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地域

这座运河古镇,是吴承恩的故乡

2025-10-16    

河下古镇是运河沿线历史最为悠久的聚落遗产之一,它的兴起与繁荣,与运河的开通、国家的漕运,以及盐业的繁荣密切相关。它曾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商埠,是一个商贾云集、士民殷富、人文荟萃的名镇。


IMG_256

河下古镇全景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了江淮南北运道。此地便成为以古末口为中心的重要聚落区,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河下”的得名,缘于它独特的地理区位。它处于古淮河和里运河之间,位于淮安城边,扼漕运和盐运要冲,特别是南宋年间黄河夺淮后,由于河道的不断抬升,此地紧挨河堤之下,地势低洼,俗呼之“河下”。此名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在明末吴腾的《淮城纪事》中:“时南门外杨家庙、南锁坝,西门外湖嘴、河下,俱有北来逃兵骚扰。”“军门(淮抚路振飞)谒诸藩于河下。”清乾隆皇帝在《过淮安》一诗中曾目睹此地:“土堤与城齐,一线束流水。”可见其河在头上过的直观景象。


IMG_257

小巷幽深


此前,“河下”又名“满浦”。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统领赵匡胤等伐南唐(955—958),因“北神堰”的阻隔,即于此地置满浦关,以通水路。“满浦”由此名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河下”亦是因水道的变迁而兴盛,就如人们所说的,是“流动的繁华”。北宋时期,国家漕运为避末口之西三十里长的淮河山阳湾之险,在宋太宗雍熙年间(984-987),于此地西边的沙湖中开出了一条新运道——沙河故道,直达淮阴磨盘口。为调节水势,便于漕船过往,还在河道上建起了二斗门(两道闸门)船闸——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西河闸(也称满浦闸)。此闸两门之间相距约五十步,各设悬门蓄水,待河道中水位与沙湖水位齐平后再打开闸门,可使漕船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地盘坝驳运,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过往的便利。这一创造性的发明后来被命名为复闸,它也是现代船闸的雏形。至此,运河与河下镇的关联更为紧密。元代,此地(满浦坊)一直是山阳县的一个重要市镇,设有满浦仓大使和山阳县学,不仅商业发达,也是山阳县的文化中心。


IMG_258

雪后的河下古镇


明清两代,是河下镇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初,满浦坊设有满浦驿,筑起了满浦坝,淮安府税课司亦驻于此。明永乐年间,为防海沙逆上,壅塞河道,平江伯、漕运总兵陈瑄在满浦北黄河边建有著名的水利设施——矶嘴,又称“石锯牙”。通过它的阻激,既能阻挡海沙,又能使河水翻腾跳跃以入于海。当时的河下镇是淮北纲盐的囤聚之所,朝廷在河下镇设立两淮盐运司分司,负责征收盐税,时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称。为业盐,众多徽商、晋商等各地商帮移居此地。


作为盘驳转搬之地,帆樯云集于此,特别是南方进京的漕粮都要在淮城北部盘粮厅盘验督查,也给河下带来了商机和繁荣。此外,清江督造船厂的设立,促进了民间造船业的兴盛,河下又成为造船物资集散地,造船所需的物料,来自全国各地,而许多零配件则由本地工匠制造,河下镇至今尚保留着打铜巷、钉铁巷、绳巷、竹巷等地名,皆与造船业有关。


IMG_259

文楼汤包店的“绝对”


侨民商贾的聚居,盐官雅客的骈至,使得河下迅速成为闹市名区,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园亭林立,美食盛行。其中,又以“文楼汤包”和店墙上的“半副对联”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闻知河下西湖嘴大街上有一家经营蟹黄汤包的餐馆很有名,便带大臣纪晓岚等微服来此品尝这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的美食,君臣二人刚一进门,就被这“半副对联”所吸引:“小大姐 上河下 坐北朝南吃东西”。乾隆帝示意纪晓岚对出下联,而这位素以文思敏捷见称的大才子,竟一时无语,难以应对。这“小大姐”本是当地对年轻女性的一种称呼,但此联中的“小大”“上下”,在词义上都是正反相对,“上”是动词,“河下”是名词,“坐北朝南吃东西”又嵌入了四个方位词,而“东西”又是指的食物。特殊地点的特殊语境,成就了这一“绝对”,河下“文楼”的名声也由此传开。


IMG_260

魁星阁


据清人王觐宸(光伯)《河下志》载,此地有十八条街,八十七条巷,十三坊,园林一百一十四处。其西湖嘴大街更是繁华无比。明代大学士邱浚有诗赞叹道:“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夜泊淮安西湖嘴》)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河下的文风亦达鼎盛,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了六十七名进士,一百二十三名举人,十一名翰林,而且文武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时有“进士之乡”之称。抗倭状元沈坤、《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考据学大师阎若璩等名人均诞生于此。这里还是“山阳医派”和“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


IMG_261

吴承恩故居


到了近代,由于纲盐改票,盐业衰败,加上裁撤漕运,兴办铁路,开放海运,大运河的交通运输作用随之降低,河下的重要性也日趋式微,加上战火的波及,河下镇就此颓败。


现今的河下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昔日的重楼复阁、水亭花榭未能全部恢复,但街巷格局依然保存完好,四水环抱、河湖交接的地理地貌特征依然清晰,从点缀其中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古井老树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其中厚重的历史。


作者:顾建国


本文编辑整理自顾建国《大运河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