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苏州:那些志书里的十全街

2024-12-05    

苏州城内的街巷,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从宋《平江图》上看,纵贯的直街7条(西城4条,东城3条),横巷主要是居住区,多临河修建,也就是古代所称的“坊”。


IMG_256


十全街,东起葑门桥,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口。全长2004米,宽8~9米。清末,仅宽2米许;1963年,拓宽至3米,乌鹊桥东原为煤渣路面,西为弹石路面,解放初东段改为弹石路面。1962年拓宽改为铺沥青路面。原葑门桥至乌鹊桥段名“十泉街”,因有十口古井得名。清光绪年间,因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故改为“十全街”。乌鹊桥至人民路段原称大太平巷,1980年合称“十全街”。


IMG_257IMG_258


十全街上旧址多,古地名多,据《〔洪武〕苏州府志》卷六“桥梁”记载,乐桥桥西属吴县,桥东属长洲县;乌鹊桥,古有乌鹊馆,因名。白乐天诗“乌鹊桥红带夕阳”,又“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可见乌鹊桥在唐时已固称。《〔洪武〕苏州府志》卷五“坊市”中记载,乐桥东南有儒学坊,衮绣坊。北宋《吴郡图经续记》中对衮绣坊记载“太子少保元绛宅在带城桥东,公尝参大政,引年归老于吴郡,知州章岵因以命名”。


《〔康熙〕苏州府志》卷七“坊巷”中记载的长洲县域内东南隅巷,朱进士巷、混堂巷、衮绣坊巷并在乌鹊桥东北。五龙巷、王卖柴巷、采真坊巷、船坊巷并在带城桥西南。带城桥巷、阔街头巷、黄师巷、东西石皮巷并在带城桥西南。吴家巷即南白塔子巷、相王巷、苏家巷、二郎巷并在新造桥南。卷八“桥梁”中记载,乌鹊桥,县治东,宋杨备诗“南飞乌鹊影翩翩”;明高启“乌鹊南飞月自明”。带城桥,乌鹊桥东,嘉泰元年重建,等等。


IMG_259IMG_260

乌鹊桥


关于苏州历史上官府织造衙门,为大家做一个简明的梳理。


三国孙吴时期,吴国已有宫廷织造,北宋朝廷设有“应奉司”的官营织造机构。据《〔洪武〕苏州府志》卷八“官宇”记载,元朝末年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创设织染局,地址在平桥南,由宋代提刑司改建。明朝洪武元年,织染局址设置于天心桥东(今人民商场一带),苏州织染局由直隶苏州府督管,历时259年。


IMG_261


清朝官府机构分为织造署和织造局。据《〔康熙〕苏州府志》卷五“官署”记载,清朝复行织造,但明代留下的织染局,岁久颓坍。顺治三年,朝廷专遣部堂督理织造,工部侍郎陈有明总理其事。他对明代留下的织染局重新修葺启用,仍称织染局。同时以明朝嘉定伯周奎的故宅改建(今葑门内带城桥东下塘十中校址),60亩左右,称织造总局,康熙十三年(1674年),织造总局改为苏州织造衙门,称织造署,官职与江苏巡抚平行。


IMG_262


织造桥,原名红枫桥,北对原苏州织造署,南对原织造局,清康熙、乾隆南巡至苏,以织造署为驻跸行宫,出入必经此桥。20世纪20年代桥被拆除,后重建,更名为织造桥。


织造局分为总织局(南局)和织染局(北局)。工部侍郎陈有明的继任者工部侍郎周天成在织造署后置民居(今北孔副使巷),盖造机房,称总织局(南局),并改织染局为北局。至咸丰十年(1860年)二局俱毁。太平天国后,总织局移至今南石子街大儒中心小学内,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不再见于史载。


岁月更迭,至同治末光绪初,按照苏州历史上最后一部府志《〔同治〕苏州府志》中的记载,织造署、总织局、北织局的地名在《〔同治〕苏州府志》的府城图上仍有所显。


IMG_264


今天熙熙攘攘的人流过有机更新的十全街,各有所得,皆有所喜,既坚持了“苏”的魂,又有了“新”的态;既留下更多与真实历史有机衔接的物,又保障了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