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有成 张 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无锡荣巷历史街区的地位与价值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东为张巷,西南邻朱祥巷、大渲,西为杨巷,南邻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在依山傍水的江南古镇,荣巷高耸的马头墙,错落分布的院落,孕育出了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财富家族之一——荣氏,使得荣巷与荣氏家族一起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荣巷是近现代荣氏家族事业发展的原点,是承载荣氏爱国、创业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见证。百年荣巷和荣氏家族可谓深度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
一
荣巷位置图(底图为1963年卫星图,干有成制图)
追溯荣巷历史源流,明代该地隶属无锡县长清里,时荣氏始迁祖荣清携家30多口,由金陵(今南京)迁至无锡,先在西门荣家头立足,后选择在此安家立业,率子孙和家人自一片荒芜中,建起家宅田园,立下“后代以耕读为业,潜德勿曜,不走仕途”的家训,逐步将荣巷建成一个“桃花源”。至清代中期,这里形成耕、织、渔、航、商等多种产业,成为繁荣富庶之地。当时荣巷已经扩展为三个村落,即上荣、中荣、下荣,上荣近山而下荣临河,有溪水自龙山而下,流经上、中、下荣三个村落,在下荣浜口汇入梁溪河。
随着无锡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周边逐渐出现了关厢和集镇。这种发展态势也促使荣氏族人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荣巷为起点,借助无锡便捷的水运交通条件,在无锡与上海之间建立起联系,开展创业活动。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外出归来修建住房者也愈来愈多,三个自然村落逐渐连成一片,荣巷也便取代长清里这一古老名称,成为无锡西乡的重要集镇。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于咸丰十年(1860)和同治二年(1863)两次经过荣巷,荣巷街焚毁大半,荣巷族人死伤250多人。荣氏族人为躲避战乱奔向上海、苏州等地,开始从事棉花、铁、钱庄、海运等商业活动,部分族人因而发家致富。在这一动荡时期,荣氏不仅经受了战争的考验,求得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使其沿袭数百年的传统——“耕读传家、潜德勿曜”得到新的发展。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以及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兴起,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逐渐兴起。这些变化为荣氏家族从农业和商业向工业生产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无锡地区,近代工商业发展最典型、影响最大的要数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建立的荣氏企业。20世纪前半,荣氏企业以无锡为根基,以上海为拓展区域,以西部内陆为延伸方向,经历了快速崛起、发展壮大再到遭遇重重曲折,实现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荣巷作为家族的根基所在,也随着荣氏企业的发展而产生诸多变化。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荣氏企业的繁荣发展,荣氏族人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开始更多地发展教育事业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荣巷呈一片欣欣向荣之势,有修建旧屋或新置房产者,有在荣巷街开办店铺者,有参与创办新式学堂教书育人者……荣氏开拓了开原路,整修荣巷,建立了电灯公司、图书馆等,荣巷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商业中心,并以此带动了各类建筑拔地而起,使得荣巷出现了功能多元化和城市化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荣氏族人纷纷外迁,荣巷发展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上荣因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被拆除而消失,中、下荣的许多居民见缝插针地添盖房屋,空场渐渐消失。20世纪80年代以前,荣巷老街还是周围河埒、梅园、蠡园、钱桥等四里八乡群众购物、游玩的热闹去处,当梁溪路拓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荣巷街上的商家店铺陆续搬至梁溪路两旁大楼,荣巷老街也逐渐落寞下来。
21世纪初,荣巷的发展出现转机。在《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荣巷被确定为无锡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护范围东到张巷,西到高荣饭店、部队围墙,南到梁清路,北到梁溪路,保护范围面积约18.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8.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10.4公顷。在核心保护区内,现仍保存着大片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和明代以来的建筑构件、遗址及碑刻,较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大批民族工商业鼎盛时期具有无锡特色的优秀近代民居建筑群。
荣巷民国建筑群亦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建筑群共有18处,分别是:晴雨操场、大公图书馆、荣德生故居(荣氏兄弟故居)、荣德生旧宅、荣鄂生支祠、荣和甫旧宅、荣坤生宅、荣瑞馨花厅、荣瑞馨故居、荣福龄故居、荣巷五间头、荣光世进士第、荣月泉故居、荣叔良旧宅、荣梅春旧宅、荣裕发宅、荣启祥宅、荣子青旧宅。街区至今保留着100余座风格各异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荣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和景观参与到无锡社会现代文明建构中。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南望族 荣氏祖地
梁溪荣氏三乐堂祠堂正门照,当时荣巷公益小学在门前集会。(源自《荣氏宗谱》)
作为梁溪荣氏家族的聚居地,荣巷传承着荣氏家族的“根脉”,其兴建、发展、兴盛和萧条待兴,均体现了荣氏家族传统文化包括宗族文化的影响。自梁溪荣氏始祖荣清举家迁锡后,直至清同治数百年间,荣氏家族秉持他的遗训“潜德勿曜、明哲保身”,耕读传家,安守贫孝,无人入仕,守望着家族聚居的村落,躲过数次战乱的波及,使荣巷逐渐发展,形成规模,子孙繁衍,至清末民国时期成为江南无锡的大宗世家。其间建设的上荣、中荣和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无论是名字还是位置,不仅体现了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以及家族秩序和社会伦理的象征,更是荣氏家族的“根脉”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族人渐有外迁者,明中后期,中荣外迁于周边小镇者较多;清代族人随着经济能力提升而迁移至较远的城市,如苏州、上海;近代,荣氏宗人缔造民族工业的“粉棉王国”,将荣氏后人也带到全国各地;当代许多族人散居于世界各地,但他们在荣巷内所拥有的房屋却始终保留,极少变卖。荣氏家族成员中多有为生计、为事业发展而迁移他处,但他们的根始终在祖籍荣巷,并通过以祠堂和宗谱为载体的宗族文化形成联系族人的纽带。荣氏聚居的荣巷,承载着荣氏家族的精神传统,同时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共同成为梁溪荣氏的祖地。
(二)百年荣巷 工商史诗
20世纪初,荣巷人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受其父荣熙泰遗训,创办实业,以纺织、面粉业为主,在帝国主义殖民经济与买办工商经济的夹缝间艰辛经营,终于建立了“粉棉王国”,从而也确立了荣氏家族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荣宗敬、荣德生的创业精神鼓舞下,荣氏家族各派支也创办了许多工业企业,包括冶金、机器制造、化工颜料、搪瓷、热水瓶、食品、造纸以至无线电、仪表等各行各业。可以说,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荣氏企业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篇章,也确立了荣巷在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中的历史地位,即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荣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已迁往海外,但荣德生四子荣毅仁却毅然决定留在上海,并逐渐成为荣氏企业的代表人物。1954年5月,荣毅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施公私合营,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荣毅仁全身心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993年3月,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任职期间,他为国家的发展倾尽全力,凭借其独特的身份、地位和卓越才干,积极开展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民居建筑文化博物馆
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荣氏企业的快速发展,荣巷成为无锡较早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乡镇之一。荣巷街虽仅数百米长,却拥有近百家店铺,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无锡考察期间,对荣巷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高度赞誉,他指出:“荣巷有特色,它不同于周庄、同里,也不同于乌镇、西塘,它是以近代荣氏家族住宅建筑群为主体的集镇,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抓住这一特点做工作,保持它的原生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就能显示出它的独特性。这也恰好是你们无锡这座城市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他认为,荣巷的近代建筑是当时历史凝固的艺术缩影,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映衬了家族的发展史和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开发价值甚至优于乌镇、优于周庄。
荣巷大公图书馆(源自1929年出版的《茂新、福新、申新三十周年纪念册》)
在荣巷的街巷内,密密麻麻分布着100余座传统历史民居,建造年代囊括清代至民国。荣巷的历史建筑浓缩了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而其采用的水泥、铁艺材料以及西式阳台、马赛克地面等元素,又展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当时民族工商业先驱者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荣巷的历史建筑是无锡清末民初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近代民居文化的博物馆。
(四)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大公图书馆
荣家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代表,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反哺社会,“兴学以教化民众”,大公图书馆便是荣氏教育文化、慈善文化在荣巷的鲜明显现。
荣德生认为:“图书者,文化演进之利器也。无论国家民族,但觇其图书收藏之富,版本推行之广,即可以知其文化之隆盛。故吾国文化发达,乃在秦汉纸笔发明之后,而民间文学之昌盛,实始于宋元活版印刷大行之顷……图书之关系于国家民族文化,其重如此。”1914年,荣德生秉持“无我”的理念,将图书馆命名为“大公”,并在荣巷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大公图书馆。荣德生指出,创办大公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收藏书刊典籍,防止古籍失传;二是免费向社会开放,作为教育的补充,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另一条求学之路。这正是图书馆命名为“大公”的深刻寓意。
到1921年时,该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经达到10余万卷,且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当时,它已成为无锡地区资金最为充足、规模最为宏大、影响力最为显著,且管理最为规范的私人图书馆。正如当地人士秦铭光所赞誉的那样:“藏书丰富能滋养士人,一方文化盛于山南。”
大公图书馆的先进之处,还在于馆内备有12卷《大公图书馆藏书目录》。这是荣德生为方便读者查阅,请荣吉人、严筱兰先后主持,历时3年,编成的藏书目录,商务印书馆早期编审、著名藏书家孙毓修这样评价:“乡村之有图书馆,且有书目,则以大公为始矣。”大公图书馆首开我国“乡村之有图书馆,且有书目”之先河。由此可见大公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史上的重要地位。
1955年6月,荣毅仁秉承父亲遗命将大公图书馆馆藏无偿捐给无锡市图书馆,其中不乏孤本、珍本,比如元代版本的《范文正公集》、清代山东泰山徐志定的磁版印本《周易说略》(其独特的磁版印刷技术在海内外极为罕见,国内仅有3部)等珍贵古籍。在国务院公布的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无锡市图书馆共有112部古籍入选,其中91部来自荣氏家族的捐赠。由“小我”到“无我”,荣氏家族的“大公”精神也成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荣巷留给后人最大的遗产是其巨大的人文精神价值,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荣氏家族世居之地,见证荣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睦族爱乡、传承家风;自强自立、爱国报国;务实奋斗、创业敬业;崇文重教、兼收并蓄;诚信戒欺、热心公益的人文精神。
(一)睦族爱乡 传承家风
耕读传家、勤俭克己、重视教育、敦亲睦邻历来是国人治家的根本正道,荣氏家族也如此。耕读传家传承的是家风,既注重教化,也强调惩戒,长期以来,不仅是维护家族秩序正常运行的工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
荣氏延传数百年,尊奉始迁祖“耕读传家,潜德勿曜”的祖训,随经济实力的增强,“睦族爱乡”成为族人信守的家训。致富的族人仍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戒奢戒惰,聚敛的财富不仅用于自身发展,更将其用于族中的公益事业。一族之人守望相助,怜贫恤老,荣德生在上海购地建房时就曾感慨周边“无邻无风俗”,“住惯乡而聚族守望相助,出入皆知,学校近而朴实”,他和荣巷出来的族人虽为生计而奔波四方,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更习惯住在荣巷那个充满江南家族氛围的街区内。而这种在家族传承规范准则下形成的共同理念、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又使同宗之间更容易地形成统一思想,在面对危机时,族人能合力抗之,为家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
荣氏注重家风的传承,《荣氏家训》以及1926年荣德生主编的《人道须知》就表述了荣氏家族良好家风、家规、家训的形成,这种家风被荣氏家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自强自立 爱国报国
回顾荣巷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程,以荣氏企业创业先贤为代表的工商业者,在经商路上追求利益的同时,无一不拥有自强自立、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抱负,时刻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最具典型性的自强自立、爱国救国的中国实业家代表。荣宗敬在表达自己创业目的时就曾言:“余年未弱冠,即习商贾之事,往来申、锡间,见夫生齿日繁一日,舶来品日盛一日,不禁兴起创办实业思想。”[1]荣德生也曾说:“遂群议回沪设厂,广招劳工,庶于消弭失业有补。无锡乡人之在沪设厂,其动机始于此。”[2]当兄弟俩因年事已高而被家人建议休息时,荣宗敬说:“吾不忍坐视国家经济沦溺绝境,因尽吾一分忠实之心力,作一分忠实之事业。”[3]荣德生至暮年仍矢志不渝:“余虽年老,雄心未死,惜时局未平,不能大举创业。他日世平若健,此志不改。”[4]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荣氏企业遭受重创时,荣德生凛然拒绝敌伪强行收购申新纱厂的企图,坚决不出卖工厂主权,体现了高度的爱国报国情怀。抗战时期,荣氏和其他爱国企业纷纷将机器设备迁至西南、西北后方,移地办厂,坚持生产,支持抗日,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积极恢复建厂,恢复生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爱国报国矢志不渝。而在荣巷出身的工商业者中,像荣氏兄弟这样,始终秉持“自强自立、爱国报国”的崇高精神经营事业者,为数颇多。
(三)务实奋斗 创业敬业
荣巷工商企业家身上普遍具有一种务实奋斗、创业敬业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源自“实业救国”的宏伟动机,成就于工商创业实践的艰苦磨砺,并赋予荣巷工商业者强大的事业心,使他们能够快速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事业的发展与开拓。
清同治年间,荣曜亮与族人荣剑舟合股在上海开设广大花号,后经荣剑舟之子荣秉之的40年经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营出口棉花的四大花号之一。20世纪初,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荣氏家族借力家乡区位、物产及传统商贸优势,自创筹集民间资本的“商办”模式,兴办工厂企业,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的间隙,致力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独特道路。荣德生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就曾说:“从事实业,不投机,不奢侈,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成功了不张扬,失败了不气馁,时时都要开阔胸襟、放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永久昌盛。”[5]这种精神不仅凝聚成荣巷文化独具特色与活力的内涵特征,也赋予现代荣巷工商业者坚韧勇毅、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事业发展与开创中务本奋斗,砥砺前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纺织管理局与申新第三纺织厂于1951年签订的公私合营协议书(视觉中国 提供)
(四)崇文重教 兼收并蓄
荣巷历史上始终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荣氏族人中除了荣汝楫设帐授徒、远近闻名外,还有以授徒为业的,如荣汉璋父祖、各种善举均“竭力为之”的荣光世、“以童子师终老”的荣汇斌,以及耕种之余设馆训蒙、对贫困子弟概不收费的荣锦裕等。[6]许多实业家和工商业者从荣巷走出后,都对办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从1906年开始,陆续捐资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子小学、公益工商中学、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公益中学等10多所中小学。此外,他们还在荣氏工厂内设立了女工养成所、机工养成所、职员养成所及训练班,以及工人夜(晨)校和职工子弟小学等教育机构。据《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统计,民国时期荣巷镇的儿童受教育率达51.1%,成人识字者率达49.6%,总人数均位列无锡县4镇32乡首位,为教育最发达者。
(五)诚信戒欺 热心公益
荣德生在自订年谱中记述了父亲荣熙泰临终前的遗训:“治家立身,有余顾族及乡,如有能力,即尽力社会。以一身之余,即顾一家;一家之余,顾一族一乡,推而一县一府,皆所应为。”“治家三顾”也成为荣氏家族公益精神的最佳写照。
在公益方面,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事迹尤为突出,他们在创办实业成功后,积极投身地方公益事业,除兴办教育外,还架桥铺路、扶贫济困、兴修水利、造园林、办图书馆,以实业获利反哺家乡。1929年,荣氏兄弟发起“千桥会”,先后参与建设宝界桥等桥梁逾百座。宝界桥落成后,荣德生曾感慨道:“他年我无锡乡人,犹知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耳。”[2]1942年,荣德生甚至替国家拟定“大农计划”,设想大规模开发西部,工农牧业与交通运输业并举,解决平民温饱后,进一步开发矿产资源,实现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并进。抗战胜利后,他还曾构想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打造雄踞京沪线的超大都市。[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以道义为准绳,以诚信为原则,获利有道,仗义疏财,回报社会,造福乡梓,使荣巷成为慈善之地,并具典范价值。
〔作者简介:干有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基础研究部主任;张娇,无锡市滨湖国有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荣宗敬.茂新、福新、申新三十周年纪念册·总经理自述[M].上海:世界书局,1929.
[2]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M].长沙:岳麓书社,1986.
[3]荣德生.荣德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无锡市史志办,无锡市图书馆.民国时期无锡年鉴资料选编[M].扬州:广陵书社,2009.
[6]严懋功.春泉荣君家传[M]//民国无锡荣氏宗谱: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