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千年奇山孔望山

2023-11-16    付聪 马素珍 谷晶 邓维鉴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锦屏山东北麓,是道家第七十一福地。唐宋时,此山称龙兴山,又称巡望山。明代彭大翼所著《山堂肆考》中有云:“孔子问官于郯子,尝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千年奇山。该山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著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山观海》  马素珍

《登山观海》  马素珍

关于孔子登山望海,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被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后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孔子望海”雕像。

今天的孔望山,山之北有孔望亭,南有望海亭,东有龙洞和龙洞庵,中有象石,西麓的汉代摩崖造像石刻尤为出名。全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是连云港市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龙洞庵古树》  谷晶

《龙洞庵古树》  谷晶

由海州区秦东门大街东行至盐河南路处,即可望见北山坡上的秀丽壮观的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小院清幽,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此庵最早建于东汉,当时为东海庙。北齐武平年间建成龙王庙,唐代重建成龙兴寺,明隆庆以后明代重建时,因旁有龙洞,故改名龙洞庵。1980年,国家拨专款重新修葺,使这千年古刹恢复了明代建筑风格。

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有石阶可登,爬上陡峭的石阶,便可见到山门。门上有横匾“龙洞庵”三字。 进入山门,寺内供有四大天王。据佛经讲,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因此,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山门至大殿间有一宽敞的庭院,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树。东边的叫琉苏,俗称“糯米茶”,花开时节,芳香四溢,远看花海灿烂,近看花朵如颗颗糯米白嫩可爱,春天采其嫩叶,阴干后以水泡饮,其味清香扑鼻,风味独特。西边的是古柏树,目前考据为唐代所种,已有1230年树龄,树上有两个瘤节,形成一个瘤节据传要700年,整树现仍苍翠浓郁。

龙洞在龙洞庵西侧,洞口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故名龙洞。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亦称“归云洞”,其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宋代以来,龙洞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龙洞外壁。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其中,龙洞西侧的石刻,是宋代王华耀所题,高72厘米,宽40厘米;龙洞东侧的石刻,反映了明代的“言禁”状况,是难得的一件文化遗存;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诗题为“看龙洞偶成”,诗曰“幻化起溟濛,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后跋文中有两行字刻后林廷玉觉得不妥,又命人凿去,成为今天著名的“抹字碑”。这些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摩崖石刻》   邓维鉴

《摩崖石刻》   邓维鉴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驯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石象南侧约150米处,便是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这两座石雕,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

《世界之最-——汉代石象》  谷晶

《世界之最-——汉代石象》  谷晶

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1980年,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整幅石刻由饮宴图、叠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和力士构成整个画面,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借鉴了其中的引魂像造型。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