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家名录,苏州境内这条盐铁塘什么来头?
近期,水利部发布《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目录》,苏州境内的盐铁塘、望虞河、常浒河、七浦塘、浏河、徐六泾、走马塘、六干河 — 西旸塘、朝东圩港 9 条骨干河道,被认定为长江一级支流;吴淞江则被认定为二级支流。这意味着苏州水网中有10条骨干河道获得了国家级 “身份认证”,标志着苏州市水系正式融入长江流域治理大格局。
回想前几年,笔者前往常熟支塘指导名镇志编纂工作时,听闻镇上有一条古老的人工运河——盐铁塘。初见时,它貌不惊人,只是一条普通的小河。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为何它被称作盐铁塘?难道真与盐、铁有关?
常熟市支塘镇
为解开这个谜团,笔者查阅了多部旧志。在《至正重修琴川志》中,关于盐铁塘有这样的记载:“盐铁塘亦名内河,其口始自黄窑,缭绕数百里,南接昆山,西连江阴,不知何代所开,所以泄吴松江之水也。今不详其处。郏亶称县西北六十里有塘,唐文宗太和中再开,疑此即是。”
从元代志书的记载可知,当时已不清楚盐铁塘是何代所开,只知道它是吴松江的支流,也是太湖的泄水通道之一,且在唐文宗太和年间曾再次疏浚,由此推测其最初开凿时间早于唐 “太和中”。
后来,在整理《海虞别乘》时,笔者发现了一段关于盐铁塘的重要记载:“盐铁塘,在县东三十里许,相传吴王濞凿渠于此,以通盐、铁之利。或曰吴王于此造盐铁,故名。” 这段记载将盐铁塘的开凿与汉代吴王刘濞联系起来,把它的历史追溯到了汉代。
盐铁塘风光带中兴桥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他所封之地扬州、会稽、豫章等郡,地域广阔,且广产盐铁,财力雄厚。随着势力的壮大,刘濞早有觊觎帝位之心。面对中央的削藩政策,他暗中联合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胶东王雄渠、淄川王贤、济南王辟光,以诛晁错为借口,于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发动叛乱,史称 “七国之乱”。
若盐铁塘真为刘濞所挖,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条泄水通道,更可能是一条盐铁运输通道,“盐铁塘”之名或许由此而来。《嘉靖常熟县志》也提到:“盐铁塘,去县七十里,傍江海,古名内河,南越昆山,西逾江阴,缭绕数百里。唐太和中疏之。宣德、景泰、弘治间再浚,迹存而且湮矣。”
多部志书都表明盐铁塘又称内河,“内河” 显然是相对 “外” 而言,这里的 “外” 指的就是《嘉靖常熟县志》中所说的 “傍江海”,“江” 即长江,“海” 即出海口。这种内、外之分,实际上对应了后世漕运和海运两种物资运输渠道。
盐铁塘畔古桥
《乾隆苏州府志》对盐铁塘的描述更为详细:“盐铁塘,在县东北五十里,横络白茆、许浦、福山诸港之内,亦名内河。西连江阴,入常熟界,自耿泾、海阳塘、大坔塘折而南,过梅李塘、长亳塘、支塘,又度白茆,经贺舍、蔡泾、赤沙、陈泾、断港入昆山、太仓界。旧志云:唐太和中疏此,缭绕数百里。元泰定初,郡人周文英言水利,请浚昆山、嘉定之盐铁塘以通各邑塘浦,达大海之水。至正中,张氏因旧议浚之。明宣德、景泰、弘治、万历间,皆疏浚,犹长七十余里。今湮没过半。又横沥塘在县东界,西自盐铁塘分流,经何家巿入太仓界。郏亶云:堈身东一塘,彻松江,过常熟是也。又赤沙塘,西北自横塘起,经盐铁塘、葑张南港入太仓界。” 这里提到的 “太仓界”,即出海口刘家港(今浏河),也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苏州本地不产盐和铁,但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离不开这些物资。吴王刘濞为壮大自身实力,开挖一条盐铁运输专用通道,也是合乎情理的。
我国有关盐铁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桓宽根据 “盐铁会议” 记录整理撰写的《盐铁论》。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开了一场以 “问民间所疾苦”为主题的专题辩论会议,丞相、御史、贤良、文学等各方人士出席。《盐铁论》便是这次会议的“纪要”,会议围绕是否设立或罢去“盐、铁、酒榷、均输” 等税收制度展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
会议开篇,文学就提出:“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质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而大夫则认为:“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由此可见,“文学” 与 “大夫” 观点针锋相对,前者主张罢去相关税收,避免 “与民争利”;后者则强调这些措施能增加财政收入,保障边防开支。这场会议充分体现了民主氛围,与会者均可畅所欲言。
常熟盐铁塘虹桥
盐、铁在古代关乎国计民生。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征税,这使得一些大商人垄断了这些重要行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困难。直到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才将盐、铁经营及市场物资供应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在历代,盐务均由政府直接管理,盐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同时严禁私盐流通。清乾隆中叶,苏州设立长、元、吴盐公栈,光绪年间改称盐公堂。苏州盐公堂正门原在吴衙场,盛家带九号曾是盐运码头与库房,临河占地 10 亩。盐由盐公堂核发给官盐店,百姓购买食盐时,官盐店需盖上“官”字印戳,以证明是官盐。
1952年,盐公堂旧址上曾设立银行学校,校门位于盛家带。上世纪60年代起,这里先后改建为苏州地区招待所、葑门招待所,如今已成为苏州大学东吴饭店的后花园。
盐公堂旧址
流经常熟支塘镇的盐铁塘南段,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支塘老街依河而建,青石板路与潋滟波光相互映衬,书写着 “两弹元勋” 王淦昌的家国情怀,“无机化学泰斗” 张青莲的经纬之志,以及 “大国工匠” 蔡思诚和朱文铭的智慧才学。老街不仅记录了支塘的历史,也见证了这座城镇的荣耀。
横跨盐铁塘的桥梁同样承载着诸多故事。俗称小石桥的集贤桥,因地处原双凤乡集贤里而得名;虹桥原名蟋蟀桥,相传是为方便行人前往南端张祠堂茶肆参加秋季斗蟋蟀活动而建。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盐铁塘两岸,更连接了古今不变的乡愁。
常熟盐铁塘集贤桥
除盐铁塘外,其他入选国家名录的9条河流,在苏州市整体水系功能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望虞河作为引江济太的清水走廊,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浏河承载着漕运历史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记忆;七浦塘,又名七鸦浦、七丫河、戚浦塘,位于苏州市东北部,是太湖流域阳澄淀泖区五大骨干通江河道之一;常浒河曾是海虞二十四浦之一;徐六泾,又名徐六浦,是阳澄区域十三条通江引排河道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河流,徐六泾口以东被视为长江入海口;走马塘、六干河—西旸塘、朝东圩港均位于张家港市境内,它们在防洪排涝、生态涵养、航运灌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其弟
从事地方志工作32年,指导评审省、市、县区、乡镇志、村志、部门志各类志稿一百多部计5000多万字,撰写理论文章及地情文化的文章300多篇,出版《感知苏州》《感悟修志》等个人专著6种,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弘治吴江志》《嘉靖昆山县志》等20多种旧志。
来源: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干有成 张 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无锡荣巷历史街区的地位与价值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