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无锡

2024-01-0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无锡,是一座具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水乡名城。无锡的吴地文化延续千年,百年工商文化繁荣,龟背古城与大运河相生相依,自然山水与城市营建相互交融。无锡现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9处,文物资源总量位于江苏省前列。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076a0d7becc4ef68bd6dec64221a7ad.jpg

无锡市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说因锡山锡矿挖尽而得名。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春秋时期的吴国在今无锡市的梅村(原称梅里)、胡埭地区(阖闾城)都曾建立过都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后长期属常州府。1927年起,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县解放,随后无锡县升为无锡市。

头枕太湖、包孕吴越的无锡人文气息浓厚,诞生过钱锺书、秦邦宪、荣毅仁、阿炳、徐悲鸿等历史名人。无锡也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境内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惠山古镇、东林书院、南禅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著名景点。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55e88bf503f43eea7d8c6ee9def0a13.jpg

近年来,无锡始终坚持统筹谋划、以用促保,在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持续用力,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文章,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江南文脉,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创新的“无锡实践”,提升无锡“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让文物“活”起来

2019年至2021年,无锡实施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4亿余元对153座名人故居和历史旧址进行修缮。2022年,启动“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获得无锡市第三届“民心工程奖”,已经完成了83个活化利用项目,为文物建筑叠加新功能、植入新业态,成为可游、可憩、可观的新型文化空间,以文化传承保护来提升无锡城市的精神涵养。钱锺书故居以数字化、沉浸式、“阅读+”为特色,复原钱锺书文学创作的场景,策划推出诗歌朗诵、主题展览、特色沙龙等活动,打造“锺书城市客厅”;东林书院依托“东林拾忆”小剧场,邀请锡城各个剧团在小桥流水、亲水平台间进行演出,将评弹、锡剧、民乐等演艺的魅力一一展现……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bb2dc130e154d0fad9943dcbf7e8193.jpg

无锡将“百宅百院”作为重要场所,创新开启“庭院艺术季”,多元化展现建筑背后的人文内涵,让文物会“说话”,让历史被读懂。最近,策划推出了“庭院回响·无锡有戏”2023无锡城市艺术季,在薛福成故居、文渊坊等文化空间,艺术家们借助百年庭院特有的文化氛围,用独特的艺术视角为市民开启当代江南文化语境的探索之旅。市民朋友不但可以游园还能看演出,雕梁画栋的古戏台上,锡剧园林折子戏专场热闹开唱,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让非遗“火”起来

2023年无锡出台《无锡市“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选树100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传承人,重点扶持惠山泥人、留青竹刻、锡剧、精微绣4个项目,对非遗传习对象给予生活补助支持,为非遗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在全市高职院校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18个,推进全市70所中小学校开办非遗传承课堂,设立“小锡班”“二胡班”等特色班级,累计培训学员13万余人。2023年,无锡有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首批市级非遗工坊15家,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6f57a86717a4540b53c6c8f88d03d35.jpg

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无锡深入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推出“跟着非遗游无锡”等8条主题体验研学线路,联结起120个传承传习点、168个非遗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址、非遗集聚街区、非遗工坊和村落“串珠成链”。惠山古镇非遗研学游、“中国陶都·陶醉之旅”入选“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宜兴善卷洞景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拈花湾景区入选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让吴文化“热”起来

树立“大考古”的理念,围绕太湖西部史前文化、无锡早期文明发展历史、吴文化探源等课题,无锡加快鸿山、阖闾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吴家浜遗址考古发掘,充分展示江南文脉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2023年6月举办的“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活动”,邀请了来自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黏土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和讲解发掘工作,以直播的形式打开两座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累计超过310万人次观看直播,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820万人次,全网传播总量突破1500万。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4b0cd09f9ee4e2091a2aa996bdb4c9c.jpg

推动考古溯源成果转化。宜兴丁埂遗址首次在濒水湖岸发现规模性良渚文化遗址、首次发现距今5000年前代表权力的“虎纹刻符石钺”,为研究太湖西部良渚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获得江苏田野考古十大优秀项目。继阖闾城遗址和鸿山贵族墓群后,在梅里古镇二期建设项目中首次发现泰伯奔吴时期的商周遗址,对包括吴文化研究在内的无锡地域文明探源课题意义重大。2023年9月,无锡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一项最新科技考古成果——无锡市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人骨检测报告,首次成功获得了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为理解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考古成果的问世,将对江苏和无锡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提供重要学术支撑,对推动吴文化研究提供了巨大动力。


(图片来源:无锡日报、无锡发布、无锡市文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