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南京城墙及其它明清城墙

2017-12-11    

 一.中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

       探寻中国古城墙的起源无外乎从古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发现着手,有关我国“城”的出现在我国古文献资料中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如《轩辕本纪》云:“黄帝筑城邑,凿五城”;《礼记*祭法篇》正义引《世本》曰:“鲧作城郭”等。当然,仅凭古文献的只言片语是很难搞清楚我国城的起源问题的,这需要我们把眼光和视角进一步移向以田野发掘为中心的考古学,自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在山东、河南、内蒙、湖北、湖南等地发现了20余处史前时期的城址。同时,城垣出现以前的史前聚落在各地也多有发现和揭露,这些在古文献中无迹可寻的实物资料,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城”之起源的真实而可靠的线索。现有的考古资料已能令我们相信,古代的“城”起源于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是环壕聚落的进一步发展。

       城墙的发展时期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发展阶段,为夏商周至隋唐时期;成熟阶段,为宋、元、明、清时期;衰退阶段,为清末时期以后至民国。

       在城墙迅速发展的时候也出现过低潮时期,这就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在马上征战的蒙古人常遇到城墙的阻挡,因而对城墙极为反感,加之元朝非常强大,很少受到其他民族的侵扰,所以很少有大规模筑城的记载。到元末时,许多城市的城墙已破败不堪了,这就给明朝以后重筑完备的城墙创造了条件。明朝建立以后,蒙古人逃到大漠北,并未被消灭,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很有必要大规模地筑城,加上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多年的征战中,深知筑城的重要性,于是在建国初期派诸子和亲信大将,在全国掀起修筑城墙的高潮。这时的城墙,因长期防御经验和文化的积淀,不论从形制变化,还是建造技巧都迎来了最为成熟完备的辉煌时期。明朝不仅在全国各郡、府、县所在地建造城池,而且在南北边境建造南北“边墙”,这就是著名的南方的南长城和北方的明万里长城。明、清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各种攻城器械、火炮、攻城技术不断更新,城墙为了防御这些攻城手段的攻击,不断加宽加高,大多用夯土筑城外加砖石包砌技术,各地建城因地制宜,并不一味模仿旧制;北京的形制为凸子形,西安则是比较方的形制,南京城因长江地势而造成不规则。城墙上女墙、垛口、敌台、敌楼、角台、角楼十分完备,城门则一改前面各朝代防火性差的土木结构过梁式,而采用砖拱式门道,增加其实用性。许多城门都有瓮城,较大的城墙则有几重防御体系,如南京城有多重城门密集的藏兵洞和瓮城、敌台、护城河;西安城墙有四重城门的整体防御堡垒。城门上也出现了二至三层的城楼,较大城市的城门则有城楼、箭楼之分,城门前有吊桥与闸楼。

       明清时期的都城和地方的城墙也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都城、王城与府城、县城规格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从明、清的城墙中可以看出,北京与南京作为都城的城墙规模、宽度及城墙设施,比起西安这样的王城要宏伟很多,而荆州这样的府城比西安城墙城上设施要小,平遥这样的县城就更小了。

       二.南京城墙及其它同时期明清城墙在中国城墙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南京城,元至正二十六年至洪武二十三年(1366~1390),先后完成四重城的建造。宫城和皇城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1853~1864),仅存宫城的午门、东安二门和西安门遗址,皇城的西华门。外郭周长90公里,已成环城公路,俗称土城头,16座城门仅存以城门为名的地名。京城周长96里(实测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城高14至21米间,上宽4至9米不等,13座城门中完整保存的有中华门(明聚宝门)、和平门(明神策门),残存的有汉西门(明石城门)、清凉门。其中,中华门,南为长干桥,以120米宽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北接镇淮桥,以28米宽的内秦淮河为内堑,整个城门东西长128米,南北深129米,占地16512平方米,由三圈瓮城、四道城门(每门前设木门,后设千斤闸门)、27个藏兵洞,两条登城驰道、一条登城曲道组成。是现存的世界第一大瓮城。

       南京城墙运用中国古代设计传统的堪舆术,以实战防御、实用为建筑原则,依据地形险要,“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依山傍水而建,一反传统都城建造的古制,使南京明城墙在中国城垣建造史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城砖砖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是一座活的明初资料库,也为世界城垣建造史上所独有。

       南京城墙所包含的皇宫前朝后廷及整体的布局,不仅成为洪武初年明中都(今安徽凤阳)的范本,也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造皇宫的蓝本,对明清皇宫的建造思想和京城及其他城垣的建造、维修工艺产生过具大影响,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南京明城墙在建造技术上具有创造性:它改传统外瓮城为内瓮城并增设藏兵洞,是中国古代瓮城建造史上的创新之作。其次在地基处理上科学合理,同时充分利用天然湖泊河流为护城河,水关涵闸设计精巧,运用自如,体现了高超的建城理念和思想。

       西安城墙周长约13.9公里,维修后现存基本完好;荆州城墙原始长度10.9公里,现存8公里;兴城城墙原始长度3.348公里,现存基本完好。南京城墙无论原始长度还是现存长度及其规模,都远远超过国内同时期城墙,加之无与伦比的中华门,足证南京城墙在国内乃至世界的顶尖地位。

       三.南京城墙与同时期国内明清城墙的比较性研究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接着遣兵北伐,攻下大都,改为北平,封儿子朱棣为燕王。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夺取帝位,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403),并且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

       朱元璋定都,最初是在应天、汴梁、临濠之间权衡利弊,择地而都。最后选定应天府为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政治上,当时朱元璋羽翼未丰,虽占据应天府,但处于几路起义军的夹角地带,呈四面受敌状态。他采纳了儒生朱升的九字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积极备战,将周边异己势力各个击破。应天府作为他的根据地,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据有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朱元璋认为,据形胜之地,依长江天堑,可以立国。最后定都应天,改应天府为南京。

       朱棣迁都北京,政治上原因,在于北京原为朱棣作为燕王时的封地,是他经营几十年的根据地。而且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在南京总有芒刺在背之感,迁都北京也是情理之事,对于巩固政权具有积极作用。

       从朱元璋和朱棣择都原因看,他们都选择了地利人和、根基深厚的根据地作为都城,再考虑其他军事、经济等方面因素,可见政权的长治久安是他们择都的第一要素。

       明南京城墙和北京城墙,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前朝的旧城,修筑而成。

       明南京城,在南朝和南唐的基础上,向东扩建了皇城,同时向北扩大,形成了明都城范围。市区的东、南、西三面,从东水关经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到石头山一带,利用了南唐、南宋都城,在旧城墙的基础上加固增高。南唐的南门在明初也被直接利用,直到洪武十九年才重新建造,改名为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也是利用了南唐的旧城门。后又增修了外郭城。建成后的南京城分为内外四重,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都城。

       明北京城也充分利用了元朝的城市结构,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经逐步改建和扩建,并增修外城。

       明代北京城初建于1368年。明军进入大都后,把大都的北城墙向内缩进了2.5公里,到了安定门和德胜门一带。50年后,明永乐十七年,去除了北京的南城墙,向南推移到前门一带。改建后的北京城,较之元朝的大都城,缩小了三分之一。洪武初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督修北京城时,在城墙城体结构上,仿造南京城墙的砌筑经验,在原来土城内外表面砌筑了一层特制的城砖,强度大大增加。在组成上,明北京城沿袭了元大都原来的内外三重。为了不沿袭前朝宫城,把宫城向东移动了150米。明朝中叶后,北方边患几次逼近北京城,外城修建迫切。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在北京城的南面修筑外城,使得北京城变成了“凸”字的形状。外城也为砖城,结构上与内城相同。北京城的组成和南京城一样,分内外四重。

       明代北京城对于元大都城的继承与改建,终于将北京城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突出的都城范例。

       明南京城和北京城,在形制和外观上,不同之处在于:南京城为世界上最大的城、不规则的城,而北京城为长方形的城;在都城布局上,南京都城不拘泥于古制,皇城偏于城东一隅;北京皇城则遵循封建伦理的教义,“皇城居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相同之处在于:形制设防上,都分为内外四重。

       在细节防御上,南京城和北京城有很大的不同。南京城有7座城门设置瓮城,除神策门是外瓮城外,其余都是内瓮城;而北京城门都设置外瓮城。这和都城城墙的形制有很大关系。南京城墙呈不规则的弯曲形,各段城墙间容易组织侧防,便于通过地形制高点或城门附近的城墙的弯曲,组织侧射掩护城门。所以有的城门既未构筑外瓮城,也未设置内瓮城。如太平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定淮门等,大都可依靠周边岗垄之脊作为制高点加强城门的控制;清凉门因紧邻石头山只有一道内瓮城;而聚宝门、通济门、三山门等门地处城南濒临秦淮河地势平坦处,因而设置了数道内瓮城来加强防御,依靠俯射来掩护入口部位,加强入口部位的纵深。并利用千斤闸门、藏兵洞等,把城池入口薄弱部位变为强项,有利于防御作战。其中尤以聚宝门最为典型。

       北京内城城墙呈规则的长方形,周长22.5公里,全城设城门9座,均为外瓮城。北京城墙虽然和南京城墙一样构筑于洪武年间,但北京城门都沿袭了元代的外瓮城进行改建,瓮城外包上城砖,并筑了箭楼、角楼和闸楼等。外瓮城突出于主城墙,依靠侧射来掩护城门入口部位。而外瓮城的城门则视交通状况和需要掩护的程度而开设,从便于互相掩护来设置。北京城的瓮城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瓮城上设置了箭楼,居高临下直接控制城门。对于瓮城门,则设闸楼进行掩护射击。城墙的四角是死角,则设角楼来使防线弱点变为城墙骨干支撑点,后来明嘉靖年间修筑北京外城,设城门7座,均为外瓮城。

       南京城墙呈弯曲状,有利于侧防,因而南京城没有构筑敌台(马面)。北京内城构建有敌台。敌台分虚台和实台两种,北京城采用的是实台。实台设有三面女墙,可向正面和左右两侧方向进行射击。敌台突出于城墙,间距配置,和当时弓箭、兵器的射击有关。敌台是城墙沿线的重要防御点,可用侧射交叉火力对付各段城墙死角。

       南京城的城墙高、宽均因地制宜,根据地形、重要程度而设置。因而城墙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视各段所处地势,采取不同的结构和材料。高14米~21米不等,顶宽4米~10米不等。明朝初期徐达督修北京城时,高低不一,宽窄不一。但在英宗正统二年(1437)时,对城墙改造,宽度高度都一致起来。

       南京城的护城河大都利用天然湖泊河流,但不是环绕全城,在靠钟山之麓便将山坡劈成陡峻,使攻者难以逾越。南京京城的护城河,平时用作环城水运干道,战时则起障碍和迟滞攻者的作用。宫城和皇城的护城河是防御性的,而军事区中的水道,则还流经各仓、卫,负责供给军队运输给养。城中秦淮河除了供给两岸市场运输外,还是一条城市游览水道。城内水系和城外水系相通,主要靠东西水关沟通。而北京的护城河,是环城而筑,离城墙50米左右,宽约30米,深5米以上。战时城墙上的箭矢和火器能有效地掩护护城河,以杀伤接近的敌人。凡水道通过城墙处,均跨水道设置水关。平时用作环城水运干道。

       南京城和北京城,同是明代的都城。南京城在中国都城史上是一个上下不连接的特例,北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历代都市的传统典范,两者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和气魄,虽然北京城墙在建国后已基本拆除,但宫城、皇城保存完好,而南京明故宫毁于战火,而京城城墙仍保存三分之二,作为城墙研究两地互补为不可多得的实物参照,要大力保护和研究。

       目前,“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遗的正式文本已再次上报国家文物局。南京城墙作为组合申遗的唯一一家京师城墙,以其世界第一大砖石都城墙,明初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的现存城墙理所当然成为组合申遗的龙头。西安城墙的特点是保存最为完整,以其13.74公里全线贯通的城墙展现世人。辽宁兴城城墙现存3.27公里,与其他地方墙内用夯土不同的是,兴城城墙内用石块,外用青砖。荆州古城是在三国古城基础上于明洪武年间建造的,目前保存完好,长达11.28公里,尚有老城门6座。襄阳城墙现存7331米,护城河宽阔。台州城墙长度6286.63米,依山蜿蜒而建有“江南长城”之称。与南京城墙相比较,其他几地城墙也有其自身特点和长处,都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城墙,要加大力度保护宣传。我们预祝“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遗早日成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在这条道路上各个城市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