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原来是山城
明代诗人何九洲在一首诗中写道:“春风吹暖到山城,宿预池开鉴水清,霜雪不侵原上草,至今传得早春名。”
每当人们诵读此诗时,大多都对宿迁如今难寻“山城”的踪迹而感到疑惑。山在哪里?城又在何处?难道是诗人虚构的吗?笔者也曾对此产生过一连串的疑问,但是由于近几年先后多次参与宿迁城市考古,通过一个个考古数据的积累,结合方志的记载,宿迁“山城”谜底渐渐浮出水面。
史料所载,宿迁原来的自然环境为众水所聚之地,境内有大小湖泊二十余个,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10余个,如侍丘湖、仓基湖、白鹿湖、雷家湖、潼沟湖、埠子湖、诸葛湖、丁家湖、巴头湖、黄龙湖等。另有泗水、濉水、汴水、沂水、白洋河、皂河、小河等数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其中源于山东之泗水汇集诸水南流入淮。那时的宿迁,堪称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但天有不测风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挡金兵追击,命士兵扒开卫州(今汲县)和滑州(今滑县)之间的黄河大堤。翻滚的黄水经济州(今巨野)金乡、单州(今单县)、鱼台和丰沛之地,涌入泗水,史称“夺泗入淮”。自此,这里水患连连。直至1855年黄水再次改道北徙,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善决、善淤之黄水每泛滥一次均留下大量泥沙。无数次地泛滥,无数次地淤积。湖泊被淤为平陆,平陆被大面积抬高。现存的骆马湖和泗水河道只因不断加高拦水大堤而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湖或悬河。黄河泛滥,一方面淹没积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如秦代下相城(现义乌商贸城)、东晋宿预城(现郑楼镇古城居委会)、南宋宿迁城(现项王故里附近),均被埋于地下,成为神秘的地下之城;另一方面就是掩盖了原来的自然环境,低洼之处提升增高,使本来显山露水之自然环境变得面目全非。
考古和史料均证明,这里的山虽然是马陵之余脉,但至少高达百米,且峰峦叠翠。明《[万历]宿迁县志》载:“马陵山去旧治二里高十五丈,周廻二里。”县志所载高十五丈当折合五十米。说明作者看到的当时马陵山的高度约50米。笔者认为这并非是马陵山的原始高度。它的高度应远远不止50米。山为何变矮了?这里有必要搞清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修志的时间。根据为该县志作序的时间推断,所谓“万历五年丁丑菊月既望文林郎知宿迁县事南昌同宇喻文伟撰”,修志的时间应为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本文前段已经交代黄河夺泗夺淮的时间是公元1128年,而作者观察的时间是1577年。二者的时间差为449年。说明作者看到的马陵山是黄河流经宿迁449年后的状况,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已经淤积449年后的宿迁。449年间泛土淤积究竟有多深?近年来考古勘探得知,现老城区的东部、南部、西部均有黄泛土堆积,堆积厚度深浅不等。2010年勘探的中远现代城建设工地(市人民医院南),泛土堆积厚度达26米。同年勘探的宏城都市建设工地(运河东侧),泛土堆积厚度达15米。2012年霸王举鼎建设工地勘探至25米深时泛土层尚未结束,继续向下延伸。其后根据施工现场观测泛土堆积厚度将超过40米。估计泗水(现黄河)故道附近最深处可达百米以上。假如将淤积近百米的黄泛土剥去,现马陵山的高度应超过百米。黄水的入侵,迫使宿迁城屡屡北迁,最后“登”上马陵山。
综合宿迁多部县志记载,宿迁当时主要有两座城池,一是下相城,该城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因位于相水下游,故名下相县,地点在现义乌商贸城;二是宿预城,始建于公元405年,地点在原犰猶县址,现宿城区郑楼镇古城村。最先搬迁的是宿预城。该城因位于泗水下游屡遭水患,于唐代中叶被迫迁至原下相城址。自此宿预、下相共用一城。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避其讳改宿迁县。宋元之时,由于泗水河道逐渐成为黄河之主流,河床不断增高,每遇涨水,必有决堤。位于泗水(黄河)上游之下相城(后称宿迁城)终因无法抵挡黄水的威胁,不得不向马陵山靠近。《宿迁市志》载:宿迁县城“1275年易址于黄河东侧项羽故里附近。”明《[万历]宿迁县志》载:“灵杰山去旧治西北一里马陵之余脉也。”这里所说的旧治是相对于其后再次迁建新城而言的,实际上就是1275年所建之城。文中虽然尚未载明该城建于灵杰山上,但北距灵杰山仅一里,也就是500米,完全可以判断建在了灵杰山的南麓。此城最初未建城垣,至明正德六年知县邓时中“筑土城西阻运河之险,高一丈七尺。建四城楼,南曰临淮,北曰通泰,东曰镇海,西曰会洛。”
但是,无情的洪水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跟踪追击。在吞噬灵杰山的同时,渐渐向宿迁城逼近。至明代中晚期,县城已被洪水冲垮多处。历代志书对此均有记载。明《[万历]宿迁县志》载,“河岸湮圮,门废城颓”。《宿迁市志》载,宿迁城“时时受黄水威胁。至嘉靖、隆庆年间,民居半圮而入于河;县衙房舍也倒塌过半,且危及正事堂。”此时的县城已是满目疮痍,不得不再次搬迁。搬至何处?如何选址?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宿迁当时的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化推测。马陵山西侧为滔滔黄水,东侧是已被淤为平陆的侍丘湖。再说马陵山,它的周围地面提升后,原来山高坡陡面积较小仅有“周廻二里”的山峰,由于泛土不断增高,一步步“爬”上了山坡,山体面积自然扩大了许多。此时,一方面具备了建城的条件,另一方面从当时的环境看,这里是县城迁建的唯一选择。时任知县喻文伟带领一帮官僚观察后确定选址于此。明万历四年(1576),破土动工。当时的地形和地质情况都比较复杂,就地形而言:南北高差太大,东西也有一定落差;就地质而言:有的为原生山土,有的为淤积的泛土。为考虑城墙的坚固性,特建圆形城池,周长约4里,城高一丈五尺,底宽三丈,顶宽一丈。置城门三:东曰迎熙,西曰拱秀,南曰望淮,北未建城门,建一亭曰览秀。城墙最初为土筑,公元1594年改为外包砖城。这是宿迁历史上第一座砖城。据老年人回忆,幸存下来的西城门,1954年才被拆除,考古也佐证了这一事实。如发现的南城墙就压在淤积的泛土之上。东南角的城墙最低,与北城墙的高差约20米,显然是依山势而建。这应当就是诗人笔下的“山城”。
- 上一篇:泰伯故里 工商名城
- 下一篇:清代镇江文化氏族个性特征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