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淮安古城中轴线,成就东南第一州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皇都,北京都城的持续营造缔造出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运河都会,淮安在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也逐渐形成独具运河风韵和地方特点的“城市中轴”。
PART1
淮安古城,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老城。这座城市的建制可以追溯到东晋设立的山阳郡、县,此后各朝陆续沿用,为唐和北宋楚州城、南宋淮安州城、元淮安路城、明清淮安府城,城址位置和行政级别大致稳定,是一座典型的多代累积、古今重叠的古城。在淮安三联城中,行政中心建筑和多数居住区均在旧城,也就是三城里位于南端最大的那座城池,它也是修筑最早,作为淮安三城起点而存在,从晋代山阳城到唐宋的楚州城均是此处。到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修筑夹城,又名玉带城,连贯新、旧二城,使得淮安古城形成南北并立的三城联立格局。
左: 明天启《淮安府志》中的淮安三联城右: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中的古城中轴线
淮安新城北临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是淮安城市发展的原点。新城北有东西二门,东曰拱极,西曰戴辰,中有北水关。新城内明代设有大河卫指挥使司,从拱极门往南经过新城南街便是新城的迎熏门。再往南穿过夹城,可由旧城的北门入城。如今夹城位置最出名的人文景观就是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原夹城位置
宋时楚州城开有四门,为东观风、南迎远、西望云、北朝宗,曾经在西门稍北还有座清风门,宋元之际被堵塞而废弃。自元代以降,淮安旧城即楚州城的基址、方位、轮廓和空间结构当无大的改变。宋代楚州北门朝宗门直到清代才改名为承恩门,楚州南门迎远门在清代改为迎熏门。迎熏门在唐代为楚州南门,南门城楼是楚州刺史新晋进士簪花、宴饮之处。这南北门遥遥相对,以北门大街、上坂街、南门大街串联起来,两侧还依次排列着淮安府署、漕运总督公署、山阳县署、镇淮楼、淮安府学、山阳县学等重要设施。至今,淮安府署、漕运总督公署、镇淮楼遗址尚存,淮安老城的中轴线依然清晰可辨。
淮安老城的中轴线依然清晰可辨
PART2
淮安府署为明清淮安知府驻地,是国内仅存两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府衙建筑群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淮安知府姚斌在南宋五通神庙和元沂、郯万户府旧址改建新府衙,其后经过数百年历次维修扩建,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具有鲜明的官府建筑特征。尤其是淮安府署的大堂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作为中国古代官衙文化的实物标本,淮安府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南为总督漕运公署,又称总督漕运部院,是明清两代主管全国漕运的漕运总督衙门驻地。明初,以漕运总兵管理全国漕运和运河治理。景泰二年(1451),朝廷任命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竑为首任漕运总督,驻于淮安,与漕运总兵官一同统领全国漕政。万历七年(1579),漕运总督凌云翼将漕运总督公署移至淮安卫指挥使司处。经过晚明至清代前期的营建,漕运总督公署计有房213间,占地面积约3公顷,雄伟壮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大门牌坊三座,曰:重臣经理、总供上国、专制中原,概括出漕运总督权势。同治元年(1862),漕运总督吴棠移驻清江浦原江南河道总督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漕运总督公署改建为江北陆军学堂,辛亥革命后停办。民国时期,漕运总督署旧址东侧辟为体育场。总督漕运公署原有建筑均毁于战乱与人为的破坏,仅剩屋基、石础等埋于地下。
2011年,明清总督漕运公署原址建成中国漕运博物馆和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漕运总督公署遗址亦是其重点遗产区之一。
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区之一
镇淮楼原为南宋楚州城内镇江都统司酒楼名,而楚州城雄踞中心的谯楼于唐宋以降历毁历修,两者原非一处。元末以降,张士诚部将史文炳,明永乐十七年(1419)镇守淮安指挥使黄瑄,明景泰四年(1453)指挥使丁裕,清道光十八年(1838)漕运总督周天爵,光绪七年(1881),淮安知府孙云锦等多次主持修葺。也正是在清代,谯楼便渐以镇淮楼为名,民间也习惯称为鼓楼。民国年间易名“中山楼”,设民众教育馆读报室。苏皖边区政府也曾在楼上设博古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楼上陈列淮安历史文物。镇淮楼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淮楼
淮安老城以南北中轴线为骨干,城内大小街巷星罗棋布,缓步城内,古城风韵和人间烟火飘然而出,让人缓缓回味这座千年古城的荏苒时光。
作者简介
罗志,安徽省滁州市人,民革党员,曾就职于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现工作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历史文脉、江淮地域文化史,曾主编《天下漕运看淮安》丛书,参编《精彩江苏-淮安》《里运河故事篇》《淮安包容故事》《淮安盐商》等书籍,参与《南滁会景编》《南京太仆寺志》等古籍整理,在重要学术期刊、重要会议上发表研究文章近百篇。
- 上一篇:李军:连云港这条河和港,为何同名不同缘?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