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话虎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崇拜的图腾物,长期以来,人们对虎充满敬畏崇拜之情,它一直被当作是威武、勇猛、雄健的象征。虎的躯体色彩斑斓,在视觉上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额头正中还有汉字“王”的纹样,因此又被视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中国是虎族故乡,也是虎文化最兴盛的国家。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虎年象征着力量、生机勃勃。
双虎首形玉璜 新石器时代
从古至今,虎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进入青铜时代后,虎的造型更具艺术性,有的还具有实用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上,有很多虎的图形,不论是写实或是图案化,都是造型各异,精美绝伦。
伏鸟双尾青铜虎 商
金箔虎 三星堆
由于虎的形象威猛雄壮,所以就成为军事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用于调兵遣将的虎符。虎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严丝合缝拼合在一起方能生效,这就叫“合符”,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符合”一词的来源。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因夫人为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于是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派老将晋鄙率10万大军救援赵国,但因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晋鄙驻军观望。信陵君无忌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接着大破秦兵,救了赵国,这就是成语“窃符救赵”的来历;西安出土的秦杜虎符的背面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使用范围,制作极为精巧,是珍贵国宝级文物;明清两代武官补服图案,也有虎的形象。
杜虎符 战国
虎是军事、军人的象征,因此《水浒传》中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就叫“白虎节堂”;古人把那些能征善战的人比作“虎将”。最精锐的部队称“虎贲”。《三国演义》中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称“五虎上将”,而曹操的名将许褚被称“虎痴”。
秦汉之际,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四神”形象广泛出现在壁画、绘画、石刻、画像砖上,其中的白虎有着西方、五行中的金以及秋天等丰富含义。虎纹瓦当中,白虎在有限的当面中左右腾挪、动作奔放,并未受到空间的限制,表现出自由的动态与空灵、飘逸,但是也不缺乏力量感,充满秦汉时的阳刚、雄健之气。
青瓷虎子 三国 吴
陶白虎纹瓦当 汉
狮虎纹金牌饰 战国
唐宋以后的绘画中,以虎为题材的佳作层出不穷,在雕塑、陶瓷、金银器等艺术门类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造型更加丰富。千百年来,人们从畏惧到敬重,再奉为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在民间文化中,虎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虎被赋予了强烈的色彩和文化寓意,在家中张贴虎年画,有祈福辟邪的吉祥寓意,除夕门上画虎,是比钟馗、秦琼和尉迟恭来得更早的门神,这种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此外,在民间虎的吉祥纹饰还出现于剪纸、皮影戏、陶泥、面具、壁挂以及各种饰件之中,民间美术品虎的形象除了威猛之外又平添了几分活泼可爱,成为最有影响力、最接地气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老虎皮影
历来与虎有关的典故、成语、谚语很多,如虎虎生威、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卧虎藏龙、如虎添翼、降龙伏虎等。其精进直前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激励作用,同时,虎也成了我们今天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文明昌盛的某种象征。
剪纸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 上一篇:江苏常州:44处“虎”地留下美丽传说
- 下一篇:吴江:读懂村落,看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