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今更旺
常州经开区遥观镇,“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它依湖而生、富甲一方,生态优美、文化厚重。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因智能制造、工业强镇名声响亮的遥观,历史上曾是有名的江南窑业之乡。
从“窑光里”到“遥观”
今年80岁的吴国良,土生土长在遥观,种过田、做过坯、烧过砖瓦,出过苦力,后来到镇文化站工作25年,孜孜研究乡土文化。
翻开《武进县志》和《遥观镇志》,吴国良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遥观人多地少,北部以农为主,南边则大多以工为业。所谓的“工”,就是做坯烧窑。
相传,西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砖瓦生产技术。遥观宋剑湖两岸,自此出现少量小土窑。
宋剑湖生态湿地
宋时,金兵频繁入侵,北人避而南迁。有人一面垦殖糊口,一面和泥制坯,堆土筑窑,供迁徙者砌房造屋。因砖瓦质量好,各地士商工匠不惜运力,高价定制采购。当地村民纷纷效仿,农耕之余,建新窑、开工厂。东村、湖头、大巷等村巷,出现烧窑大户,砖瓦商人和运输船户纷至沓来。
“遥观”一名也源于窑业。相传北宋末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渡江后在青尘桥(后改名青城桥)堍“清尘寺”驻跸,夜晚见西天大火腾空,疑为追兵,左右告之为窑火之光,赵构叹道:“此地窑光,惊煞孤王。”从此,便有了“窑光里”之名,后人取谐音名“遥观”,沿袭至今。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筑城墙,官府派人来遥观监制数百万块城墙砖。当地的青砖薄瓦更是声誉大振,窑业形成规模,成为一项主要传统产业。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据《武进县志》记载,1948年全县有524座窑,其中遥观地区就有150余座,近三分之一。
从手工做坯到机械生产
“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向世间住万年。棱角坚完不复坏,扣之声韵堪磨镌。”对唐代诗人吕岩所作的《窑头坯歌》,吴国良感触很深。
“我们这里的土质坚韧细润。烧制后的砖,青腰黑头,敲击有金属声,坚固耐压。小青瓦呈青黑色,轻薄坚润,以久雨不透而闻名。”吴国良说,自己小时候住在薛墅巷大河头村,从记事起,全家人就会取土手工做坯。
制作砖坯,要将取来的黄泥细细捣碎,浇适量河水使其吃透,反复踩踏至柔韧细腻,再切成块状,使劲甩进“坯盒”,用力挤压后脱出,码堆在“坯垅”晾干上堆,等待进窑。上万块砖,就必须经历上万次的甩坯、挤压、脱坯和上垅。
吴国良收藏的一张砖窑老照片(资料照片)
做瓦坯技术性更高,要全家上阵。强劳力干重活,比如踩泥、挑土、上坨;女性和孩子当下手,拎瓦筒、整形、拍坯等。全家人整天弯腰曲背、灰头土脸,手脚一刻不停,人手越多,出坯率越高。
吴国良带着记者在遥观东村村委附近见到了几座被弃用的瓮式窑。旧时格局依稀可见——一座窑便是一户工场,泥料就地采掘,柴草俯拾即是,窑前是一片开阔地,待烧制的坯件整齐地码放在一起。
三层楼高的窑炉,如今已被绿草覆盖。吴国良记得,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爬上去朝下看,只见窑穹形中空,炉膛在前,烟囱置后,火道居中。数百吨素坯经风干处理,有序地码垛于窑室,在烟火的淬炼下,形成坚固耐用的成品。
为了提高烧成率,装窑、烧窑都由大师傅负责。窑工们肩负100多斤重的担子,在陡峭的窑路小道上爬上爬下,装窑时一身汗水、一身泥;出窑时,被附着在砖、瓦上的黑色粉尘糊得满头满脸,大半天都洗不干净。
新中国成立后,遥观的窑业生产又有了历史性转折——20世纪50年代初,全乡成立“窑业工会”。据调查当时共有大小砖窑174座。1956年成立了“遥观窑业生产合作社”,窑业工人开始当家作主,“千年窑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世纪70年代,两座砖瓦厂的建立,使得遥观的砖瓦生产向机械化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此后,人工制作砖瓦坯逐渐被机械化代替,遥观砖瓦走向集约化生产。
“千年窑乡”化为印记
遥观窑业生产的又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家户户起房造屋,遥观砖瓦一度供不应求。不过,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意识到,大量取土减少了农田面积,破坏了环境,工人也深陷繁重的体力劳动中。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遥观就保留和发展了铁木业社、综合厂、营造厂、麻纺厂、修建站和水泥制品厂这些小型合作企业。遥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的指导思想是,遥观田少人多,要改变家乡面貌,不能抓住砖瓦不放,而是要大办养殖副业,重点发展工业。
吴国良收藏的老照片:工人借助机械生产瓦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遥观人乘势而起,初步形成制造、纺织、冶金、建材、化工、电器、轻工等行业布局,1983年全镇工业产值达3994.5万元。乡镇企业的崛起,吸纳了农村青壮劳动力,一批批“窑黑子”洗净了窑灰,穿上工作服走进了工厂。青砖薄瓦因新兴建筑材料的替代,也逐渐走向衰落。
1996年,乡村集体企业改革,产业产权由集体转为民营,同时简化新办企业审批手续,降低了准入门槛,并鼓励个体创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开始进入乡镇。这一连串重大改革,更高效率地促进了遥观工业的快速发展,窑业逐步消亡。
但作为文化符号,“千年窑乡”的印记依然鲜明。目前,在进镇入口处的仙湖公园,可以看到制作砖窑的人物场景。东村还保留着几座砖窑旧址作为纪念。
“今天的遥观,再不是我小时候道路泥泞、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到处烟熏火燎的旧窑乡。如今,村道四通八达,全部硬化,健身有广场,休闲有公园,家家户户住上高楼、开上汽车,村村巷巷洋溢着欢声笑语。”闲暇时,去家门口的得园坐坐,给锡剧团配乐拉琴,吴国良的日子有滋有味。他说,这样的日子,就想一直过下去。
作者单位:常州经开区遥观镇 常州日报社
- 上一篇:勺湖、文通塔,湖光塔影观淮安
- 下一篇:三茅观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