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逐渐“消失”的老物件 见证时代发展变迁

2022-06-01    李响

很多江苏南通市民喜欢收藏。收藏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价值。每个时代的艺术品、甚至日常用品,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当把玩、欣赏它们的时候,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似乎留住了美好过往的记忆。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也许就是收藏的意义所在。

南通市区有个民间收藏家冯新荣,就喜欢收藏一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他把新中国成立前后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消失的生活用品分类收藏,其中有不少还是南通本地制造的。本月底,以“老物件的记忆”为主题的收藏展将在崇川区图书馆展出。

冯新荣收藏钟表二十几年,各个年代的钟表都有几百件。这次他展出的是原平潮钟表厂生产的两个座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一个是八十年代的。这些老式钟表需要上发条,现在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冯新荣说,当年的钟表,不同型号上一次发条能用的天数也不同,有15天的,也有30或31天的。这个马头三五钟上一次发条可以走15天,八十年代这个钟大约价值七八十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那个年代,钟表工艺是欧美领先,但中国人也不甘落后,我们善于学习、取长补短,技术差距逐渐缩短。从这小小的钟表,就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国人不但聪明好学,而且还有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展览中的两个木质器具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其实是补袜子的工具,现在已经绝迹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的袜子破了不会立即换新的,而是使用这种工具来补袜子。那时候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物资紧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老一辈勤俭节约的品德。

“老物件的记忆”展览的展品时间跨度较大,有百年前的留声机、煤油灯,也有六七十年代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八九十年代的电子产品等,每个物件都能对应到一段回忆,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