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三城新夹旧
淮安位于古淮、泗水与古邗沟的交汇地带,处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个中枢枢纽。公元1128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727年中,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交汇,咽喉莫重于此。其间,历南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这里更是军队驻防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
南宋时期的淮东制置使或两淮制置大使等边防大帅驻节楚州(淮安)。元代的淮安,是淮安路总管府所在地,还有郯沂万户府、洪泽屯田万户府在这里驻节并部署重兵。明清时期,淮安城是漕运总督驻节之地,不仅驻有淮安卫、大河卫,而且有漕运总督所率护漕、保河的庞大队伍,更有税警、盐警驻扎巡查。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壮(亦称民兵)组织。统治者还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营造区域性中心城堡――淮安城。在本区的古城中,以淮安府城最为坚牢高峻,易守难攻,素有“铁打淮安城”的口碑。淮安城分为旧城、新城、夹城(亦称联城),俗称“淮安三城”。因其平面形状酷肖一艘木船,故又有“船城”之称。
然三城之兴,各有起始,而以旧城为最早。旧城始筑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唐、宋时代屡有修治。宋孝宗时,陈敏重加修葺,金国的使臣过淮,见楚州城雉堞坚新,称为“银铸城”。“元至正间,江淮间兵乱,守臣因土城之旧,稍加补筑。”明王朝建立之初,增修,包砌砖石,并在四周修建了城楼敌台。明初增修的旧城周回11里,东西径、南北径都是525丈,基本是正方形,城高30尺。有5座城门,东曰观风门,南曰迎远门,西曰望云门,北曰朝宗门,西南稍北有门曰清风门。后清风门堵闭,四门名称亦更改:东曰瞻岱门,南曰迎薰门,西曰庆成门,北曰承恩门。四门皆有子城,城上有城楼,又有角楼3座,窝铺53座,还有3座水门。嗣后,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均有规模不等的修治。特别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漕督周天爵又新建2座炮台、4座过街楼,意在使城防增强对洋枪洋炮的抗御能力。
淮安新城在旧城北一里多,乃古北辰镇地,吴邗沟入淮处末口就在这里。南宋初期韩世忠守楚州,就在这里筑有土城。时运河绕经老城东侧护城河,穿行于老城与新城之间,故南宋乾道进士、诗人王清叔《淮安州》诗云:“平野围淮甸,双城入楚州。喉襟关重地,鼓角动边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守淮安时始筑土城。明洪武十年(1377),淮安卫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加以包修,后明永乐、正德、隆庆、万历,清乾隆、咸丰中均进行过修治。新城城墙“高二丈八尺,围七里零二十丈,东西经三百二十六丈,南北径三百三十四丈,为门五:东曰望洋,西曰览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小北门曰戴辰。门各有楼,惟小北门无。东西有子城,角楼四,南北水门二,窝铺四十八座,雉堞一千二百座”(光绪《淮安府志》卷三)。新城西瞰运河,北俯长淮,东南接马家荡,实踞津要之地。
淮安夹城(亦称联城)在新、旧二城之间,东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起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西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起旧城西北隅,接新城西南隅。有四座城门,东南曰天衢门,东北曰阜成门,西南曰平成门,西北亦曰天衢门,东西城有4座水门。开始修筑时高只有一丈四五尺,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有四座城楼。联城本为运道经临之地,粮船屯集之所。嘉靖间倭寇犯境,三十九年(1560),漕运都御史章焕奏准建造。明万历二十三年、清乾隆九年,先后加筑、修新。其后岁久渐圯。淮安三城西接运河,北阻黄淮,三城一体,首尾呼应,城墙高阔,在江苏省古城墙规制中,仅次于曾作为帝都的南京城,连江苏巡抚驻节的苏州古城,也只有两丈多高(合今制7米多),故有固若金汤之誉。这在全国都极少见,所以淮安三城名扬四海。明代倭寇、清代太平军和捻军,都知难而止,未能将其攻克。然而,淮安三城,这样一座固若金汤、富于历史文化意义的千年古城,却在上个世纪史无前例的“大跃进”中,被一锤一錾地拆掉,砖石被敲碎作为铺筑公路的原料了。现在,劫后余生的断垣残壁,仅剩下老城东城墙的一段土城,以及西侧的一点残垣。
淮安人以拥有淮安三城而自豪,曾出一上联曰:“淮上三城新夹旧”。据说,二三百年来,很多骚人墨客想一展才华,试图应对,然终无对仗工稳者。淮安城西管家湖中有唐代名刹湖心寺,我曾以“湖心一寺老中青”应对,亦未得到方家们推许。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筑于明代的淮安新城藏军洞。《重修山阳县志》卷十九记载:“藏军洞在新城东门外”。又云“新城东门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周环丈余,乃创城时建,从地下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万历末年,农人浚菊花沟,见砖壁,毁之不穷,即地上量度之,直至新城东门下,始知为藏军洞也。”西起新城东门,东至今楚州区季桥乡境(柳浦湾属之),近15公里长,其宽度一般为3∽4米,还有岔道,岔道最宽处有近10米。构筑这么长的地下通道用以行兵、藏兵,主要是用来夹击攻城之敌的。此洞在明嘉靖年间抗倭时,曾藏兵设伏于内,对倭寇实施有效夹击,并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淮安藏军洞,早已引起学术界和旅游产业人士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如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重新开发利用,确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
- 上一篇:南京城墙及其它明清城墙
- 下一篇:扬州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