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江苏扬州:短短石牌楼 几多名人住

2024-03-19    赵国平

石牌楼,顾名思义当年巷道内应该有座石牌坊。江苏扬州已故耆宿汤杰先生的《扬州文史摭拾》中说:“石牌楼旧名‘坟院’,明怀远将军陈某葬地,有石刻牌楼,久圮。”

石牌楼,东西向,全长约200米,宽约2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巷子不太平直,西端略向北翘起,与湾子街相接。东头与风箱巷无缝对接,通皮市街。两巷接头处,有座古观音庵,清咸丰年间,庵堂住持海云法师,工草书,喜结文人雅士,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吴熙载(让之),即寓庵内鬻书画以自给。小巷中部往南一条叉巷,名花局巷,有很显眼的砖刻“巷门”存世,穿过巷道便到广陵路。

石牌楼小巷虽狭窄,但前后左右却有许多历史建筑,其中居住过不少扬州近代著名的文化人。最著名的是7号“汉庐”,此宅原是盐商许公澍的,现代书法家陈含光和牙雕家黄汉侯先后在此居住。

汉庐

汉庐

“汉庐”并非“豪宅”,占地约1000平方米,房屋31间。一条火巷隔成东西两部分。1957年至1961年间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到扬州实习,认真考察扬州园林和住宅,对石牌楼7号实地测绘,画出建筑详图,记录下这座很特殊的“北向住宅”的平面布置。东部一路住宅曾是陈含光的住所,南北前后三进,七架梁的主屋,至今尚存,古朴典雅。

西路住宅与东路类似,明三暗五,带厢房和对合,组成规整的“一颗印”。室内木雕很讲究,天井由青石板铺设,栽的一株黄杨树,枝繁叶茂。当年雕刻家黄汉侯经常在窗牖下伏案创作。黄汉侯与陈从周交谊颇深,陈从周把整座建筑称之为“汉庐”。

陈从周认为,著名篆刻大师吴熙载是“汉庐”之前的租客。

吴让之(1799年—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载,50岁后更字让之,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生等。先世江宁人,父辈移居仪征,吴让之因参加科考,常往返于仪征和泰州之间,最终只考取秀才。

吴让之自幼聪慧好学,读书习字,15岁时得汉印一枚,很喜欢,始沉迷印艺,遍临所见印作,打下印学的根基。年近而立,吴让之访书家黄氏,恰逢黄的挚友包世臣到来,遂拿出自己的书法印刻给包先生看。包氏见其所作,惊其慧能,收为弟子,吴让之潜心从学,印技大进。

包世臣是晚清大学者,时负盛名。世臣擅书,师从邓石如。邓为印坛宗主,威名显赫。包、吴师徒相洽甚融,包氏确认熙载为传承邓石如衣钵的不二人才,临别之时,授其邓氏亲藏之印章、书法。

自此,熙载尽弃他学,专研书印一脉。“笃信师说,至老不衰”,且能推陈出新,终成大家。广陵路梅花书院的匾额书法,即出自吴让之的手笔。后人论印坛名家往往以“邓吴”并论。岁至中年,熙载侨居扬州,历时十余载,治印之声日隆,其间,经画家王素介绍,拜名画家郑箕为师,自号“晚学生”。靠卖画为生的他,家境贫寒,租住在尚称宽敞的扬州石牌楼7号的可能性很小。据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氏居扬州时,曾与画家王素同住石牌楼观音庵,这一说法比较靠实。

王素也不是寻常之辈,画名赫赫。《芜城怀旧录》记载:“王素,字小某,画宗新罗,为海内所重。尝住观音庵。当时士大夫家,皆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以为减色。”

近代还有一名绘画大师,名陈锡藩,号康侯,也居住在石牌楼。

陈康侯(1866年—1937年)是位画坛多面手,山水人物,花卉草虫,翎毛博古,无不工妙。陈康侯在住所附近花局巷“钜源花局”开设的画案,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杜召棠《惜馀春轶事》记载,陈氏画室名“风来堂”,为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求画者络绎不绝,一时间,被誉为海上名家。只是世事茫茫难料,陈康侯究竟曾居住在石牌楼哪个门牌,已难以考证。

石牌楼14、16号李氏住宅、24号林氏住宅,虽不属名人故居,但宅第亦楚楚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