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草巷小草巷:一半烟火 一半诗意
江苏扬州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巷子,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各有特色,可谓“巷连巷,巷通巷,大巷套小巷”。在东关街附近,有两条对称的老巷子,大草巷和小草巷,因为一个“大”字和“小”字,紧密相连,暗藏着烟火与诗意。
大草巷为东西走向的小巷,与东关街平行,全长约700米。小草巷则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全长100多米,位于东关街东段北侧,其沟通着东关街与大草巷,形成一个小“十”字形巷道。
大草巷(黄培 江燕 摄)
漫步在两条相依的巷子里,你肯定会好奇它们名字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大草巷在马监巷之东,原名为马草巷,明代牧马监草料场设此,因名,清代改称大草巷。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从前扬州每户人家做饭都要烧柴草,柴草来自邵伯湖,而大草巷、小草巷则是柴草囤积和销售之地,因此而得名。
小草巷(黄培 江燕 摄)
漫步在这两条对称的老巷里,如果你问在这里久居的老者,大小草巷有什么特别的文脉,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
民国初期,大草巷里有画家张允龢的画室,谓之芸圃。张允龢是晚清时期扬州书法界的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扬州设立救济院,张允龢曾出任院长,是个乐善好施的人,据说他的祖上是扬州当时的首富。这里还有一处被浓密爬山虎包围着的特别建筑。这是美汉中学旧址,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左卫街迁此。民国时期,美汉中学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1951年改名为扬州群力中学,同年8月与扬州中学、兴化中学的财经班合并为苏北扬州财经技术学校,改名为财政部扬州财政学校。如今时光流逝,美汉中学只留下了一幢小楼。在自然生长的狗尾巴草掩映下,这所学校,成了很多老扬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美汉中学旧址(黄培 江燕 摄)
而在大草巷62号,则有着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杨氏住宅。这处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进,如今已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草巷杨氏住宅
此外,这里还有一座曾蜚声中外的戴氏学塾,民国元年,历史学家黎东方6岁时进入戴氏学塾,受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走过百年大小草巷,一大一小,一宽一窄、一动一静,藏着许多惹人驻足的古城味道。沿着繁华的东关街拐入小草巷,像是来到了一处悠然的静谧天地,略显狭窄的巷子里,户户相连的老扬州们,总喜欢在巷子里溜达,笑呵呵地唠嗑聊家常。如果你上前问个路,他们总是很乐意为你指路,有时还会邀请你,进去看看老城旧居里的烟火生活。
而当你走进老扬州的小院,你会发现在朴实的生活气息下,也有着满眼的诗意,微风徐徐,静坐一隅,忙活家务,不急不躁,自得其乐。
住在小草巷29号的汤松月奶奶,就是这样一位慢享生活的老扬州,住在小草巷50多年。汤奶奶见证了古巷的四季变化,喜欢种植的她,这几年在小院的屋顶,花功夫搞了个迷你小菜园。西瓜、南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在茂盛的绿叶间散发着清新的蔬果香,让人看了心生羡慕,在耕耘中收获着,喜悦着。
汤松月奶奶
另外,大草巷巷口还有修车师傅徐茂舜,他曾是扬州伞厂职工,20世纪90年代下岗后,在家门口开了一个修车摊点,兼顾修伞、修锁。修理中,他坚持修理必开票的习惯,他说:“做生意就是要讲究诚信,给顾客收据,人家心里就放心。”
徐茂舜师傅的修车摊
大草巷经过改造后明显变得宽敞许多,老扬州们坐在门前纳凉吃早饭,又或者遛狗闲聊,只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便充满了专属于老巷的故事感,大小草巷在扬州众多的巷子里,或许不是最亮眼的,却因为独具特色,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古巷里的烟火气
作者单位: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上一篇:没有千年运河,何来江南繁盛?
- 下一篇:邮票中的“运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