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向北流 “运河之都”展魅力
世纪之交,在确定古运河、明清古城和瘦西湖是江苏扬州古城保护和建设的主战场之后,扬州市先后启动了东关历史街区、瘦西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而历时最长、最为艰巨的是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
1984年京杭大运河(里运河)高邮段 缪宜江 摄
花木葱茏一水湄
古运河,东起湾头京杭大运河,南抵瓜洲入江,全长28.44公里,其中市区段(湾头至三湾),全长13.5公里,是城区的重要河流。当时,由于河道淤浅,两岸棚户密集、工厂林立,加之通航船只的生活垃圾、发动机油污等随意倾倒,水体黑臭、污染严重;堤岸老化破碎,违章建筑甚多,整体环境较差。
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自北向南推进,从1998年开工至2004年结束,历时近6年。新建旅游码头12座,安装栏杆18公里,疏浚河道13.5千米,清淤73万立方米,建成滨河小道2万多米,新建绿化80万平方米,构筑驳岸东边从京杭大运河西岸第一自来水厂取水口起至扬州闸,南边从通扬桥东岸至三湾,总长21公里。
该项工程的代表性建筑是东关古渡码头及牌楼工程,当时水面高程是4.54米、水深10.5米、宽90米。施工单位是扬州市古典园林建设公司。该工程为仿古建筑,底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木结构,屋面盖黏土筒瓦、窑货正吻等,九踩斗拱,底层檐高6米,上层檐高8.2米,面阔13.9米。要求严格按照“营造法源”和“营造则例”做法,一丝不苟。如今,古渡牌楼以其灵秀的飞檐和挺拔的雄姿成为古运河边一景。除却两岸花木扶疏、绿树成荫,沿河新建了便益门广场、五台胜境广场、东关滨河广场外,还建造了“气澄壑秀”“古河新韵”“撷芳俪浦”等富有扬州园林风格的旅游景点。
扬州市政府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古运河旅游风光带,经江苏省交通厅2006年、2011年两次批复同意,古运河城区段变为旅游航道。
“申遗”大幕次第开
江苏省被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有三家:南京、苏州、扬州。2003年7月南京明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前,苏州园林(1997年)和昆曲(2001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扬州用什么来弥补空白?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会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宣布,中国拟将大运河作为申遗项目,国家文物局立项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项目已经启动,课题组已经在运河沿线六省市展开实地考察。
2004年7月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已经赫然在目,认为“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这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开了绿灯。
2005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2月著名专家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给沿运河18个城市的市长写信:“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其情殷殷,其言振聋发聩。
2006年5月22日-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时任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出席大会并介绍京杭大运河在扬州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近年来扬州对运河的保护与发展情况。
2006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中国大运河名列首位,意味着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春,王燕文率员前往拜访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达了扬州争做大运河牵头城市的愿望和决心。6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协调会上,扬州作为牵头城市的候选城市,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强调了扬州与运河的特殊渊源,牵头“申遗”的各项优势,也毫不回避“申遗”面临的各种困难,提出靠实的措施。最终扬州脱颖而出,取得牵头大运河“申遗”的资格。9月26日,首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开幕式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为“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揭牌。
2009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同意将大运河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申报工作进度安排,标志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上升为国家行为,成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此后,国家文物局宣布了进入大运河遗产点预选的132个运河遗产点和43段河段名单;又后,国际专家对大运河申报的31个遗产区进行现场考评;再后,便是“梦圆多哈”。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下午3时19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会主席、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主席玛雅萨公主宣布,中国大运河直接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并向中国和大运河表示祝贺!至此,由扬州牵头的大运河“申遗”项目,八年追梦,一朝梦圆!
“运河之都”展魅力
扬州牵头“申遗”后,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内,与国内专家学者联系为“申遗”出谋划策和沿线35个城市共商推进运河保护与“申遗”;二是对外,每年举办一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前者是“低头拉车”、埋头苦干,后者是“抬头看路”、放眼世界。前后八年,扬州人逐渐学会用全球视野审视自身的价值,学会用国际标准来保护历史遗存。
2014年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获得成功后,单霁翔寄语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继续加强国际交流。近几年,论坛经历了两次升格,影响不断扩大。
2007年9月,经外交部批准,扬州市政府牵头,联合国内外30多个运河城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国内唯一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扬州还在京杭大运河东岸建起世界运河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京杭之心”,为世界运河“朋友圈”增长智慧,增进友谊。从那时起,扬州坚持“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成为全球宣传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推动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17年江苏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纳入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这是第一次将论坛的规格从地市级升格到省级;2020年3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国家层面要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扬州)”,这是第二次从省级升格到国家级。
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开幕 董辉 摄
2022年6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发布了《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扬州可持续发展报告(2021)》,并授予扬州市“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样板城市”。这是全球首份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将以中英文版本向全球推广,为世界运河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样本。扬州市委书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张宝娟作扬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情况报告。她表示,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是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示范意义。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船队南北穿梭,沿运河大堤树木参天,绵延百里,风景秀丽。大运河焕发青春带来的不仅仅是“诗意栖居”,更让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绿意盎然、活力迸发。如今,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又为古老的里运河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渠道。2021年5月20日11时,随着苏鲁省界上的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台儿庄泵站停机,南水北调东线2020—2021年度工作圆满结束。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以来,已顺利完成8个年度的向北调水任务,累计向北输水超53亿立方米。
江苏扬州邵伯船闸拥有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曾创下日船舶通过量108万吨的全国内河船闸最高纪录 张友国 摄
2022年4月13日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由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于4—5月实施。总体目标是统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向黄河以北的京杭大运河707公里河段补水,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将直通雄安新区,微山湖可与白洋淀相连。
站在江都龙川广场南堤上,对岸水利枢纽站排出的巨大洪流打着一个又一个漩涡、带着晨雾的清新奔腾向北。此行千里,要向京津要地、华北平原亿万同胞送去扬州人民的亲切问候。遥想大唐盛世的“扬一益二”、康乾王朝的“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再回望一眼如今广场中央那座昂首苍穹、扶摇直上的巨龙雕塑,怎不令人心潮澎湃!
- 上一篇:古运河焕发生机,让老城区“脉动”起来
- 下一篇:“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在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