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寿、李煜:江苏中医的历史发展与群体特点
江苏,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繁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料所载的江苏医家约4000余人,居全国第一;载录的各种医学专著达3000余部,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名家医著。[1]江苏中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医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学术特色,共同演绎了江苏中医的传奇,为中医学的存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江苏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一)秦汉至南北朝:江苏中医发展奠基期
上古时期,江苏地区远离华夏古文明中心,形成与其迥异的“稻作文化”。有学者认为,南方稻作文化推崇道家、重视军事,对江苏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4江苏中医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尤其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曾用“麻沸散”对麻醉后的病人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此外,还有吕博、葛玄等医学大家,他们的著作和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业(今南京)建都的吴以及之后的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有专人负责宫廷医药工作,设置有太医令、御医、太医等。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苏医家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葛洪、刘涓子、徐之才、陶弘景等人。东晋句容葛洪,主张医道兼通,重视养生,精晓医药。其《肘后备急方》一书,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处方,并记载了很多急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另一部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晋末京口(今镇江市京口区)刘涓子,尤精外科方术,撰有《刘涓子鬼遗方》10卷,今存5卷,分述痈疽病因及鉴别,重于“金创”外伤疗法及痈疽发背,疥癣及发秃等治方。南北朝丹阳徐之才,出身医学世家,精研本草及方剂,后世将“十剂”理论多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产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据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南北朝梁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后辞官退隐句容茅山,潜心医道。他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集注而成《本草经集注》,对药物进行了归纳整理、增补修订,开创新的药物分类法,首次提出“诸病通用药”的概念。陶弘景搜采前人养生方法写成《养性延命录》一书,特别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思想。南朝李亮在今江苏徐州开设了我国最早的私人诊所,“患者不远千里而来,就家开辟厅事(厅堂),收容病人,死则就而棺殡”[3]。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各种医书164卷至日本,为中医传入日本之始。
(二)隋唐时期:江苏中医发展平稳期
唐代政府组织大修本草,医学名家不断涌现,医药文献不断呈现。唐贞观三年(629),政府诏“各州置医学”,苏州、常州、镇江等地始设医学教授,除教育医学生外,还承担“掌疗民疾”“州境巡疗”及推广本草药方的任务。这一时期江苏中医发展总体较为平稳,有医籍留存的著名医家不到十人。如常州义兴(今宜兴)许胤宗,曾历尚药奉御,治病重在脉诊及用药技巧,据《旧唐书》载,曾以黄芪防风汤熏蒸治柳太后中风。丹阳建康(今南京)诸葛颍,撰有《淮南王食经并目》《淮南王食目》等。据《明皇杂录》记载,唐开元年间,苏州医家纪朋精于望诊,观人颜色,不待诊视六脉,便知疾病深浅。其学生周广为唐玄宗时御医,治病屡获奇效,是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
此外,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江苏滨江临海,是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唐天宝十三年(754),扬州高僧鉴真应邀东渡,传授日本大量的中医知识与文化,被日本奉为医药始祖。
(三)宋金元时期:江苏中医发展转折期
宋元时期,江苏地区医学管理制度与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官方药局兴起,逐渐成为地方的主要医疗机构。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的苏州太平惠民药局,是现知最早的惠民药局。江苏地区还建立了一些医院性质的机构,如南宋宝庆元年(1225),苏州设立了收治郡、府、县各地患病囚犯的“安养院”,有“屋百础,田三顷”,旧称“医院”,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命名“医院”的医疗机构。元代,松江、苏州等地设“官医提领所”,〔同治〕《苏州府志》载:“元官医提领所在谯楼南,即宋察推厅也。大德八年例革入医学。”[3]江宁、上元(今南京市区)、句容等县医学,设有医教谕。元初,平江(今苏州)、松江、常州、江阴、集庆(今南京)、通州(今南通)等路、府均设医学教授、学正等医官,溧阳、溧水等州医学,设有医学教授司。
宋代是中医学的重要转折期,江苏地区亦涌现出大批医药名家,并留下众多重要医药文献。如北宋真州(今仪征)许叔微所著《类证普济本事方》,收录方剂300余方,按病种分为25门,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还有长洲(今苏州)颜直之、昆山王执中、句容陈景魁、江宁王之、扬州尧允恭等。在唐宋医学基础之上,元代江苏医家逐渐增多,如长洲葛乾孙,为江浙官医提举葛应雷之子,医术名重南北,与当时浙江义乌名医朱丹溪齐名。著有《十药神书》,收载其治疗痨瘵(肺结核)的证治经验。山阳(今淮安)名医潘思诚,曾任淮安路医学教授,后退而行医。其后裔在明代从医者很多。之后近百年中,有潘安道、潘泰、潘瑛、潘信、潘胜、潘赞等到太医院供职,后世认为江苏山阳医派亦是由此发端。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的葛乾孙像
(四)明朝时期:江苏中医流派萌芽期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随后建立了负责全国卫生行政和医疗工作的太医院,下设惠民局和生药库。据《大明会典》记载,该太医院已具备一定规模:“国初置医学提举司,后改太医院,定为正五品衙门,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官。职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2]11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仍保留南京太医院,直至明亡。地方除安乐堂等医疗机构外,在南京国子监前建造了有屋百余间,收治有病监生的养病房,这是国内最早的校医院。
明代,江苏医学人才辈出,以苏州最多,无锡、常州、扬州、南京、镇江次之。其中较著名者有吴县薛己,正德年间御医,学术旁通诸家,博学多才,以外科见长,其著述丰富,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等,选注《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等医学名著数十种,并附以己见,为明代温补派之先驱;金坛王肯堂,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历时10年编著《六科证治准绳》,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历来为医学家所推崇;南通陈实功,著有《外科正宗》,创立外科三大流派之一正宗派,改变了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学术状况;常熟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提出著名的治血三法;吴县吴又可,著成《温疫论》一书,突破“六气致病学说”的束缚,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并指出戾气致病“有天受,有传染受”,总结了瘟疫辨证论治的基本框架。
同时,这一时期江苏中医流派已初见萌芽。明代初期,费氏一门费宏流落常州孟河,他自习《神农本草经》,拜老药农为师,到河西山上去采草药,并为自己和他人看病,成为一方名医,是孟河医派的先启者。此后,孟河医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江苏重要中医流派。同时苏州的中医学迅猛发展,在医学人物、学术水平、医疗产业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一书中称“今吴中医称天下”[4]。
(五)清朝时期:江苏中医流派塑型期
清代,江苏地区医疗机构林立,各地士绅募捐兴办“医局”“药局”等慈善性医疗机构。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泽民等创办了镇江第一所中医院——“卫生医院”,这是由私人发起、行业资助经费创办的一所中医医疗机构,也是江苏最早的集体性质的医疗机构。
清代江苏名医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卓有名气者有500余家。这一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掀起了中医学术发展的高潮,此外临床各科均较前有较大发展。医家中较有名气者如苏州张璐,著《张氏医通》16卷,其精研伤寒又重视温病辨识,注重舌诊应用,治疗杂病,擅长温补,被后人尊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吴县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概述了温病的辨治纲领、传入途径与治疗原则,标志着温病理论体系的确立;江宁戴天章,博学精医,撰《广瘟疫论》,于瘟疫诊治多有发挥;淮阴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创建了完整的温病辨治体系;丹阳林佩琴,撰《类证治裁》,颇切实用;丹徒蒋宝素,行医于苏北兴化、江都一带,声望卓著,位列“淮扬九仙”,后世评价为“清朝十四名医”。
随着明清以来名医辈出,医学理论不断完善,中医流派犹如百花争艳,各具特色,或注重经典理论之阐发,或擅长临床技艺之精进,或强调医德修养之提升,共同构成了清代江苏医学的壮丽图景,对中医学的发展、交流、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龙砂医派这四大地域流派逐渐形成。吴门医派是苏州地区重要的中医流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自元末明初,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徙吴行医声誉鹊起,后传王仲光而使“吴下之医由是盛矣”,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5]清代名医唐大烈将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刊行后,渐使“吴医”之名广传于世。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起源于江苏常州孟河镇的一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世家为代表的孟河医家繁荣为标志。[6]费氏家族自明末费尚有迁至孟河地区,经数代克绳祖武,以医为业,终占据一席之地。自此费、马、巢、丁四大世家,通过师徒相授或联姻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扩大影响。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孟河医者数量剧增,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医派发展到顶峰。清咸丰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孟河医家为避战乱,多有外迁,促进了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孟河医派的影响力。“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原名山阳县,明清设为淮安府府治,淮安府包括现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以及扬州、徐州的部分地区。山阳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距今200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有百余部,江苏中医有“南推孟河,北数山阳”之说。龙砂医派是起源于江苏江阴华士镇龙山、砂山地区,发展于锡澄地区的医学流派。龙砂医派肇始于宋元,宋代伤寒大家许叔微、“东南宗师”陆文圭为龙砂医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石。明清以来,以华士为中心先后出现大批有名望的医家,如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等,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理法方药论述完整,用药平和,常出奇制胜。清人姜成之收集以上诸医家的医案,编成《龙砂八家医案》,集中反映当时龙砂医派诊治疾病的理法方药思想和用药特点。
(六)民国至今:江苏中医的抗争与发展
民国时期风雨飘摇,中医学犹如一叶扁舟,在西医东渐的滔滔洪流中奋力挣扎。然而,江苏中医人以其坚韧不拔之志、博大精深之术,挺身而出,成为捍卫中医的中流砥柱。其中声誉卓著者有孟河丁甘仁,江阴曹颖甫、朱少鸿、薛文元、章巨膺,江都夏应堂,南通朱南山,无锡丁福保,苏州汪逢春,武进恽铁樵、谢观、赵燏黄,淮安张菊人,阜宁余无言,吴江黄文东,镇江章次公,他们长期活跃于南京、上海等地,是江苏近代著名医学家,为中医药事业的存续作出卓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江苏省各县市将当地的名医聚集在一起,成立中医联合诊所,并从中抽调优秀人才到南京。为培养新中医的中医药师资,于1954年成立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继而成立南京中医学院,后又改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此后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中心,开展中医药教育,培养科研和临床人才,产生了在全国有较高声望的医药专家,编纂了《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中医药文献著作。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的适应现代中医药教育需要的中医药教材框架沿袭至今,一直在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现代中医教育的摇篮”。
近20年来,江苏省切实担负起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逐步推进从“中医大省”到“中医强省”的建设任务。在“名院、名科、名医”的战略指导下,构建了一批层次分明、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现代化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专科群。在科研方面,江苏省不断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此外,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与学术发展平台。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上,江苏将继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优势学科群,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继而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二、江苏中医的特色
江苏中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它不仅体现在医家林立、人才辈出方面,还体现在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包容开放、善于创新,广开门户、传承有序等方面。
(一)医林璀璨,著论浩繁
据《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上自秦汉下至民国,江苏历代医学人物有3000多人。[7]宋元以来江苏医学逐渐发达,且苏南地区医家明显增多,因此这一地区如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后起之秀。宋元以降,以儒通医蔚然成风,江苏医家多有饱读经书的名士鸿儒又精研岐黄者,如明代王履、缪希雍、李中梓,清代缪遵义、张璐、徐灵胎等人,皆为代表。江苏中医流派注重传承,是孕育近代中医名家的摇篮。清末民初之时,仅孟河医派便涌现出余听鸿、马伯藩、贺季衡、谢立恒、恽铁樵等著名医家,培养了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等大批中医教育家。
江苏医家多通儒而业医,注重从理论层面总结临床医疗经验,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保存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例,文献收录的医学著作达1900余部,其中现存约1500余部。其内容涵盖医经、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中医学各分支学科。如元代葛乾孙所著《十药神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治肺痨病的专著;明代薛己所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以“内科”为名的医籍,《疠疡机要》是我国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明末吴又可撰第一部温病学著作《温疫论》;清代唐大烈编纂的《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类期刊。江苏医籍在全面继承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外,又敢于推陈出新,开创并阐述其独特的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是江苏中医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流派纷呈,学术繁荣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正所谓“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一方水土亦可成就一方事。江苏独特的山川人文,滋就了具有生命个性的地域文化,进而产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具有鲜明地方特性与学术特色的地域性中医流派,并随之形成澄江针灸学派、温病学派、外科学派等学术流派及郑氏、葛氏、裴氏、闵氏、顾氏等世医流派,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还研制发明了多种闻名海内外的著名中药制剂,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等,在现代医疗事业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江苏历代医家辈出,学术争鸣之风盛行,中医学术蔚为壮观。如吴门医家揭示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建立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龙砂医家善以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证遣方,逐渐形成用“三因司天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类疾病的狭义司天运气体系,以及司天运气理论指导下经方、时方临证处方的广义龙砂运气方药体系。
中央国医馆理事会会场
(三)包容开放,善于创新
江苏医家注重学术包容,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各种学术流派如医经派、伤寒派、易水派、河间派等均为江苏医家所继承并得到发扬。他们通常采用师承、联姻、相互提携等形式加强彼此交流,使其学术思想博采众长。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中医学受到冲击,但江苏医家在此艰难之际仍能发扬包容的精神,丁甘仁认为“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中医以气化擅胜,西医以迹象见长。论其理则中医至精,论其效则西医亦著”。[8]此外,江苏医家的包容开放还体现在对于女性的尊重,历代江苏医家中不乏女医,她们不仅为人诊治疾病,还著书传世,如明代无锡谈允贤、清代吴县顾德华、当代溧阳朱琏等。
江苏医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不断推动中医理论、诊疗技术、特色方药的创新。江苏医家不囿于古人之见,多择善而从,正如费伯雄之“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于规矩”的观点。江苏医家注重创新学术思想,如孟河医派提倡“用药和缓、轻灵醇正”,开创了用药平和、不眩奇异、注重疗效的临床新思路。在诊疗技法方面,南通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详细论述了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创制了许多有效的外科方剂和手术方法,为外科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针灸学方面,江苏中医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澄江针灸学派代表人物承淡安,他不仅精通针灸学经典文献,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针灸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他提倡针灸教学应有规范、统一的标准,并为此制定了针灸教育大纲和教材,推动了现代针灸学的规范化发展。
(四)广开门户,传承有序
江苏中医注重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诸多名医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传承,为后世的中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和学习资源。近代以前,江苏中医多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方式以维持其中医技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遂出现江南何氏、昆山郑氏、吴门七子山顾氏等极具名望的医人群体。近代以来,江苏医家主张广开门户,有教无类,致力于收徒授业,并且与时俱进,兴办报刊,创办学校,进行函授教学,积极融合师徒、家族、院校等传承方式于一体。如孟河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恽铁樵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严苍山、秦伯未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等,对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民国时期创办的中央国医馆影响了全国,各地纷纷创办地方国医馆分馆,对近代中医药发展影响极大,培养出丁泽民、傅宗翰等大批近代著名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江苏中医成为全国中医界的中坚力量,江苏医家培养的无数门人弟子学成后走向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形成了众多世家、师承体系,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师资力量,从而推动了现代中国中医药的发展。
三、小结
江苏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秦汉时期便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医学大家与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时期,江苏中医学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中医流派,也共同成就了江苏中医医林璀璨、著论浩繁,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包容开放、善于创新,广开门户、传承有序的特色优势。近年来,江苏中医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江苏省率先于2023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中医流派研究院——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以探索建立江苏中医研究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承创新范式。
〔作者简介: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学科带头人;李煜,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讲师。〕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陈仁寿.“苏派中医”的历史渊源、特色与成就[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80-83.
[2]陈仁寿.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陈仁寿.话说国医:江苏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7.
[4]《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苏州通史:明代卷[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510.
[5]陈仁寿.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J].中医药文化,2009,4(4):19-22.
[6]陈仁寿.中医流派传承丛书:孟河医派[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
[7]陈道瑾,薛渭涛.江苏历代医人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盛亦如,吴云波.中医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