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勺湖、文通塔,湖光塔影观淮安

2022-07-04    傅停停 刘权 李洁

在古运河东畔、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的西北隅,有一泓碧波潋滟的清水,这就是以“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的勺湖。湖滨屹立着一座四层佛塔——文通塔,是淮安古城中最古老的历史建筑。湖光塔影,风景引人入胜。这里的众多遗迹是运河文化中熠熠闪光的一部分,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历史遗迹彰显厚重底蕴

勺湖面积约占淮安古城的十分之一,现已改建为勺湖公园,公园有两个门,东门额上写的是“勺湖园”,南门额上为“文通塔苑”。站在南门门槛处望去,视线所及正是巍峨矗立的文通塔,两侧分列的双亭回廊对称均衡,美感油然而生。文通塔下是波光粼粼的勺湖,蜿蜒的湖堤上建有扇状水榭。绿树掩映处是勺湖书院,楼台亭阁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然,点缀园中。这里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与一般的江南园林相比却毫不逊色。勺湖公园内的大钟亭内悬有一口大铜钟,乃金天德三年(1151年)祈铸,原系法器,后悬置于淮安北门城楼作报警用。如今移置园内,既供人们观赏研究,又为名园增光添彩。

历史上的勺湖还有郭家池、王家湖、放生池、女儿湖等名称,其最初的名称已无法考证。邑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一书中记载,早在唐朝时,此地就已极负盛名。勺湖首次正式见于记载是在宋代,当时称为王家池。元代时成为龙兴寺僧人郭法亮赡养二亲的菱田,故有郭家池、郭家荡、郭家湖等名称。明朝末年,淮安推官袁彭年在勺湖的四面筑堤,禁止捕鱼,号为放生池。顺治年间,漕运总督蔡士英重修年久失修的湖堤,后又建造了大悲阁,以板桥相连,俗名蜈蚣桥。光绪年间,邑人何其杰使人再次重修,将此桥命名为如虹桥。

勺湖如虹桥南、龙兴寺北有一座蔡公祠,供奉的是清初著名大臣蔡士英。蔡士英字伯彦,号魁吾,辽东锦州人。1642年随总兵祖大寿降清,隶汉军正白旗。1655年,官至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史载其两任漕运总督,在淮安肃清积弊、体恤军民,政绩斐然。在任期间,他曾上疏奏请改长运为转运,并疏浚涧河、文渠沟、开城西水门,在运河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蔡士英殁后,时人有不少诗篇纪念蔡公祠,今有丁寿祺《去夏与露园上人食瓜蔡公祠南轩遗子皆畔隔岁重来已引茭结子》、吕贻燕《中秋后一日程达泉招饮醉游蔡公祠》两篇留世。

民国年间的勺湖全景图

民国年间的勺湖全景图

经历千百年风雨沧桑,昔日勺湖周边的名胜至今大多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81年前后,当时的淮安县人民政府根据文献记载和勺湖的自然条件,对勺湖加以大规模修缮,使得这处名园重放异彩。

好风景让文人雅士折腰

勺湖在历史上即为名湖,湖面清净,菰蒲飘香,被文人雅士辟为寄情怀、避尘嚣的好去处,更被佛家、道家视为建立清净之所的首选之地。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或歌或赋,赞美勺湖的风景绝胜。勺湖中有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的碑园,入口上方的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书写。碑园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碑园中收集存放了淮安自唐宋以来的寺庙、文赋、墓志等方面碑文60余块,为淮安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园中的两块唐碑,四块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为国内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须眉”,系康熙第五次南巡途经淮安时,为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氏刘谦吉亲笔题写,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

勺湖碑园

勺湖碑园

勺湖书院中的文化气息更是浓厚。书院内建有阮顾二公祠,供奉的是清代著名学人阮学浩和顾云程。阮学浩在乾隆年间曾任湖南学政。乾隆十六年(1751年),49岁的阮学浩陈情辞官,回乡奉母,“即其地为草堂,讲课其中,遂为勺湖草堂”。阮学浩一生治学严谨,博识多才,曾刊《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及《学约》,以训士子。回乡后还编修《淮安府志》,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勺湖草堂后改为书院,其弟子成才者几百人。阮殁后,“门下士即塾中设位奉祀”。同治年间,诗文家顾云程督学湖南,任满后亦以母老乞归,辟勺湖书塾,聚诸生讲习其中。当时“故址仅存茅屋数椽”,卖给杨姓庖丁作酒肆,顾云程赎回,增建水阁于厅后,又别设享堂,额曰“阮亭”,奉木主,岁一致祭。顾云程卒后,门下士将其与学浩并祀,遂称“阮顾二公祠”。其南面有奎文书院(即今淮安中学前身),内有阎征君祠,祀经学大师阎若璩,配祀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沅、任瑗、吴玉搢“六先生”。

阮学浩曾与为编纂《四库全书》作出突出贡献的纪昀、沈初、谢墉、陆锡熊、孙士毅等同朝为官,交谊深厚。如今的勺湖公园内就有纪昀造访勺湖时留下的手迹,其题诗称阮为“前辈风流在”,并在落款中谦虚地自称“馆后学纪昀拜题”,对阮十分尊重。题诗最后说“还如鉴湖曲,宛见贺知章”,赞誉学浩先生的诗文水平堪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诗中还描写了勺湖公园的风景,如树木花草、鱼水飞鸟等等。此手迹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勺湖公园的文化品位。

古塔多次重建历经沧桑

勺湖公园南门“文通塔苑”四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协原主席武中奇先生所书。踏进“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朴典雅的文通塔。这座塔不仅使勺湖公园显得格外壮观,也让整座文化古城富有神采。说起文通塔的历史,绕不开1700多年前始建的龙兴寺。西晋时期,世称敦煌菩萨的月氏国僧人竺法护,搜集到大量佛经原本,回到长安译经修行,声名远扬,后赴各地弘化,并随处译经。永嘉二年(308年),竺法护由扬州抵淮安时,淮安人瘐希募集当地士绅捐出四百余亩地,在淮安古城西为其筑坛建刹,名为正法华院,此为龙兴寺之始。

后来的龙兴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诏碎叶国高僧僧伽大士来中国传教,僧伽大士即是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化身。天授元年(690年)冬,僧伽大士“冬晏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年),中宗李显诏僧伽大士自淮入宫,执弟子礼。僧伽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启闻,唐中宗帝遂遣使臣来淮安修缮,敕额法华禅院为“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赐田一千亩。明崇祯二年(1629年),尊圣塔重修,改名为文通塔。

民国年间的文通塔与淮安西城墙

民国年间的文通塔与淮安西城墙

文通塔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曾多次重修,又多次遭毁坏。清康熙七年(1667年),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淮安,塔体受损严重,仅余两层。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杨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兴,崇饰极至。至嘉庆初,大佛殿又圮。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底部两层为基础按原状修复,至咸丰元年修竣,并增建殿堂、僧房。后来由于战乱,文通塔所处的龙兴寺及塔前的千佛寺均遭毁坏,只剩下破烂不堪的一座孤塔耸立在城西北隅。侵华日军占据淮城时,龙兴寺和其他庙宇一样,均一拆如洗,砖瓦、木料全部被用于军用工事,以防御日寇武装攻城。文通塔内部陈设也被一拆而空,所幸塔身结构坚固,因而得以保存。

文通塔是我国南方地区建造年代较早的古塔之一,是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古建筑,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史和古塔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末、90年代四次拨款重修文通塔。1982年,文通塔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文通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文通塔作为与镇淮楼、龙光阁并称的淮安古城三大制高点之一,依旧巍然矗立在运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中。

作者单位:淮安日报社 淮安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