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常州寺墩:探源5000年前的“长三角一体化”

2023-08-22    王硕 余本新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被发现于浙江良渚而命名。良渚古城遗址以闻名于世的玉器文化,以及巨大的古城规模和完美的水利工程,在2019年申遗成功,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其中包括常州寺墩文化。

文明有脉动,万物有灵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常州寺墩考古日前又有了新发现。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信息正在缓缓揭开5000年前“长三角一体化”的神秘面纱。

常州寺墩遗址,亮相上海特展

近日,“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早期文明,展现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考古成果,其中就有出土于常州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的玉琮王、陶盘等良渚文化晚期代表性文物,既生动古朴,又精雕细琢。从这些良渚先民的生活方式中,可以一窥江南人的精致考究。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寺墩遗址总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于1973年被发现并命名,前后经历六次考古发掘。

“寺墩”周围密布着许多台墩型遗址,该遗址是太湖北部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墩北台地处于寺墩遗址的核心区,目前,第六次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这片土地也在不断“出新”。

在寺墩遗址的前五次考古发掘中,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级之高在良渚文化时期实属罕见。3号墓出土的167件文物中,仅玉琮就多达33件、玉璧24件,另有各类石器、陶器等遗物,堪称“寺墩王”墓。

遗址墙面上标记的数字在考古学上叫做地层,寺墩遗址主要包括良渚文化时期和崧泽文化时期的堆积,经过测年,前者距今4800年到4500年,后者距今5500年到5000年。5层之上,则是从商周到唐宋以至现代的地层堆积。厚约5米的地层反映出这片土地上5000年以来人类活动的变化。

在寺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玉璧、玉琮、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在寺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玉璧、玉琮、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手铲拨开土层,黄土掩盖下的红烧土块露出端倪。红烧土是土壤被火烧过后形成的,经常被先民们用作建筑材料,可以使墙体更加坚硬和防潮。在建好的墙体上搭建屋顶、铺上茅草,房子就盖好了。可见,40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良渚人就能砌墙筑屋,过上饭稻羹鱼、琢玉磨石的生活。

在寺墩遗址的探沟内,考古人员发现一口良渚时期的水井,井壁上残留一根崧泽时期立柱,在探沟29层之下,崧泽文化植物铺垫的痕迹逐渐显露出来。考古人员根据遗存整体结构猜测,这可能是干栏式建筑,让当时的人类可以在高出水面的平台上生活,也可能是他们修建的一座桥或栈道。

目前,考古人员已在墩北台地东北区发现40座崧泽文化墓葬,鼎、豆、杯、壶等陶器是崧泽人陪葬品中相对固定的一套组合,少数还随葬玉璜、玉珠等饰品。寺墩遗址分布有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从遗址的规模、出土器物的等级来看,有专家提出该遗址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

漆绘彩陶壶表面有黄红黑三种颜色的图案,特别精美。考古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用于饮水、盛水的器具。经过检测分析,陶壶上的黑色颜料成分为石墨,红色的则是赤铁矿。这意味着距今5000多年前,相关制造技艺发展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崧泽文化时期的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了。

用于煮酒温酒的陶鬶、盛装食物的陶豆,推测用来打孔、钻木的石器工具……其中,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日月山”符号以及类似古代兵器三叉戟的图案,都是大汶口文化中比较典型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距今大约6500年到4500年之间。这种刻画符号在长江以南的寺墩遗址被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虽远隔千里,但仍有密切交流。

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

5000年寺墩文明,星耀东南

本次“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出的358件文物,分别出土于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安徽马鞍山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反山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这是从崧泽时期到良渚时期,长江下游五个重要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聚会。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典型代表,通过几代考古人的探索考证,早在距今5800年前的崧泽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等级分化现象。又历经数百年积淀,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缔造了中国古国,并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探讨良渚文化的演进过程、特点及影响,将对深入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5000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寻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

寺墩遗址出土玉琮

寺墩遗址出土玉琮

考古学界曾提出“大崧泽文化圈”的概念,覆盖范围还包括安徽的凌家滩遗址。也就是说,5000年前,江浙沪皖的很大区域就处在同一个文化圈,与如今的“长三角一体化”遥相呼应。专家认为,崧泽、良渚都是环太湖流域一脉相承的文化,它们自成一体又充分吸收周边文化,从而形成清晰的文化脉络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太湖云水,经年流波。先民们用几千年光阴历经分化,在太湖北部创下最早的“古国”、聚落的“中心”,由此凝结而成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前后相承,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写下了一段绵亘不朽的华章。

接下来,考古专家们将围绕寺墩聚落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水系问题进行勘探和发掘,进一步摸清它的形制结构和文化内涵,也将陆续扩大对寺墩遗址核心区的发掘,逐步揭开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演进的“文化密码”。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