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段遗产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31个遗产区共列入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其中淮扬运河扬州段遗产区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
淮扬运河扬州段
淮扬运河扬州段北起里排河与大运河连接处,南至长江边的瓜洲镇,全长151.3千米,地处江淮平原,东以里下河水网地区为界,西与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四个湖泊毗邻;北接淮安楚州,南至扬州邗江区瓜洲镇入江口,在大运河扬州段遗产区,自北至南,由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一系列天然湖泊连缀在一起。早期大运河,正是充分利用了天然湖泊水域,通过人工挖掘,将这些天然湖泊连缀成一条畅通的水路。作为国家漕粮运输的重要水上通道,大运河扬州段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今天,大运河扬州段形成了河湖并行的独特景观。
公元7世纪-8世纪,随着长江北岸的不断南移,在淮扬运河南端逐渐开凿了瓜洲运河等段运河,将淮扬运河南端逐渐南延至瓜洲渡口。
9世纪-11世纪,随着扬州城区的发展,淮扬运河不断扩建,通航能力不断提高,运河主线逐渐绕开扬州城市最早发展的区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淮扬运河“扬州古运河”段。
15世纪-16世纪,为避免借湖行运的扬州北部运河受到湖面风浪的影响,逐步在淮扬运河中部的几个湖中筑堤,分段修建月河,并把各段月河连接起来,初步实现了河湖分开,最终奠定了明清时期淮扬运河的主线。
1950年,沿淮扬运河扬州段开凿了水深较宽的新运河,相邻的原运河河道遂被废弃,但现河道仍清晰可辨,与新建运河平行。新建运河仍被称作“里运河”,作为淮扬运河扬州段的一段承担着主要航运功能,现为二级航道。
大运河扬州段是漕运及漕粮转输重地。长江流域及南方漕粮都必须经过扬州北上。明清时利用大运河堤作为驿道,大运河边水陆驿站并举,保障了国家通讯体系的有效运作。大运河扬州段同时是盐的流通要道与集散中心。隋唐与明清时期大运河扬州段也在盐的流通中起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扬州段对沿线城镇的兴起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出独特的运河文化与生活。如宝应因河而盛、界首因驿成镇、邵伯因埭成镇、瓜洲因渡口成镇,扬州城更是一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都是中国历史城市的典范。大运河对沿线城镇聚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古邗沟故道
古邗沟故道,是扬州地区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之一。
古邗沟故道现位于扬州城北,从螺蛳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1.45公里,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这段邗沟遗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河道虽然历经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拓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实性。
里运河(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
里运河北起扬州宝应里排河与京杭运河连接处,南至扬州市广陵区茱萸湾,连接了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是大运河扬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里运河现在仍然是主要的运输性河道。经过历年的拓宽和整治,已经达到二级航道的水平,可通行2000吨级的船只。
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30公里,现已无水。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段河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动态过程,是反映大运河河湖关系的“活化石”。该段最初直接利用湖泊作为航道,为了航行安全,自宋至明清逐渐修筑分隔河湖的堤防开挖月河,使航道逐渐渠化并因此逐步东移。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古运河的东侧开凿了现在的里运河。原运河故道局部填充,用作现运河西侧的堤防,上面栽植树木和农作物,但河道走向及河床河堤关系仍清晰可辨,形成两河三堤、古代运河故道与在用的里运河并行的独特景观。
马棚湾铁犀于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年)铸造,为镇水之物,长1.70米,宽0.75米,高0.68米。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该河道目前功能已废弃,但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及码头仍然得以保留。
邵伯明清大运河的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邵伯镇西的这段大运河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沟闸至梁家港的堤坝修建之后逐渐形成的。
现在邵伯故道为防洪排涝和城市景观河道。
在邵伯节制闸上游的“斗野亭”公园内,保存着一只镇水铁犀,长1.98米,高1.10米,重约1500公斤,是昔日大运河泛滥,百姓祈求安康的见证。
扬州古运河
大运河自湾头流向西南,经黄金坝后向南进入扬州城区段,直至高旻寺,全长约20公里。因1958年自邵伯向南开挖大运河新河道,直通长江,因此,原自邵伯经茱萸湾曲折绕城而过,通过瓜洲运河至长江的这段河道,现在被扬州人称为“古运河”。这段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同生共长,被誉为扬州城的“母亲河”。大运河自扬州城东南穿城而过,沿线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在大运河西侧,密布着众多遗产点,如瘦西湖、天宁寺(重宁寺)以及诸多盐商历史遗迹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与两岸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样的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扬州城区段大运河不仅遗产众多,而且水景秀美,扬州三湾(即宝塔湾、新河湾和三湾子),便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段。它自文峰塔向南,呈横着的“几”字形,河道曲折,迂回六七里,水面宽阔,流速平缓。从技术角度而言,大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大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把这段河道挖得弯弯曲曲。这个方法是中国古代河工的杰出创造。
瓜洲运河
大运河穿过扬州市区至高旻寺,形成了一个三叉形的河口。至此,大运河一路往南,至瓜洲长江口汇入长江,这段长12公里的运河就是瓜洲运河。它处于大运河扬州段的南端,始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凿的伊娄河,具有1270多年的历史。瓜洲原为江中沙洲,后与长江北岸相连,长江北岸线遂南移至瓜洲。这也导致漕船需绕行仪征,在江上常有漂损之灾。瓜洲运河的开凿,使漕船线路大大便捷。明清时期,仪征、瓜洲运口交替使用。此时,瓜洲作为大运河南下入江的交通要冲,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未发生改变。清代,江流北徙,长江北岸仪征、瓜洲一带遭受强烈冲击。光绪十年(1884年),瓜洲城和南端的瓜洲运河完全被长江吞没,大运河南端的运道至瓜洲出江。1958-1960年,长江运口移至东侧。
刘堡减水闸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大运河宝应段大堤的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过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现为遗址状态,为青石砌筑,堤坝、闸墙、堤坝以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可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条石,大砖和木桩及用条石和大砖垒砌的石墙。现存大量明代石堤及石闸等水利工程的遗存。其中,减水闸摆手偏向西北,主体部分由石工构成。整座石闸下方由地钉顶托,地钉呈排桩形式,排列紧密,木质依然有韧性。石闸顶部有部分砖工,对水闸起整合作用。石工与砖工均以石灰和糯米浆粘合而成。水闸设计合理,整体保存良好,闸槽清晰可见。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高邮盂城驿
高邮盂城驿是明代北京、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位高邮南门大街馆驿巷13号,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房屋整体坐北朝南,整体格局保存较好。
盂城驿是目前大运河沿线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驿站遗存,驿站位于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范围内。高邮南门大街现存肌理清晰的街巷体系及业态丰富的老字号,又有水陆并行的对外交通,汇聚了运河市镇典型的街巷空间要素。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57年),后不断加建,逐步形成了明清时代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
盂城驿现存部分保存完好,门厅、三间西耳房、后厅五间基本完好,正厅柱础完好,现作为邮驿博物馆对外开放。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是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
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
古堤现存部分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米-3米,高5米。
邵伯码头
邵伯码头是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18世纪时,修建邵伯运河东岸大堤,同时修建了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共四座现存的码头。
这四座码头是往来大运河南北的客商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之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邵伯镇在清以前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四座码头。
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北郊蜀冈的狭长水体,总长约4.5公里,宽度约13米-116米。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一条连贯的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同时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瘦西湖作为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条河道与大运河相连。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情况,是与大运河带来的思想、文化、技艺的交流和汇集密不可分的运河文化景观。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位于扬州明清城北郊外城河边,是清代帝王南巡时驻在扬州的行宫。
天宁寺位于丰乐上街3号,地处清代扬州城的北护城河北岸,南对拱辰门(又称天宁门)。天宁寺始建于东晋,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天宁寺与清代扬州文化的繁荣具有密切的关联。它是皇帝南巡时在扬州的驻跸之所,也是扬州最早的佛教庙宇之一,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与兴盛。至今,篆刻着《南巡记》的乾隆南巡御碑,仍巍然伫立在寺内山门殿的北侧,“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自己撰写的《南巡记》,点明了帝王南巡的主要目的。南巡御碑也成为定格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物证。
重宁寺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三进。重宁寺位于长征路15号,南邻天宁寺,寺中主体建筑与天宁寺位于同一轴线,亦为清代8大名刹之一。重宁寺是清代皇帝南巡的重要史迹,乾隆皇帝赐“普现庄严”“妙香花雨”两额及大量诗文、楹联。寺中佛像“照内工作法”,表现了皇家因素对寺庙艺术的影响。
个园春夏秋冬
包括: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宅、盐宗庙。
隋唐以后,大运河航道逐渐贯通,扬州作为我国海盐生产运输的中心,两淮地区的交通枢纽,借大运河的交通便利,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盐业运输和交易的中心城市之一。兴旺的盐业带动了扬州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众多与盐业有关的历史建筑遗迹,其中包括个园、汪鲁门宅、盐宗庙、卢绍绪宅等。这些以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为代表的扬州盐业历史遗迹,见证了清代前期大运河沿线发达的盐业经济所带来的高度的商业文明和盐商资本集团的财富集聚对社会文化振兴和城市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个园的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占地3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住宅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个园的园林部分,以四季假山为主,结合园林建筑、植物配置及理水,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汪鲁门宅位于扬州古运河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江南典型的盐商大宅,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布局规整严谨,体量宏大,用料考究,装修精致。
存遗产面阔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前后九进,分别为门楼、大厅、二厅、住宅楼等,总长115米。
卢绍绪盐商住宅坐落在老城区康山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
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及园林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现作为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对外开放。
盐宗庙位于扬州市区康山街20号,东、南临扬州城区大运河,西侧有何园、卢氏盐商住宅等文物古迹,北侧为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
盐宗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两淮众盐商捐建,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作为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祭祀场所。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盐宗庙充实和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扬州盐业历史遗迹见证了18世纪-19世纪,扬州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商业和城市生活的繁荣兴盛。扬州盐商住宅、园林等在短时间内聚集人力、财力形成,见证了清代前期大运河沿线发达的盐业经济所带来的商业文明和盐商资本集团的财富集聚对社会文化振兴和城市建设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18世纪-19世纪盐业经济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扬州盐商及时控制利用盐业专卖垄断权,依托扬州便利的水运条件,使扬州一度成为大运河沿线乃至全国的盐业贸易中心城市,形成了以盐业经济为支柱产业的盐商社会生态和商业经济形态,对清代扬州城的社会生态、建设格局和居民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