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林”萃园今昔大不同
凡是在江苏扬州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更不用说地道的老扬州了,没有不知道萃园与萃园桥的。
萃园位于老城的中心地段,西近著名的旧城老街坊——仁丰里,东临小秦淮河,四周民居密集,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与以此命名的菜市场有关,萃园桥菜场遐迩闻名,名气响当当,它曾是扬州最负盛名的农贸市场。这座桥名号的来历,是因附近“城市山林”萃园而起。
萃园,它的用途,变化翻覆;它的大名,几度更迭。最有名的还是叫萃园,温文尔雅,带有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悦耳动听,使用时间也最长,一直沿用至今。
早年这里是观音庵遗址,清末于此筑“大同歌楼”,一时间锣鼓喧天,未几毁于火。民国初,盐商集资建园林,取名萃园,盐运使方硕辅为园子题额曰“萃园”,大概蕴含此乃文人荟萃之地的意思吧!
岁月流转,萃园一度冷落,门虽设而常关,唯有庭院内的婆娑树木、疏落亭台,依然故我。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对萃园作如是描述:“(是园)西周竹树纷披,饶有城市山林之致。园之中部仿北郊五亭桥式,筑有草亭五座,为游宴之所,当时裙屐琴樽,几无虚日。”萃园大变化,是在产权回归人民怀抱之后,相毗邻的胡氏息园被收纳,面积大增。园亭改作政府招待所,一扫过去颓败的景象,园林之胜,修葺一新,花木扶疏,竹石亭立,重现“饶有城市山林之致”的风貌。
余生也晚,记忆中所见到的萃园,往昔的面目零星尚存,园子中央为一土阜,一栋典雅洁净的厅堂居其上,飞檐翘角,围廊四绕,设计独特,装饰古色古香。
至于萃园桥,亦几度风雨,几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后,一座现代混凝土多孔拱桥应运而生,横跨小秦淮,取名新萃园桥,成为宽敞的文昌大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新城”和“旧城”连成一体。
为适应现代旅游业,前些年,萃园改造后,招待所变成高档花园式宾馆,中心花园面积大扩容,扬州园林婉约精致的神韵抒情延伸。萃园——这座温婉绰约的城市山林,今昔大不同,旧貌换新颜,成为对外宣传扬州灿烂文化的窗口。
文明需要传承,文明更需要发展,先决条件是国富民强,有足够力量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你曾在萃园恬静舒适的客房内有过短暂逗留,不能不对飞檐翘角的楼宇和它四周的优雅环境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听说过这座城市山林,一定会对它今天的焕然一新、昂首挺胸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