外地画家如安徽歙 县的虚谷、黄宾虹,浙江绍兴的赵之谦、任伯年及安吉的吴昌硕,江苏南京的邓启昌、苏州的吴湖帆等有 477 人。这些画家,往来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或工作或寓居,时而教书育人,时而以卖画维持生计。在商品化的 进程中,多数画家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维护自身画价,以示尊严。本文就画派形成的历史氛围及原因等作 一浅述。
关键词 :长三角 艺术 海派 关系 持久性
引言
长三角是由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三省一市组成,距今 5300 — 4300 年的良渚文化就分布在
这一区域,因此,长三角的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距今有有 5200 年的昆山赵陵山遗址,“处处彰 显着古老的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的辉煌,我们的先人在阡陌沃野中大踏步地走向文明社会”。 何谓海上画派?“海上画派”以长三角文化艺术为基础,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事业越来越
被重视,传统文化和海派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紧密。在此背景下,海上名家辈出,艺术成就显著。 “海上画派”的形成是长三角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挖掘、疏通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社会是 相适应的,其意义也十分重要。
一、长三角文化与海派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
1.良渚文化与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关系
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化的分布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向南到达浙江的宁绍平和钱塘江下游一带,北界则在江苏的淮河沿岸,东至上海……”其范围之 广,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西到安徽、江西,北到江苏北部接近 山东。主要遗址包括浙江余杭的良渚村,江苏苏州吴中区的草 鞋山、昆山的赵陵山,上海青浦的福泉山。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品 种又丰富,雕琢精美,艺术水平之高,为史前玉器之代表。其纹 饰主题以神人兽面纹最为常见,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吻 合,充分体现了良渚先民的信仰,开启了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 道,道法自然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上海博物馆(图一)、浙江博 物馆(图二)、南京博物院(图三)、安徽省博物馆(图四)均藏有 良渚文化玉琮。
早在三千年前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周公在《周礼·考工 记·玉人》中记载了“琮”的形制有“大琮尺二寸,射四寸”。此 后,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为确立玉琮的地位,在《古玉图考》中 引述乾隆年间钱坫语 :“今俗优称黄琮玉为釭头是也”。玉琮在 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有相似出土,是“良渚文化”的 共性。
长三角良渚文化的发现,是人类由原始社会走向等级社会、 走向文明的开始。这些先人的居住群围绕着太湖流域,是由水 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先驱者。
2.艺术早于文字
时为赵陵山“良渚文化”考古队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 方认为 :“文字记录的历史和信息,大约仅占到人类历史的百分 之五,中国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研究发现,文字 记载的是小传统,而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是大传统。艺术早 于文字,也是唯一可以探讨史前精神世界的依据。
良渚文化的研究范围很广,这里仅以江苏赵陵山“良渚文 化”时期出土的器物一二为例展开讨论 :
(1)赵陵山人兽鸟(图五),是在江苏赵陵山遗址中出土的 一件。该遗址于 1992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现在南 京博物院正厅展示。如此大规模的附葬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尚属 首次发现,是研究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早期社会分化、文明起源不可替代的重要实物佐证。对该遗址的深入整理、研究对于了解 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良渚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 生,都有重要意义。这是良渚文化的珍稀精髄,也是长三角区域 文化的历史轨迹。
(图一)上海博物馆藏良渚玉琮
(图二)浙江博物馆藏良渚玉琮
(图三)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
(图四)安徽定远县出土良渚玉琮
(图五)赵陵山人兽鸟
(图六-1)赵陵山族徽原形
(图六-2)赵陵山族徽图案
(图七)太极图
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为赵陵山 77 号墓出土。该人兽鸟构图精 细,雕琢以镂空加浅浮雕技法,虚实相生。男性头戴平冠,顶部 立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一只动物正在人鸟之间行走,反映出良渚 文化的鸟图腾崇拜。这与上述玉琮上所刻如神人、神兽、神鸟的 纹饰相似。
(2)赵陵山 77 号墓中的另一件为“源极图”(图六)。此图 被鉴定为赵陵山宗族的“族徽”,在逻辑构建上,胜过“太极图”
(图七)。源极图是文明起源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 术价值。其质地为细泥灰陶盖,敞口圆底,表面磨光后刻上图 案。画家董欣宾有《论赵陵山源极图》长论,从绘画的多种角度 进行论述,轰动学术界。1996 年秋,由南京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徐湖平主编的《东方文明之光》一书出版,这部纪念“良渚文化” 发现 60 周年的大型论文集,封面便是此图。论文集中,董欣宾、 郑旗、陆建方认为 :源极图“已达到了极高的图案创作和哲理思 维水平。我们把《太极》为代表的《八卦》《河图》《洛书》视为 中国哲学思维的最高层项,那么,赵陵山的族徽可视为胎型太 极,我们姑称之为《源极图》”。又云 :“良渚文化赵陵山族徽乃 是继承了崧泽文化传统、综合了直至赵陵山时期为止的大量图 案造型……其成就已达到《太极图》以前的最高水准。”
良渚文化后对长三角区域文化影响深远,如良渚文化时期 的玉器,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得到逐渐 提升。先民早期以尚武逞勇为风气,逐步走向文明为核心价值 理念,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 变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 生气质”等元素 ;自宋代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到近现代,长三角 区域文化愈发向刚柔相济、蕴涵精雅的方向生长 ;在经济、科技、 教育长足发展的同时,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逐步攀走向高 峰,并影响、延续至今。
总之,良渚文化是我们先祖给长三角地区留下的宝贵财富。
二、长三角文化与海派艺术形成的氛围
1. 文化艺术发展
(1)文化艺术的关联
历经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人文化和明清文化,长三角形成了完整的区域文化系列。在上 海与安徽中间的江、浙两省,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鱼米之乡,小桥流水,美景繁 多,文人墨客若鹜穿梭。
长三角区域文化有昆曲、越剧、黄梅戏、吴歌、苏州评弹、沪剧、上海说唱等,以唱与说为主, 抒情性强,声音温婉,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是长三角地区文化的经典。其中昆曲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至今已有许多地方剧种,如川 剧、蒲剧、上党戏、湘剧、晋剧、邕剧、桂剧、赣剧、滇剧、闽剧、婺剧、广东粤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 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故昆曲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而这些戏曲文化,深受“诗书画印”的艺术熏陶与浸染,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近现代艺 术家梅兰芳(图八)、程砚秋、尚小云等,不仅是戏曲表演艺术家,还是书画家。
(图八)梅兰芳《松鹤图》
(2)南京竹刻与嘉定竹雕
南京和嘉定竹刻、竹雕,独树一帜,各领风骚,从其不同的风格和感人魅力,引领全国。千百 年来,竹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艺术家以刀代笔,以竹为 载体,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淡泊清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竹刻艺术素来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唐代诗人卢纶曾有《和徐法曹赠崔洛阳斑竹杖以诗见 答》:“玉干一寻馀,苔花锦不如。劲堪和醉倚,轻好向空书……”李商隐也有《赠宗鲁筇竹杖》记 云 :“鹤怨朝还望,僧闲暮有期。风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至宋代,涌现了一个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其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 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宋高宗赵构更喜竹刻竹雕,张应文在《清秘藏》记云 :“宋高宗时有詹成,能 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所制更有鸟笼等物,甚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记 载政事,已广泛使用竹简,大臣朝拜时也常常手持笏板,其上刻有纹饰。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用 斑竹制成的笔筒,名为“裘钟”。唐后被文人广泛运用,至明清达到了鼎盛期,以“金陵竹刻”“嘉 定竹雕”为最。
据金元钰《竹人录》考,嘉定竹雕创始人为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鄰。刻竹创自松鄰子, 自前明至今二百八十余年,流传不废。”南京博物院藏有他的《松鹤笔筒》一件。朱鹤人品高洁, 多艺博雅,以书融入竹刻,以画之皴法表现深浅的树石层次,开创了深刻高浮雕的“嘉定竹雕”新 流派。朱鹤有子小松、孙三松,均承家业,世称为“嘉定三朱”。小松以刻古仙佛为时人夸。朱三 松(图九)则把父辈的技艺又推进一步,刀法精湛,精妙绝伦,彰显灵动之美。后来,嘉定竹刻名 家辈出,继承者如明清两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其中,“周 芷岩(图十)刻山,始用刀作凹凸皴法,后来仿刻者甚少。近见韩蛟门刻山,亦仿芷岩刻法,雅饬 远逊矣”。
(图九)朱三松(款)《松下高士图》
(图十)周芷岩(款)《赏读图》
金陵竹刻创始人是濮澄,以浅刻、简约风格著称,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施磨, 寥寥数笔,意境深远。褚德彝《竹人续录》云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 巧奇天工焉。”金陵派又长竹刻书法,增添了人文气息。金陵竹刻通常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 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特别是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略经雕凿,随形 施刻,自然成器。
金陵竹刻技艺精湛,名家辈出,濮澄外还诸多,如张希黄(图十一、图十二),浙江嘉兴明末 人。工刻竹。发明留青阳文,又名皮雕,以竹青作花,去皮作底之刻法,工细精致,曲尽画理。山 水楼阁似李昭道,偶作小景,又似赵令穰,点缀人物并生动有致。题句书法则类赵孟頫。褚德彝 云 :“曾在金西庄家见希黄刻笔斗一件,款署希黄 ;下有张宗略印,惟里贯不可考耳。或云江阴 人,未知是否? ”
(图十一)张希黄(款)《修身图》
(图十二)张希黄(款)《读书图》
再说金陵竹刻与嘉定竹雕艺术家的关系,除金陵嘉定两地,长三角其他区域亦不乏其人,如 嘉定竹雕创始人为朱鹤安徽歙县人,自宋建炎徙于上海市淞江,后又徙嘉定 ;吴璠,字菊鄰,湖州 人,寓上海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侨寓广陵扬州 ;李希乔,号石鹿山人,字迁于,世为徽之歙人 ;汪鸿,字延年,号小迂,安徽休宁人,陈曼生官溧阳时,客幕中。到了民国时 期,重要的竹人有浙江吴兴的金西厓,江苏嘉定的潘行庸、吴县的支慈庵等。
(3)安徽漆器与扬州漆器
(图十三)江苏武进南宋 墓仕女图漆奁
(图十四)扬州宝应出土北宋时期布衣黑漆盆
漆器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是在江苏吴江团结村遗址出土的 一件彩绘陶杯。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陶胎漆器。而发现陶胎漆器后,又在浙江 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木胎漆器。后又在常州圩墩遗址、余杭反山和瑶山良三者良渚文化遗 址中,发现木器、玉器上有很多漆皮残痕,而稍完整的有漆碗等。西周春秋后的漆器,在河南、陕 西、湖北等相继发现。至春秋后,除江苏(图十三、图十四)、浙江、河南、陕西、湖北外,上海(图 十五)、山东和安徽(图十六)等地亦有发现,此后至今,漆器作为传统工艺作品,已传播到世界 各地。
漆器之名,最早出自班固《汉书·贡禹传》:“工官,主作漆器物者也。”漆器工艺经过逾五千 年后,有影响的有四川成都的卤漆、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福建福州的脱胎漆器等。而考古发现 漆器工艺最早的江苏和浙江,正是处在长三角区域。漆器工艺作品能延续的目前就有两家,分别 是扬州漆器和徽州漆器,其艺术水准毫不逊色于上述三家。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早在秦汉时期,扬州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 就有很高的水平。北京老山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与扬州北郊天山汉墓,均有扬州漆器的早期作 品风格 ;至唐代,扬州漆艺被鉴真大师传播到日本 ;明清时期,扬州漆器,盛极一时。真可谓工艺 齐全、风格独特、技艺精湛、享誉中外。
徽州漆器则盛于宋代,工艺为细嵌螺钿,又有“宋嵌”之美誉。其菠萝漆一度曾作为贡器。 徽州漆器以纯天然材镶嵌料,如彩石、贝片、珍珠等,经雕刻后开纹嵌在漆器制品上。徽州漆器工艺,与中国传统工艺漆器一脉相承。据长北先生《扬州漆器史》考 :“安徽天长为今天扬州三面抱 合,西汉时则为广陵国所辖。天长汉墓葬出土了大量漆器,其造型、漆绘等……工艺与扬州汉墓 出土的漆器相同。”可见,徽州漆器的工艺源头还是扬州。
(图十五)上海青浦出土元代东篱采菊图漆盒
(图十六)安徽三国朱然墓彩绘漆盘
徽州漆器的重大贡献在于明代时期,徽州人黄成著有《髹饰录》,这是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 专著,阐明了漆器制造的工具、制作方法,是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巨著。“黄成,字大成,号平 沙。隆庆(1567 — 1572)间。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名匠。精明古今之髤法,造剔红可比果园 厂,而花果、人物,刀法圆活、清朗。”
总之,漆器艺术自秦汉走向黄金时代后,经久不衰。技法上不仅运用了中国文人画家和宫 廷画家的手法,还从佛教、道教、民风等题材上觅灵感、下功夫,使漆器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黄成
《髹饰录》一书的传世,在完善长三角区域文化的门类上,堪称是个重要贡献。 2.人文精神与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关系 从人文精神来研究,彪炳中华的历代名人众多。如管仲,周穆王的后代,安徽颍上人 ;孙武,
山东省北部(齐国)乐安人,为避齐国内乱奔至吴国(苏州),隐居山林,边种田、边习武和研究军 事理论,代表作《孙子兵法》;伍子胥,安徽省全椒县人 ;庄子,安徽蒙城人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江苏丰县人 ;项羽江苏宿迁人 ;曹操安徽亳州人 ;陆逊,及孙陆机、陆云“二陆”兄弟,吴郡吴县
(苏州)华亭人,今属上海淞江 ;王羲之,山东临沂人,后迁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 ;顾恺之,江 苏省无锡人 ;张旭,苏州人 ;包拯,北宋名臣,安徽合肥人,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有“包青天”之 誉 ;范仲淹,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 ;范成大,苏州人 ;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杰出书画家文 徵明、唐寅、祝允明均为苏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守仁、黄宗羲,浙江余姚人 ;顾炎武、归庄、朱 柏庐等,江苏昆山人 ;龚自珍,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
在这些代表性的人群中,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当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代表人物范仲淹、有“包青天”之誉的包拯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图十七)范仲淹像
(图十八)包拯像
(图十九)顾炎武像
范仲淹(图十七)是宋朝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898 年生于苏州,26 岁考取进士。宋 仁宗时任副宰相,提出十项政治方案,即著名的《十事疏》,其中部分为皇帝接纳,下绍实行,这就 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变法”。范仲淹的文学地位很高,作品结集为《范文正公集》。“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其《岳阳楼记》。体现了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国家情怀与高尚品 格,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今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构建和谐社会,仍需弘扬“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
另一位北宋名臣包拯(图十八),比范仲淹晚十年出生,安徽肥东人。天圣五年(1027),登 进士第。曾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包拯立朝刚毅,不附权贵,廉洁公正,铁面 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多次论劾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有《包孝肃公奏议》传 于世。
顾炎武(图十九)出身于江东望族,被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 言学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之祖,成果累累。其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 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新风。顾炎武还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 :“礼义廉耻,是谓四 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让人肃然的每个长三角区域文化人,皆怀中国强大,百姓富强夙愿,故唯有从我做起,时刻谨 记并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训。只有这样,国家才 能真正兴旺发达。
三、长三角文化与“海上画派”形成的原因
1.画之流派
中国画流派的出现始于五代、北宋时期形成的以关仝、李成、范宽代表的北派和董源、巨然
(南京人)代表的南派 ;之后又出现了元四家(江浙两省)、明四家(江苏吴门),及浙江画派、松江 画派(上海);至明末清初,又有新安画派(安徽黄山画派)、“四王”(江苏娄东),再是“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持续逾千年。而“海上画派”初期,则以“四任”及胡公寿等一批平民画家为代 表,以卖画为业,深得商界人士和市民阶层青睐。其遗风流波,一直影响至当今海上。
细察这些画派,从五代巨然之后,元、明、清画派大多数产生于长三角区域。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向来是上海的重要特征,也给“海上画派”的产生营造了宽松的艺术环
境。海派画家中除上海本地画家外,大多数来自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区域,美学理论家卢辅圣 在《海上绘画全集》序中曾云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史上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海 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带领着江、浙、皖乃更大的地区艺术力量,其 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绘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 此前的所有地方画派。”
(图二十)虚谷《秋林独步图》
(图二十一)吴昌硕《贵寿神仙图》
2.区域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传统文化的延伸、发展,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人文精神所确立。“海上画派”的形成, 更是有海上经济发展作为助推剂。因而外地绘画名家云集于上海,便不难释怀。特别是近现代, 其中尤以安徽歙县,浙江绍兴、安吉,江苏南京、苏州等区域的画家居多。据《海上绘画全集》载, 自 1840 年至 1990 年的 150 年间,活跃在上海的画家从蒋宝龄到胡山,累计多达 477 人。其中,长三角区域的浙江画家 195 人、江苏画家 139 人、上海画家 51 人、安徽画家 15 人。虽然安徽画家人 数占比少,但虚谷(图二十)、黄宾虹足能以一当百 ;还有里籍不详者,以及四川、福建、广东、湖 南、山东、河北、江西、湖北、陕西、北京等地的画家均有一二人,或三五人。这些画家在上海,或 工作,或寓居。时而教书育人,时而以卖画维持生计。在上海绘画作品作为商品化的进程中,多 数画家不仅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维护自身体面与画价,且将以往用作交流联络感情的雅集,与行 会组织的职能合而为一。
在“海上画派”中,大家公认的名家有虚谷、赵之谦、蒲华、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 吴湖帆、潘天寿、丰子恺、朱屺瞻、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等 ;后期著名画家有陆抑非、陆俨少、 唐云、谢稚柳、宋文治等等。画家阵营庞大,绘画风格各异,海纳百川,开时代变革之先河,影响 深远。
3.画家之提升
海上画家的综合素养很高,主要表现在诗词、文学、琴棋书画印诸方面。如赵之谦工诗文,书 画皆佳,善金石考据。书法以楷融入篆隶后自成一格,雄强奇倔,力超时俗 ;又喜花卉,笔墨趋于 放纵,洒脱自如,富有新意,开清末写意花卉之新风 ;篆刻则师法秦汉古玺,又参秦诏汉镜、泉币 铭文及碑版文字入印,一扫世俗,名满海内。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从清末艺坛影响至今。
再如吴昌硕(图二十一),浙江省安吉人。1882 年定居苏州,后移居上海。其间阅览了大量
(图二十二)黄宾虹《山水》扇面
金石碑版、玺印、古书画等。吴昌硕一方面得到任伯年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自觉地借鉴了赵之谦 以金石入画的创作方法,同时更向上溯接徐渭、金农等人的画法,书艺画艺俱进,加之其人品,成 为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也是“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吴昌硕诗书画印融会 贯通,既有书卷气,又有金石气,雅俗共赏。
又如黄宾虹(图二十二),安徽歙县人,生于浙江金华。1909 年移居上海。长期从事美术出 版教育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上海博物馆董事、故宫古物鉴定委员等职。擅山水,画 风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以枯笔焦墨入画,浑厚华滋。对书画篆刻史论,亦深有研究。
4.门派之争规则
海上画派的形成,始终遵循不成文的规则,一是以古人画作为范本 ;其二重视师承关系。 如潘天寿,自从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后,画风渐向吴昌硕接近,由恣肆挥洒,转向深
邃蕴藉,最后开创大写意花鸟巨作,铸成为一代宗师。 海上画家讲师承,重门派,理念画法相通者,则可相融。师门之外,排斥性很强。这一君子之
争的现象如何解决?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吾曾拜访过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评坛才子的黄异庵。 黄先生为海上天台山农刘介玉的弟子,先生告诉我,在上海“混”,要投名门学艺,如果实在找不 到,那只能花钱买一个“老人头”,日后就能“混”。(这里的“老人头”指有名望的长者,但已经没 能力授徒,所以一般不收徒,若收要花大钱,讲究排场,有气派便可收下。)尽管这是少数画家的 无奈之举,但也是海派引发的现象之一。
再如 1936 年,张大千在苏州收常熟曹大铁为大风堂弟子。十年后(1946)的冬天,张大千向 学生曹大铁借款一千万元(相当于约黄金一百两),因为是师承关系,弟子帮助老师是常事。
当然,志同道合的艺友、门人及书画团体,对海上画派的形成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 指出,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意义不可小觑。
5.供需之间和谐
上海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逐步渗透进无数文化因子,从而使得修心养身与鉴赏作品成为一 种时尚,因此画作需求量也随之骤增。虽不乏职业画家出现,但仍以业余居多。画家有身份、类 同于士绅的象征。而画家与富商之间需要有媒介牵线搭桥,这个过桥引路者在上海称之“交项 者”,就是现在所称的“经纪人”,在上海有个文推的说法,书画交易不称卖买,一概称之谓“送”。 这个“送”,大有重艺轻利之意,所送出的,是份雅趣。
海上画派的画家们,除工作或偶有应酬外,闲暇皆以书画为业谋生,藉此补家庭开支之不足。 当年潘天寿,在上海任教及编著《中国绘画史》期间,结识众位海上诸多书画名士,此外还同
商界、医界保持密切交往。1928 年初春,潘天寿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后,曾 与上海第四人民医院中医部黄西爽有书信往来,谈及书画作品交易。潘天寿信云 :“醒秋兄阁下, 汇款已到,画亦草草作成,即邮寄请捡收并教正。以匡未妥,画润现已增至百万元一尺,然书画究 系雅事,不能斤斤于此耳。然否?兄近日诗情画意如何,殊念。即颂春祺!弟潘天寿顿首,三月廿日。”(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潘天寿致黄西爽信函
(图二十四)吴湖帆致黄西爽信函
(图二十五) 吴湖帆致黄西爽信封
(图二十六)江寒汀致黄西爽信函
黄西爽何许人?黄西爽(1906 — 1967),字文治,曾用名敦良、醒秋,浙江吴兴人。出生于中 医世家,自幼继承父业。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医术精湛,是海上名闻一时的中医泰斗。诊病之 余,黄西爽对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尤其善作水墨山水,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与吴湖帆、沈尹默、 潘天寿、钱瘦铁、谢稚柳、陆俨少等均有交往,且谊情深厚。
黄西爽与吴湖帆交往也很深,1934 年,31 岁的吴湖帆离开苏州到上海,寓嵩山路,同冯超然 的嵩山草堂相对。1927 年的夏天,吴湖帆邀请家住上海吴淞路的黄西爽吃饭,尽管从吴淞路至嵩 山路不到五公里。吴湖帆(图二十四、信封图二十五)还是通过邮局发函件,“本星期日八月一日 上午请驾舍午饭。勿却。西爽道兄。弟倩顿首。卅日。”
吴湖帆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位人物,也是江南士大夫文化最后一个集大成者、 海派都市文化最经典的代表者,而非仅仅是一个书画家、鉴赏家。
当时的上海,书画家友情深厚,如上海中国画院江寒汀,为画院的同事母亲看病,亲笔写信便 给黄西爽,函云 :“国画院富华同志母亲患病,特介前来。请赐予诊治为荷。西爽老兄。弟寒汀顿 首。第四人民医院中医部。”(图二十六)
因此,“海上画派”的形成,有诸多的综合因素,既有商业性、世俗性,又有灵活性、开放性和 包容性。至 1956 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 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赖少其,委员唐云、潘天寿、王个簃、谢稚柳、刘海粟、伍 蠡甫、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陈秋草、白蕉、汪东、沈尹默。后经四年的筹备,画院于 1960 年 6 月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为丰子恺。至此,“海上画派”登上了另一个巅峰。
四、“不贪为宝”体现出海上画家的境界
“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句出自宋代安徽籍名臣包拯的《孝肃奏议集·乞不用 赃吏》。包拯此句,意译春秋时期《左传》中“不贪为宝”。今天读来,既富前瞻眼光,亦具现实意 义。历史上的这些警句、格言,反映了千百年来的民声、民意。
“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王一亭,曾画过一幅《不贪为宝图》,后来被旅日华侨朱福元先生 看到后高价买下,这也是他最为喜欢的藏品。朱先生不仅喜欢这幅画的立意,更敬仰王一亭的 人品。
王一亭(1867 — 1938),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近代海上著名 的书画家、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王一亭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与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等 一起为推翻封建帝制,推进民主变革作出了鼎力贡献。王一亭在书画艺术上造诣精湛,功力深 厚,一度荣冠上海艺坛领袖,与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双璧”。其作品题材十分广泛,人物、花卉、翎 毛、山水皆擅,是一位全能型的书画家。《不贪为宝图》(图二十七),画面简明直接,言 简意赅。画的下方卧着一枚硕大的梨,梨上一小 鸟,十分削瘦,振翅仰首,用力鸣叫,似在呼唤同伴 共食、共享,即所谓共同“得利”也,故名为“不贪 为宝”。画家王一亭巧妙运用“梨”“利”谐音,赞美 置身于利而不贪的超然精神。为人处世要诚实本 分、不贪名利。“不贪为宝”,既是大慈善家王一亭 的人生写照,又是“海上画派”对中华文化奉献精 神的形象体现。
《不贪为宝图》尺幅虽不大,但从“海上画派” 的画风中,体会到“海派文化”的精微博大,也找 到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地位愈加稳固的根基 所在。
余论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 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 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 宽广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 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 文化的引领者地位。
综上所述,研究“海上画派”形成与长三角文 化渊源,无疑对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有提神助力的辅助作用 ;同时,也必将对长三角文化持久繁荣,衍生出超时空的战略意义。
(图二十七)王一亭《不贪为宝图》
(作者简介 :俞建良,江苏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