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九峰归来看寄园
一说起园林,很多人都会想到苏州、扬州。其实常州亦有着“百园之城”的美名,在江南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常州城东运河南岸采菱港东侧,明清至民国时期曾存在过5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分别是归乐园、石园、洛原草堂、菱溪草堂和寄园。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五园已无任何痕迹。而今,以这五园为线索建设的菱溪公园即将和市民朋友们见面,重现一个江南地区绝无仅有的古典园林集群。
晚清时期,在常州东门外的采菱港畔,继“归乐园”“石园”“洛原草堂”和“菱溪草堂”之后,又出现了一座有重要影响力的书院园林,这就是“寄园”。
私家园林寄园
寄园是园林,更是书院,园主是出自常州书香门第的钱氏父子。寄园坐落于白家桥北堍许家巷,南临大运河,东毗吉祥庵,西邻广益布厂(后改大成二厂),二者仅一墙之隔,距离菱溪钱氏家屋不足一里。
“寄园初建时并不是园林,只是收徒授课的书院。”常州地方文化学者薛焕炳介绍,该园创始人为光绪元年举人钱向杲,即常州大儒钱振锽的父亲,书院后来才取名寄园。到钱向杲晚年时,寄园已经慢慢荒芜了,真正重振寄园的是钱振锽。
钱振锽(1875一1944)字梦鲸,号谪星,后号名山,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一度羁绊京城,任刑部主事一职。钱振锽所处的时代,是个激烈动荡和充满矛盾的时代。政治上,保守派、改良派与革命派势力生死抗衡,国家前途一片迷茫,整个民族危在旦夕;军事上,频频遭受外国势力入侵,国内南北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教育上,千年科举濒临终结,新的教育体制尚未建立,知识分子蜂拥在十字路口;文化上,五千年中华道统日益式微,新文化未有建树……在这矛盾的漩涡中,钱名山内心的忧虑、苦闷、彷徨无法释然。最后,他毅然从京城辞官归乡。他认为: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拯救民族;教育,能够挽救中国。他隐退而不隐居,以开馆授徒的形式,传续中华文脉。在乱世之中,他重振寄园,广收弟子,因为他相信,多一颗种子就多一分希望。从此,他对“寄园”倾注了半生心力。自1909年开始授学到1932年寄园闭学间的20余年,先后有1000余人在此求学,培养出谢玉岑、谢稚柳、程沧波、马万里、虞逸夫、郑曼倩、邓春澍、伍受真、王春渠、钱小山、钱仲易等一大批文坛才俊。
正在建造中的寄园
虽然寄园早已毁于战争,但我们仍可以从谢伯子《寄园图》、张兆麟《九峰阁记》、钱振锽《寄园记》中体会故园韵味。根据记载,寄园大致一亩为屋,二亩为园,内浚一方池塘,最有名的是九峰阁。
“九峰阁是我们菱溪公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常州春源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兼总建筑师、项目负责人沙春元说,新建的九峰阁高达40米,巧妙而形象地彰显了中国园林“巧于因借”的借景理念。为了复现当年登九峰阁看周边八峰的场景,园内还利用斧劈石假山,造就了“九峰揽翠”的景观。
作者单位: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办事处
- 上一篇:从四首地方民谣细品古今端午习俗之变
- 下一篇:丁堰的社学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