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海盐文化
晋义熙七年(411)盐渎始筑土城,西狭东阔,状如葫瓢——瓢城。距今5000年前,盐城地理环境趋于稳定,大批先民陆续来此“熬波”煮盐。西汉元狩四年(前119),设立盐渎县。公元411年以前,盐渎尽管有县治,但是有治无城,盐渎县更名为盐城县。北宋时盐城每年产盐达到100万担,运盐船日夜穿梭,盐商云集,声势浩大。明清两朝,两淮盐业更达到极盛,清朝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记载:“山海天地之藏,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者,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并有“两淮盐赋甲天下”之说。由于盐城盛产海盐是盐商聚集地,便形成了独特的海盐文化。古时的盐城美景,如今有的已经消逝不见,有的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具有海盐文化的特质。
盐城十景
杨楼苍翠。杨楼即南门的城楼,明朝永乐十六年盐城始筑砖城,当时仅辟东西北三处城门,到万历七年,杨瑞云任知县,才增开南门。城内有市河,城外即南串场河,沿河遍植杨柳,绿影迷离,形成烟水苍茫的气象。
登瀛晚眺。登瀛晚眺,《淮安府志》称之为登瀛晚霞。登瀛桥原名水丰桥,在西门外,起初是明代新兴场地主沈登瀛修建,但府县旧志均未载此事。此桥原有市房三处,岁收租金,存和泰当典生息,作为修理之用,并推地方人士经营,称之为桥董,民国十二年曾经重修,桥两头各立牌楼一座,形式庄严。
太湖秋月。大纵湖一名太湖,见《明史河渠志》;又名太湖,见《行水金鉴》,康熙《淮安府志》载太湖灏波称为盐城八景之一。湖在盐城县治西南北宋庄,据乾隆《盐城县志》、康熙《淮安府志》等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东西有十五里。在秋高气爽、金风送暑之际,月夜扁舟,波平如镜,绿杨倒影,红蓼花疏,然后灏波潢漾,安翔徐回,确是最佳幽景。
龙港观海。龙港即斗龙港,在县治东南,一名牛湾河,见《两淮盐法志》及《郡国利病书》,有东斗龙与西斗龙(今属大丰县),兴化、大丰境内及伍佑南串场河之水皆归此港宣泄入海。明人高榖作有观海诗云: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鰲擎日上云端。涛声吹雨沧溟泾,雾气横空白昼寒。尘世不须伤往事,桑田更变几回看。
盐岭积雪。秦汉盐渎,晋改盐城,顾名思义,因产盐而得名。县境盐场仅两处,伍佑场和新兴场,东海灶户煎烧之盐俱送交垣商,堆集于露天的包厂,既高且大,产盐极盛时盐堆有数十处,遥望大小高低,如小山罗列,故名之曰盐岭积雪。
石桥春涨。石桥在盐城县治西沙沟镇(今已划属兴化县),康熙《淮安府志》所载盐城八景,称此处景物为石桥春水,当取春水绿波之意。刘沁区有诗云:“风土山乡异,烟尘水国稀”。《盐城县志》曰:春涨当是因高邮、宝应、兴化的来水汇于石梁溪,然后入湖荡渺漫无际,故称之为春涨,沙沟一名石梁。
龙祠胜概。龙祠即龙王庙,地址在东门外二里头墩之北,今东闸新村一带,俗称龙王墩,墩高二丈许。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杨瑞云建庙于墩上,墩之四周遍植杂树,故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龙祠树色。每逢春秋佳日,城里游人多喜结伴前往散步,墩下即范公堤,登眺其上,气象万千。
瓜井仙踪。瓜井仙踪,康熙《淮安府志》叫瓜井灵湫,井在盐城中学正北搂东北角旧隍基处,据陈沂《南畿志》云“瓜井去县治东北半里,大旱不竭”,明万历《盐城县志》谓孙坚的父亲孙钟尝种瓜于此”,又说“孙坚为盐渎丞时,于父种瓜处开凿是井。”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孙钟井”。
范堤烟雨。宋朝天圣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更筑,一载完工。因之农事、盐课两受其利,遂使泻卤地,化为良田,民得安居,其功甚大,人民颂之为范公堤,堤长一百八十里。后到元朝又大加修筑,起自南通的吕泗场,迄于盐城的庙湾场(今属阜宁县),亘三百余里。为纪念范仲淹,统称范公堤。据康熙《淮安府志》不曰范堤烟雨,而叫范堤烟景。
铁柱潮声。铁柱冈在盐城县治北门外,铁柱在里洋口。据《淮安府志》说:“故老传疑,谓是秦始皇东巡,驱山铎所逐,以塞东海”,又传说是“神禹压蛟龙所铸的。”也有传说是“秦始皇的系马柱”。这些说法都属神话传说,实际是古代渔民系海船的桩柱。
海盐地名
盐城许多市镇乡村的地名中,也都因盐得名。地名是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化石“,如今在“环城皆盐场”的古淮盐产地上诞生的被盐卤浸泡过的大量带有海盐文化色彩的“咸”地名,如以“场”、“团”、“灶”、“盘”、“锅”、“仓”、“圩”、“滩”、“垛”、“荡”、“总”、“丿” 等命名的地名等。
带“场”的古地名在今天已经十分罕见,然而在古代,场是盐务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朝时,全国先后在主要产盐区设立六个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盐使司凡六:曰两淮,曰长芦,曰河东,曰山东,曰福建”都转运使司所辖地域扩大,为便于管制,盐使司下又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
“灶”,东台的头灶、三灶、四灶、六灶、阜宁的九灶等,即是过去煎盐生产的集中之地。明制签民为灶,隶于灶籍,称曰灶户,其人民曰灶丁。灶户世代业盐,不得擅改。
“团”,大丰的西团,古时“二三四人共一盘铁,或五六人共一盘铁”的“聚团公煎”之所。
“墩”,而盐城的头墩、二墩、三羊墩、青墩和大丰的金墩等当为古时沿海避潮墩、“救命墩”、烟墩发展而来。墩一般为水面高地。
“丿”,(音读作pie二声)东台的曹丿、华丿、大丰的潘丿,都为使用锅丿煎盐的灶户集中地。这些地名目前还都保留着。
“仓”,东台的一仓、三仓和盐都的便仓等,都是由古时的盐仓所在地演变而来。盐仓为储藏盐的地方,这些地方,早已不事盐业生产,但将永远打上海盐文化的烙印。
海盐古迹
盐城海盐文化遗产古迹除了范公堤与串场河之外,还有如避潮墩、盐运集散地保护区、盐滩遗址等。
避潮墩。盐城地处海滨,历代海滨先民多以渔盐为生,然而,海溢卤潮,不时成灾。古人为防止涨潮来不及回到安全的陆地,就人工挑挖,筑成高大的潮墩,供滨海劳作的盐民渔民暂时避让海潮之用,因此潮墩又被称为“救命墩”。
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大丰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位于东台、大丰、兴化三市交界处。东汉始产盐,唐宋时趋于兴旺,北宋《太平环宇记》载,草堰场“岁产盐六十五万六千石”,盐产量之高冠各场。元代草堰境内设有草堰、小海、丁溪三场盐课司署。明代草堰三场盐产“富擅三十场之冠”。清嘉庆间,草堰三场盐产占两淮总产量的17%以上。
务本堂水龙会所(冯道立故居)。水龙会所位于东台市时堰镇,是由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于清朝道光16年(1836)首倡创办的。在清朝道光年间,东台地带范公堤以东一带开辟了不少盐场,当时装盐均用蒲包,用量较大,然而存在着大量的火灾隐患。鉴于此,时年55岁的冯道立发起倡议,自捐二千,向各地来时堰收购蒲包的商人劝募资助,在故居时堰建立了8间水龙会所,购置了水龙及救火器具,并命名为“务本堂水龙会所”,以防火警。
八卦滩遗址。当地最早开发的晒盐场之一,其布局为当时最先进的方式——“八卦滩”,现仍部分地被使用,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分有蓄水、晒盐、蓄卤、积晶池。其南端还有盐船转运漕。
①《盐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②《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光绪盐城县志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 民国盐城续志校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③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④葛雪梅、徐贵耀:《海盐文化在盐城发展史上的影响探析》,《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⑥于海根:《论海盐文化在重塑现代化“盐”城形象中的地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