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文化属性
镇江南山公园
1986年12月8日,镇江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及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处于沪、宁之间,是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咽喉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得天独厚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滨江山林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自远古时代以来就吸引了人们扎根于此,代代劳作,繁衍。
镇江,地名古老而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时为《禹贡》扬州之域,生活于此的宁镇先民们以其智慧与勤劳创造出先吴文化。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西周早期,镇江及丹徒一带称“宜”。?譹?訛春秋时名朱方,属吴。这是镇江有文献记载的确切纪年,至今也有2550年。战国时,前期属越,后期属楚,更名谷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属秦。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建丹徒县,为建县之始,属会稽郡。县治在今丹徒镇。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丹徒县属荆国,十二年(前195)属吴国,景帝三年(前154)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丹徒县属吴郡。三国吴嘉禾三年(234),改丹徒县为武进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复武进县为丹徒县,属毗陵郡,郡治先为丹徒(此为丹徒县作为郡治之始)。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因永嘉之乱,北方士民大批南渡,于晋陵郡侨置徐州、兖州,侨郡有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等郡,在丹徒县境内寄治郯、朐、利城三县。南朝宋元嘉八年(431),丹徒县属南徐州之南东海郡。南朝梁南徐州仍治京口。天监元年(502)改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丹徒县属南兰陵郡。南朝陈仍治京口。永定二年(558),南兰陵郡复为南东海郡,丹徒县属南东海郡。隋开皇九年(589),丹徒县与延陵县合并为延陵县。大业三年(607),废润州,延陵县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重置润州。延陵县分为丹徒、延陵两县,均属江南道润州。后于润州设镇海军,节度使曾驻润州。宋政和三年(1113),改润州为镇江府,此乃镇江行政建置得名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镇江府为镇江路,辖丹徒、丹阳、金坛县。明洪武元年至清咸丰三年(1368~1853),均置镇江府,辖县与元朝路同。清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53年3月31日),太平军攻占镇江城,改江苏省镇江府为天京省镇江郡。咸丰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857年12月27日),清军攻入镇江城,恢复镇江府。光绪三十年(1904),增设太平厅(今扬州市)。直至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国民革命军光复镇江,仍为镇江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丹徒县直属江苏省。民国17年7月,国民政府改丹徒县为镇江县。民国18年春,江苏省会由南京迁镇江,省会设市区。民国22年3月,江苏设立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镇江;同年底,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增辖溧阳、宜兴两县,专署驻溧阳,翌年撤消。抗战期间,镇江茅山、丹北等地农村先后建立山北、山南、茅东、镇丹、镇句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和江镇办事处。抗战胜利后,江苏省重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丹阳,直至解放。
西津渡历史古街
镇江的地理位置与形势颇为独特,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而滨江,是典型的江南名城。而“江南”名称,由来已久。它是一个随时而有所变动的区域或行政区划的名称。《辞源》释义有二:“一、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春秋战国秦汉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二、道名。唐置江南道。东临海,西至蜀,南极岭,北带江。宋置江南东西路,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清顺治二年置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二省及江北各地。康熙时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南布政使领江、扬、淮、徐、通、海六属”。?譺?訛《辞海》对“江南”释义有四:“一、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一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二、道名。唐贞观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三、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区。四、古省名。清顺治二年(1645)改明南直隶置。治所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康熙六年(1667)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后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譻?訛由《辞源》与《辞海》的诸种释义观之,镇江皆属“江南”范畴无疑,与一江之隔的北岸之扬州相比,镇江是名副其实的地地道道的“江南”这个大家族中的嫡传“子孙”。
不过,镇江虽属江南之一族,但它却又是处于江南地域的北方边缘地带,与素有楚地之称的扬州隔江相望,因此,就其地理位置与形势而言,它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吴头楚尾”的特殊名称。若以长江为界来划分南北的话,那么,镇江这块风水宝地,恰恰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地带,是产生新质文化的摇篮与温床。
镇江金山寺
在“吴头楚尾”的沿江两岸地带中,镇江地区较之江西、安徽、扬州等地,其“吴头楚尾”之称号又别具非凡的重要意义。就吴文化体系而言,早先镇江地区则是吴文化极其重要的发源地。1954年在镇江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前期著名的青铜器宜侯夨簋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腹内有铭文记述周康王改封虞侯夨于宜地为宜侯,同时赏赐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与奴隶之事。据唐兰先生考释,虞即吴,虞侯夨簋即奔吴之仲雍的曾孙周章,其所封之“宜”即在江苏镇江的丹徒的附近。?譼?訛“宜侯夨簋出土所带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其一,宜的地望在丹徒;其二,西周前期势力已达江南,宜国是周王所封的同姓(姬姓)侯国,是周王室在江南建立的一个重要统治据点;其三,宁镇地区是古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宜国文化与后来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都是吴区文化的重要组成。”?譽?訛从文化源流这个角度讲,镇江号称“吴头楚尾”是名副其实的,它既有地域概念之因素,又有文化源流传承之内涵。“镇江是中原文化南来的前哨站,唐以来曾为‘三吴’之一(润州为‘中吴’,见明周祁《名义考》),得益江河交汇的舟楫之便,所以也是‘吴头楚尾’一线的重镇要冲,与其上游的九江、六安、庐江、芜湖、南京等市一样,属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撞击、磨合的典型文化走廊地区”。?譾?訛鉴于此,以“吴头楚尾”之称号来专指“控楚负吴”的镇江之地域形势与文化特征,自是理所当然之事。直至今日,人们依然以“吴头楚尾”专名称镇江,如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龙协涛教授2006年秋为《镇江高专学报》创刊20周年题词则曰:“吴头楚尾地,群星灿烂天”。
由上可知,镇江地理区域的“江南”特征是十分鲜明的,而在我国沿江的城市中,镇江又别具有山重水复的城市山林的优美景观。陈亮云:“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厚势”(《念奴娇?登多景楼》)。充分肯定了镇江这块风水宝地独特的地理形势与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一水横陈”,即指紧临镇江城并由西而东浩荡奔流的长江,沿江有金山、北固山、焦山三山鼎立。“连岗三面”,即指镇江城内外东、南、西三面皆山。城外是群山环抱,城内是山岗星罗棋布,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风貌。据统计,在镇江市区及近郊的15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小山体60多座,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加之古运河由东南而西北贯穿城中以入江,成为城市这架钢琴上流动的音符。就镇江城市景观而言,它襟山带江,山环水绕,既有山的仁厚,又有水的灵动;既有山的雄壮,又有水的温柔,真所谓“古郡山为城,特色秀南国”的“天下第一江山”。?譿?訛镇江城市景观由北而南,构成了天造地设的三个自然空间层次,即:北面滚滚东流的长江,中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运河穿越、山水相依的繁华街市,南面有森林茂密的连绵群峰,是典型的滨江山林城市。对镇江如此壮观雄奇的“千古江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更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赞叹。
镇江这方壮观雄奇而优美的山水城市,吸引了历史上无数墨客骚人、富商大贾、达官游宦纷至沓来,他们或游赏于此,或贸易于此,或执政于此,或卜居于此,尽情享受这山水的祥瑞与灵秀之气,陶冶情操,发抒性灵,增长才艺,歌吟自然。镇江市档案处、档案馆编印的《京江赋》收录了南朝迄当代赞颂镇江山水美景及人文景观的诗、词、歌、赋计1760首(篇),由于查询资料所限,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量。诗人们徜徉于山水之间,流连于名胜古迹,或品尝山水之美味,或抒发思古之幽情,或缅怀英雄之业绩,或倾诉不遇之怨愤,人们诗情大发,发而难收,如此则又全赖于“江山之助”(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诗人们在山水孕育与激发中,其最终的效果必然是:“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正因为山水美景具有如此激发诗情的魅力,所以,除本地众多诗人之外,历史上大凡外籍著名诗人都在镇江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外籍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昌龄、王维、李白、骆宾王、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陆龟蒙、杜荀鹤、李商隐、秦观、范仲淹、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欧阳修、陆游、辛弃疾、陈亮、姜夔、文天祥、陆秀夫、杨维桢、刘基、姚广孝、李东阳、唐寅、文征明、汤显祖、高攀龙、钱谦益、吴伟业、曹寅、袁枚、洪亮吉、阮元等。尤其康熙、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必驻跸镇江,他们歌吟镇江山水的诗歌足有150余首。外籍诗人及帝王都如此钟情于镇江山水,而作为镇江籍土著诗人,则更是酷爱于镇江山水、竭情歌咏于镇江山水了。清代镇江诗人鲍皋的《海门诗钞》,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镇江自然山水的名篇佳作,堪称描写镇江山水的“专业户”。
地灵人杰,物华天宝,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康熙时《镇江府志》亦云:“镇江山川奇丽,甲于江左,诸名胜诗文最足相副”。上列种种事实充分说明,镇江宜人的山林美景与丰富的人文精神,为镇江区域文学的兴盛与繁荣提供了美好的创作情境与广泛的诗文题材,这是难得的优越条件。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山水形胜,是构成镇江城市“这一个”的“江南”天然风貌的话,那么,南北文化的交融则是促使人才迅速而广泛的成长,培养多元兼容、刚柔相济城市品格的有力保障。镇江位于长江下游江南沿江地区,按江淮流域划分我国南北两大地域界限的话,它是典型的南方地区,但又是北方地区的近邻。从先秦至近代,由于战乱、饥荒等因素,北方移民一直南下不已,而镇江则是他们长途跋涉后落脚栖息的第一个安全地带,是南北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动感地带”。
镇江有史以来经历过四次规模较大的南北文化交融时期。第一次是太伯、仲雍因朝廷皇位之争失败“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由考古资料可知,太伯、仲雍等南下后曾栖息于镇江一带,时镇江称“宜”,可见了北方周文化南下后首先在镇江登陆并交融,后来与吴地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虽然吴文化中心在太湖流域地区,但镇江地区的源头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时形成的“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之概括,也恰好说明这个问题。第二次北人大量南迁是在六朝时期。公元3世纪初出现的“永嘉之乱”,使得大批中原移民沿淮水南下,京口成了北方移民最集中的地方,所谓“过江名士多如鲫”,便是最为形象的说明。北方这些世家大族、名人学者云集京口,无疑给京口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与经济动力,使之成为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皆产生于六朝之镇江。如葛洪的《金匮药方》、《抱朴子》、《西京杂记》,祖冲之的《大明历》、《圆周率》,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鲍照的《鲍参军集》,徐陵的《玉台新咏》,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25首组诗,等等,均诞生于镇江。六朝的镇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它由此而掀开了镇江历史上最为精彩绝艳的一页。第三次是晚唐五代及宋金对峙时期,黄淮人口及北方文化呈现规模趋势,使镇江文化北化现象更为突出。第四次是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战乱与灾荒的频频发生,淮民及苏北难民纷纷南下镇江。
西津渡
镇江这方山水俱佳、性格宽和的“江南”乐土,除了历史上不断进行南北文化交融之外,东西文化也在这里不断碰撞,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文化,从而产生出新质文化。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文明不断输入镇江。1861年后,镇江先后有英、美、德、日等几十家洋行和轮船公司经营江海航运,俄国、丹麦等许多外商在镇江设立商楼。还有日本使者阿倍仲麻吕、朝鲜高丽诗人李齐贤、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日本画僧雪舟、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等,都在镇江这方热土上进行了中外文化交流,从而氤氲出一派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新气象。
总之,在镇江文化的肌体内,它既有北方文化粗犷、豪放、率真的性格,又有南方文化细腻、婉约、执著的精神,还有西方文化开放、创新、进取的意识。因此,镇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鲜明特征,又直接影响到镇江文化与文学的特征与风貌。
注释:
①1954年,大港烟墩山西周早期墓葬出土了带有一百余字铭文的青铜器——宜侯夨簋,记载了周康王改封虞侯为宜侯的经过,成为“吴为周裔”的实物佐证。经郭沫若、唐兰、李学勤等著名文字学家之考证,宜地即在今丹徒或附近地区。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11月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可知,康王年代在公元前1020~前996年。由此可证,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
②《辞源》第1722页,商务印书馆,1987。
③《辞海》第8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④唐兰:《宜侯簋夨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二期。
⑤严其林、程建:《京口文化》第2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⑥裴伟:《何处平分吴楚》,《镇江学刊》,2001年第十期。
⑦梁武帝萧衍游北固山时,眺望镇江山水景色壮丽夺目,遂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宋代著名书画家吴琚重新书写之,至今仍刻石于北固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