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堰的社学巷
社学巷位于江苏如皋丁堰镇三河街6-8号之间,因如皋知县于1524年在巷内设立兴贤社学而得名。该社学是官方在丁堰镇设立最早的教育机构,后300多年间,虽屡经天灾人祸,校舍在巷内几经易址,但教学从未中断过。明清时期,街巷命名时,兴贤社学所在巷被命名为“社学巷”。以学校名命名的地名比较罕见,充分体现了丁堰人崇文尚教的传统美德。
唐朝时,丁堰是盐的集市,是“诸盐场出入运盐河的总口”。各地盐商纷纷在此设点收购、储运盐。朝廷在沿河两岸,建仓储盐,时称“临(菱)河仓铺”。公元838年,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十九日,午时到临河仓铺” 。丁堰因盐而兴,时为如皋东南经济较发达的商贸集市。商贾们在此安居乐业后,开始重视教育,希望后代比自己更有出息,认为读书育人乃是头等大事,大户人家已有经馆和蒙馆,各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1524年,如皋知县梁乔升在丁堰镇上设办社学,普通百姓也有了入学受教的机会。大户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提供校舍和教学设施,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最终社学设在东街姜家大院,院子虽不大,但很安静,学子们在这里读书作文,接受启蒙教育,走上人生的第一站。他们黎明即起,到校早读,书声琅琅,晚上既昏不辍,秉烛夜读,蔚然成风,给古镇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几年后,镇上大部分商铺的管家和账房先生都是社学的学子。
清末,在社学内还设立过师范传习所,从这所普通的学堂里,先后走出清末秀才《东皋楹联丛话》的作者姜辉庭;诗人姜烺;清代秀才、名医薛宝田;近代实业家陈端;画家杨丙文等名人;刘镜寰(如皋联合中学教师),还有刘椒实、刘鹏起、姜渚鸿、王希韩、程逸苍、程子猷、娄百伟等乡董、绅士。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翰墨文章、悬壶济世,这些学子都为丁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做过贡献。
1906年,社学学子姜煌为回馈社会,受改良思维的影响,放弃了升就的机会,与刘椒实等在镇东碧霞宫兴办丁堰第一初级小学堂,延续教育;1914年开办高等小学,并于镇西地藏殿开办初等小学,作为分校;1941年,两校合并为国民学校,此为丁堰小学的前身。
南北走向的社学巷,首尾不足200米,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街北巷口右侧是姜家宅院,是丁堰商贾之冠。宅院一进三堂,今进厅仍存,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丁堰镇供销社棉布仓库。左侧马姓老宅,系马永寿私宅,建于1922年,马永寿从扬州迁来,乃国民政府公务员,曾任地方税务所所长。北巷口是姜怀庆的住宅,姜怀庆是“姜半街”的后裔,明末发起募捐,购来青、麻石板铺设街面,使老街市焕然一新。街南东侧是王郁斋宅院,西侧是姜氏祠堂。
巷子宽两米不等,穿街而过。南至运盐河,北至后街。奇特的是巷道呈“几”字形,其因不详。虽经多代居住,数代人修缮、改建,巷道仍保持传统街巷体系,不同建筑风格的老式宅院豪华端庄、卓尔不凡,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黄、马、柯、姜氏等几家,有的曾是社学的校舍,留有很多历史痕迹。自社学设巷内后,大家小户都争着在学堂周围建“学区房”,把不大的巷子挤得满满的,是该镇人口较密集的地方。
如今,昔日的热闹和喧嚣早已逝去,时光在一道道古墙上留下了岁月痕迹。巷道两旁住着的人们,在一日三餐走街串巷中依旧延续着古巷里的四季生活,而社学巷也在大力保护和修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