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禾稼巷:留下了朱自清自强不息的励志气场
禾稼巷,又名禾嘉巷、火家巷,是江苏扬州城南一条知名度不高的小巷。巷子不宽,形制却很规整,正东正西,中规中矩。巷道全长不足200米,东接粉妆巷,西连南门街,它形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
《扬州府治城图》显示,清代它叫禾嘉巷,至少在同治之前是这么叫的。《扬州画舫录》中介绍此巷,“禾嘉巷(通张家桥。巷内路北为缸巷、粉妆巷,出常府巷至常府桥永丰巷,通小东门左城脚)”。民间传说,这一带许多地名与明初大将常遇春有关,如他的府邸处叫常府巷、实惠巷是他家的厨房、粉妆巷是女眷居住处等,禾嘉巷恐怕就是常家存放粮食的地方吧!近代,改名为禾稼巷,意思相近,也说得过去。
民国初,此地开办了一所颇具规模的慈善机构,大门坐北朝南,名叫江都贫儿院。院长金全德(字树滋),当年已逾花甲,是知名的企业家,他目睹许多人家生活贫困,靠做小本生意糊口,无力供孩子读书,便办了一所贫儿院,专门收容孤儿和流离失所的穷苦人,免费提供教学。
据了解,当年学生有近千人,清一色男生。院方聘请老师教孩子们手艺和文化知识,如工匠、纺织等,为孩子们长大后自谋生路创造条件。前几年,扬州藏家提供了一本《扬州近代名人书画》,即贫儿院学生学习绘画的教材,该书封底印有每册大洋五角、印刷者江都贫儿院等字样,江都贫儿院一旁附加注释——扬州南门街禾稼巷。
当年,院内经常利用放暑假的空档,举办各种表演活动,类似于庙会,但只在夏天举行。这种群众游艺会,很像现今的“嘉年华”活动,家家扶老携幼,从附近的四乡八镇蜂拥而至,买票入场,特别是儿童纵情欢呼,乐而忘返。游客进门按照自己的喜好,欣赏扬剧、扬州清曲、舞龙灯、踩高跷、大型魔术、露天电影等综合文艺节目,扬剧大师高秀英就曾在这里演出过。操场上搭起临时芦棚,供商家摆设摊点,经营本地风味小吃。若问地点在哪里?禾稼巷三号,即后来的市二中(现在的树人学校)操场。1937年,抗日硝烟弥漫,江都贫儿院被迫停办,曾接受过它滋润的学生铭感不忘,江都贫儿院传递出的慈善精神,更是值得世代弘扬。
禾稼巷住过一位名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师朱自清。朱自清住禾稼巷的时候刚刚北大毕业不久,他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自觉扛起沉重的家庭负担,外出谋生。他在江苏、浙江多地中学任教,一到过年放假,就风尘仆仆往家赶,看望家人。
1922年1月,朱自清为好友俞平伯的诗集《冬夜》作序,落款上写明写作地点——扬州南门禾稼巷。几天之后,仍在南门禾稼巷住所,朱先生又替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写序,落款上仍注明写于禾稼巷。两篇序言,分别撰写于春节前后,朱先生不愿虚掷光阴,探亲日子不长,仍抽出时间,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伏案写作,可见这位头角初露的文学青年从事创作有多勤勉。
自古英雄出少年,朱先生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与他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有关,与他勤奋踏实的自励精神有关,他在扬州禾稼巷短暂度过假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若说禾稼巷的上空留下了朱自清自强不息的励志气场,那一点不为过。
如今,禾稼巷的面貌已有很大改观。西头的房子经过改造,路南是成排的现代住宅楼,路北划入树人学校的范围。巷道东首,保留下几栋传统民居,而朱自清先生曾经住过的房子,究竟是哪一栋?已很难考证。扬州的一条寻常小巷,新旧对照,恍若隔世,仿佛在向世人默默诉说“沧海桑田”乃是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图片供稿:赵国平)
- 上一篇:江苏靖江的江河与治水
- 下一篇:“城市山林”萃园今昔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