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三百多年前荷兰人眼中的淮安

2024-01-30    罗志

公元1655年—1657年,一位名叫约翰·尼霍夫的荷兰人跟随外交使团出访中国。他们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前往京师觐见清朝顺治皇帝。在经过作为漕运中枢的淮安时,尼霍夫对这里坚固的城池、繁茂的经济和复杂的水利设施印象深刻,留下了珍贵的图文描述。

《荷使初访中国记》1665年法文版

《荷使初访中国记》1665年法文版

尼霍夫是1656年3月26日至29日(清顺治十三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四)途经淮安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当天我们到达淮安。该城位于运河右岸的一片平坦的沼泽地上,距离宝应县一百二十里,有一道城墙横贯该城,并建有坚固的城楼。郊区人烟稠密,房舍美观,延伸有三荷里。进城路上的右边满地是坟墓,有些坟墓造得非常高大。这里有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耶苏会会士来拜访二位使臣,对我们表现得很亲切友好。”

“次日,我们上船出发,只见两岸田野清新,满河数不尽的戎克船和其他船只。我们通过一道配有厚闸板的水闸,在著名的清江浦过夜。这个镇分布在河两岸,房舍美观,宝塔壮丽,位于运河和黄河连接之处,方回有一华里。该城商业发达,居民富裕。还有许多船坞,制造各种船只出售。”

“次日,我们又经过一个大水闸。这个水闸有一前一后的两座闸门。然后我们又驶入一个大镇娘娘庙。该镇以前有一座三条河流环卫的坚固城堡,但现在已被鞑靼人彻底破坏了。鞑靼人破坏了中国境内的全部城堡,并把它们完全摧毁。所有从河南和其他省份来的船,无论是南来或是北往,都必须经过此地,在此缴纳通行费。”

“隔天日出时分,我们再度出发。到达黄河的一条支流。这条染污的河水是如此浑浊,以致我们不得不用明矾水加以净化,否则就无法使用。这条支流从此地到桃源有十二荷里长,河面到此处宽得就像德国科隆附近前莱茵河。我们到桃源县后,就又驶入了皇家运河。”

尼霍夫的这些记录翻译成中文,大约500多字。此外,他还绘制了题为《淮安》的插图。

约翰·尼霍夫创作的铜版画《淮安》

约翰·尼霍夫创作的铜版画《淮安》

透过这些文字和图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17世纪中叶的淮安城位于运河右(东)岸,地势低洼,距离宝应县城一百二十里,城墙高耸并建有坚固的城楼,城内有夹城,城外人烟稠密。城南是墓葬区,有很多富人、名人的墓。当时已有天主教的传教活动。运河里有数不尽的船只。清江浦镇和淮安城之间的运河容易遇上急流,有一道配有厚闸板的水闸。清江浦镇房舍美观、宝塔壮丽、商业发达、居民富裕,有许多船坞。此外,还有关于清口奶奶庙、废弃的清河古县城、黄河泥沙浑浊等方面的记述。

这些珍贵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揭开三百多年前大运河和水韵淮安的神秘面纱,惊鸿一瞥,让人回味悠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