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纺织博物馆:纺织里的寻“常”故事,在这里一一呈现
以前,这里是大成三厂老厂房;现在,这里是常州纺织博物馆所在地。常州纺织博物馆展示着古今中外纺织历史文明及优秀纺织艺术精品服饰,纺织里的寻“常”故事在这里一一呈现。它通过老照片、印染、绣花等常州纺织“记忆”,再现了常州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城市特色。
纺织藏品2000余件,诉说古今中外纺织历史文明
古运河边,青色砖墙、灰瓦屋顶,绿树掩映下的大成三厂旧址仿佛让人穿越了时光隧道,民国建筑气息扑面而来。
常州纺织博物馆内景
在这里,有依托车间建成的常州纺织博物馆、桑麻名人纪念馆,两者相邻而建,前者由老厂房改造,后者由棉花仓库改造。常州纺织博物馆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展示着古今中外纺织历史文明及优秀纺织艺术精品服饰。“该博物馆是常州唯一纺织主题的运河文化博物馆,融历史文化、纺织科技、艺术时尚为一体,是常州时尚地标和人文教育基地。”工作人员陆静娴介绍,常州纺织博物馆划分常设展馆、临展馆、文创馆三个场馆,分别打造教育空间、艺术空间、社交空间。
常州纺织博物馆内的各种服饰
常州纺织博物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其中,常设展馆拥有馆藏品1200余件,是展品最多的一个展区。常设展馆围绕“经纬艺术·时空之旅”主题,与东华大学合作,通过实物征集、图文编纂、文物复原、传世收藏和全球寻宝多种方式,讲述了从纤维到纱线、从面料到服装、从中华历代服饰到各国传统服饰、从红星照耀百年纺织到科技进步文明演变的全方位纺织文化历程。
大成三厂的发展历史在这里找到痕迹
常设展馆分三个馆,分别为科普馆、锦绣馆、常州馆。其中,常州馆是重中之重,光是和常州有关的藏品就有数百件。
常州馆里,和大成厂有关的藏品特别显眼。资料记载,大成公司由刘国钧创办于1932年,创办地为常州。上世纪30年代,大成公司就初步形成了纺、织、染一条龙生产线。1934年春,刘国钧重金聘请国外割绒工人来华传授割绒和磨刀技术,两三年间,开创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中最早生产丝绒、灯芯绒成功的先例,并首创常州机器印花技术,大成由此真正成为纺、织、印、染全能企业。1936年12月,设大成三厂于常州东门,刘国钧实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常州纺织博物馆内收藏的大成厂的商标、票据等物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成厂于1954年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当年大成公司签订的公私合营协议书至今仍被完好保存。大成三厂在公私合营后的1966年实行地方国营改制,更名为国营常州第三棉纺织厂。1995年,常州第三棉纺织厂改制成为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现主要从事投资、国际贸易、工业遗存保护、纺织文化建设和传播刘国钧、查济民爱国创新精神宣传等工作。
常州纺织人编织的锦绣华彩在这里呈现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工商业名城,常州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常州纺织业职工数占常州职工数的20%,纺织工业产值却占常州总产值的40%,税收占全市的60%,外贸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80%,并先后获得4次国家金质奖。
用纺织老物件做成的艺术墙
在常州纺织博物馆里,有一块牛仔布和灯芯绒的布料专属区域。据介绍,这是用了将近6000米布料打造的。
常州灯芯绒的历史与常州灯芯绒厂的历史密不可分。1954年,常州灯芯绒厂在简陋厂房里,没有专用设备,没有技术工艺资料,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土法上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匹“中国灯芯绒”,并迅速形成批量生产。在1958年全国印染同种质量评比中,常州灯芯绒被评为全国第一,并于1979年被授予国家质量奖金奖。在历代公司领导及员工的努力下,常州灯芯绒商标“月夜”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如今,该品牌在这个领域里依然如雷贯耳。
纺织博物馆里的老式缝纫机
牛仔布则和黑牡丹集团有关。1980年,黑牡丹搜集到一条宝贵信息——国外有种产品叫“INDIGO(靛蓝)劳动布”,主要用来制作牛仔服装,因此也称为“牛仔布”。那时,国内还没有正规厂家能生产牛仔布。看到商机后,黑牡丹克服了诸多困难,终于研发出牛仔布,并很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当时,黑牡丹造出了全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染色浆纱联合机制作牛仔布,创造了“染浆联一响,黄金万两”的传奇。1983年,“黑牡丹”牌靛蓝防缩劳动布获得国家质量奖最高奖——国家银质奖。2002年,黑牡丹作为中国牛仔布第一股在A股上市,成为中国最大、世界三大牛仔面料生产企业之一。
作者单位:常州日报社
- 上一篇:丁堰的社学巷
- 下一篇:穿越千年历史,“烟雨鹤林”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