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通如县”
为优化资源分布,促进区域发展,国家或地方会适时对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即使在战争年代,一些政权机构也会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进行区划变更。如在20世纪40、50年代,南通地区就曾两次设立“通如县”。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对通西地区进行全面“清剿”“驻剿”,城闸、四安、刘桥三区的区乡干部、武装被迫撤出,转移到大河北的汤园地区,众多革命家属及群众也随之北撤,四安西部等地曾一度成为无人区。面对严峻形势,我基层党组织顽强开展对敌斗争,在艰难中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来通,给“进剿”解放区的官兵打气。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坚持斗争,争取收复通西地区并配合反攻,为解放南通城作准备,经中共华中分局批准,当年3月,华中九地委将南通县的四安、刘桥、城闸三区划出,与如东县的汤园、岔南两区合并,建立中共通如工委、通如行署,通如支队也同时成立,分别隶属九地委、九专署和九分区领导。其中,通如工委书记一直由孙卜菁担任,行署主任先后为吴沐初、孙卜菁(兼)、赵洪程,通如支队支队长为江庆曾、孙卜菁(兼)。
1947年印制的通如县地图
从1947年10月印制的《华中九分区分县图》可见,九分区辖如东、通如、南通、东南四县,其中的通如县南抵狼山,西由天生港沿平潮、四十里、白蒲、林梓直到丁堰,北界在丁堰到双甸、岔河到潮桥、马塘一线。而位于县境东南的四安区更是南到沿河桥、瑞芝桥,东抵兴仁、西亭和石港三个镇区。最令人意外的是当时的南通县,除原有三区被划出外,海门县城及以西地区竟被纳入其通海区。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通如县(行署)随之因结束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其原有辖区四安、刘桥与汤园、岔南恢复归属南通、如东两县,城闸大部则另设为南通市。
解放战争时期,通如设为县级机构虽仅有两年时间,但因其地辖南通城区及九分区腹地,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其中的解放区群众基础较好,工作开展有力。广大农民与工商业者更是踊跃纳粮,积极纳税,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为我军夺取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据《南通市志》记载,1948年夏征时,南通县征收面积54万亩,实征公粮895.1万斤。通如县征收面积42.8万亩,实征公粮953.7万斤。另据当时的一份概算统计表反映,1948年6月至1949年7月的税收收入为华中币290亿元,其中,“通如县为20亿元,占6.9%”(按:通如县早在1949年2月撤销)。1948年12月,九分区专门部署借粮工作,其中,南通县被分配任务是稻2万担,籽花2000担,通如县则为稻5万担。
1948年九专署通如县刘桥区粮串
又一次设立“通如县”是在1957年。这一年的10月,经中共南通地委呈报,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同意设置通如县。1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江苏省设置灌南、通如、沙洲、黄桥4县。
同年12月21日,省人委印发《关于设置灌南、通如、沙洲、黄桥等四个新县的通知》(苏民丰字第2126号),其中,明确“新置通如县。辖南通县的祖望、沈川、努力、彦明、文俊、新坝、新民、烈士、李港、九圩、刘坝、五接、平潮、英雄、奋斗、极孝、蒋一、巩固、团结、新生、刘西、慎修、韩坝、横港、延防、秦灶、兴西、袁桥等28个乡、镇和如皋县的薛窑、一甲、龙舌、九华、中心、营防、郭园、姜北、官杨、新姚、佳姚、勇敢、平桥、林西、林东、白蒲等16个乡镇。合计42个乡2个镇,450979人。县人民委员会驻平潮镇。”
早在国务院批复同意之前,“通如县”的筹建工作就已经启动。有档案显示,1957年10月18日,南通专员公署为核批通如县开办费等致省人委、省财政厅,申请购置五金器材、家具、补贴迁移及修建办公室等四项费用合计288387.82元,申请行政编制421人。省人委于12月2日批复“核定开办费155000元,党政机关人员暂按320人进行计算。”次年2月4日,省编制委员会又致函南通专署编制委员会,以“该县是新建县,可暂按行政编制300人配备,待试行一个时期后正式确定”。此外,因省计委在1958年投资中没有关于通如县的预算,南通专员公署曾于1957年11月1日向省人委提交《关于新划通如县要求增拨1958年度文教卫生事业等基建投资的报告》[计曹(57)字第364号]。在呈请增加的投资中,教育方面拟在平潮初中基础上建高中班,文化方面拟新建影剧院、新华书店、广播站及剧团各一所,卫生事业方面拟建县人民医院一所。1957年年底,省人委将国务院制发的各新设县的人民委员会印章转发各地,通如县人委会印章由此正式启用。另据南通县组织史资料记载,通如县委、县人委也同时成立。中共南通地委任命黄树勋为书记,巫云华、姜斌为副书记,并任命了县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包括县报社主编黄志春。上级同时任命巫云华为县长,严永祥、陶允昌为副县长,还任命了县法院、检察院及县人委各机构(含人民银行通如县支行)负责人。而县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也同时成立。当年的《文汇报》曾报道,自1958年1月3日办公后,通如县委即提出了粮棉生产目标及1962年在全县普遍进行电力灌溉的设想。而“调来新县工作的同志大多在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领导农村冬季生产运动”。
然而,还没等到省编制委员会最后核编,宏伟的通如县蓝图才刚刚起笔,因新县设立后产生了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棘手,经南通地委调查研究后请示,中共江苏省委于1958年“3月8日通知,省委同意撤销通如县的建制,并请省人民委员会呈报国务院”。至此,成立不久的通如县再次成为历史。
作者单位:南通开发区教育督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