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从地方粮票到全国粮票 方寸之间记录时代变迁

2022-06-13    张晓雪 邹楠

上了年纪的人,对商品票证都有印象。几十年前,物资紧缺,为了稳定市场,保证供应,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商品票证通常分吃、穿、用三大类,有肉票、蛋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煤油票等等,五花八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说就是粮票了。家住崇川区东昇花园的王洪兵,在退休之后,收集了一万多张粮票。方寸之间,也记录了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3d5d94655aff4f2aa08b02461d11c558.png

1955年全国发行的第1套5张粮票、1966年加印了防伪标志的粮票……一说起自己的这些珍藏,74岁的王洪兵如数家珍。他说,国家允许地方发行粮票,是从1960年开始的,他收藏了五六千张南通本地的粮票。起初,国家要求地方粮票面额要小,比如有一两、二两,甚至有半两的,后来粮票的面额才逐渐放大。要获取粮票,需要凭居民粮食供应证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如果到外省出差,需要单位打证明,粮食部门批准,再到粮站去在供应卡上扣粮票换成全国粮票。只要拿到全国粮票,到外地就可以吃饭。所以,粮票当时被称为“第二货币”,如果没有粮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当时,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按照按年纪和工作性质确定的。比如劳动强度大的人,一个月55斤,这是最多的;一般人26到28斤左右;六岁到十岁的孩子,一个月20斤。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8a65b7fc6713427dbc40508ecdab6995.png

粮票带给王洪兵的,除了亲切之外,还有不少辛酸和无奈的回忆。王洪兵1978年结婚,当时他在通州检察院上班,城市户口,也就是定粮户口;他爱人姚美华则是通州农村户口。王洪兵说,当时每个月的计划物资,都是按照定粮户口的户口来发放的。他的爱人是农村户口,吃粮没有计划供应,家里田里收什么吃什么。虽然当时已经结婚多年,但爱人和孩子仍然是农村户口。一家人就只能靠王洪兵一个人的定粮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1f44d989026f43fba961c100855dcd16.png

到了八十年代,全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从城市到农村,吃饭已经不再是问题。1989年,姚爱华和女儿也终于有了城镇户口。1993年,全国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206/c86ada9d014c42e298b6081a36e4657f.png

现在,王洪兵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但他还是保持着勤俭作风,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粮票。为了集齐全国各地的粮票,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这些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印制精美的粮票,是他和爱人最宝贝的东西。老夫妻每次拿出心爱的粮票,都会回忆起年轻时的点滴往事,感慨那些曾经共度的苦日子,感恩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