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国潮”催暖苏工铜手炉

2024-01-10    王敏悦

退出历史舞台百余年的取暖神器铜手炉,突然“回潮”了。

这种始创于唐、流行于明清的风雅物什,为《甄嬛传》中的小主们所珍爱,冬日游逛御花园人手捧着一只,也被《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心仪,游走江湖时随身携带日常取暖。

自明清而始,江浙一带的铜作大兴,而江苏苏州的能工巧匠,更是将铜手炉做得花样百出,精美至极。近几十年,随着各种新式取暖方式的兴起,手炉本已渐渐远离百姓生活。但这两年,不少苏州匠人发现铜手炉又悄悄走俏了起来。

是哪来的东风,让烧炭的铜手炉在一众高科技的取暖设备中又“杀了回来”?答案是,“国潮”的风。

姑苏暖冬一二等风雅物什

晴冷的冬天,平江路上人流如织,迎面一缕香风袭来。抬头一看,原是两位发髻簪花、身着大氅的姑娘在街头游逛。其中一人,双手捧着一只铜制小手炉,样式颇精美,成了这身“中式穿搭”的点睛之笔。

手炉虽小,但内里储满香灰,香灰里埋了一小块炭,最上层又撒了些许沉香的粉末。街头的寒流中,此物送暖传香,颇具姑苏风雅。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f41241d12d641b2bc2193eac3e13438.jpg

自唐朝人开始用铜制作手炉至今,已过去一千多年。这件古人捧于手中、藏于袍袖的风雅物什,于明清时期大为流行,又在时代的更迭中被新事物替代,鲜人问津。

而苏州的能工巧匠在其实用功能之外,赋予了手炉更高雅的格调。他们精心配比,钻研给铜皮着色的不同方法,在手炉的形制、纹样上精雕细琢。以至于到了今天,铜手炉仍是暖冬中苏州文人的一二等风雅物件,可用、可赏,可熏香把玩。

在位于姑苏区的“吉金堂”内,苏工铜炉铸造师顾建刚从博古架上取出自制的点金海棠提梁手炉。物件小巧精美,炉身呈海棠花形,炉盖上镂空的团花纹在苏州园林中颇为常见,寓意花团锦簇。

顾建刚在手炉内填满香灰,香灰以洁白细腻最为适宜,“讲究的人往往会特制香灰,用上好的宣纸和枯松针,加入石灰反复烧制。”说话间,他点燃一小块木炭,静置于小瓷盏,待木炭烧至通体泛白,便将其埋入香灰。

“古人主要用手炉暖手,我们也可以拓展它的用途,在最上层洒一些沉香、檀香之类的香粉,由炭火的热量催发其香气扩散,类似于宋代流行的隔火熏香。”操作妥当,顾建刚盖上炉盖,两三分钟后,炉壁触手微温,逐渐变暖,将其捧于掌中,香气幽幽地钻入鼻尖,让人由内而外地温暖舒畅。

苏工精妙演绎“中式时尚”

在铜手炉极为流行的明清时期,素以手工艺闻名天下的苏州,把这一取暖小物做到了极致。几百年后,包括顾建刚在内的后来者,在苏州钻研仿古铜器,循着古人的路径,要将手艺传承下去。

于仿古铜器一途,苏州人不出意料地做出了名堂。“苏州造”仿古铜器被古董商公认为最佳,“苏州片”的失蜡法亦因范料、蜡料配方独特、贴蜡制范技艺考究、制作过程精细缜密,被业界认为“具有历史、人文、经济、科技等多重价值”。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f6539b7b3d0f411cbc0737fd56897900.jpg

顾建刚做铜手炉,就是用的失蜡法。此法虽则工序繁琐,却能呈现铜器最精美的细节:先用蜂蜡做模型,模型需反复修整,直至细节完备;再用砂子作填充和外敷,制成模壳;阴干后加热,蜂蜡受热流失,仅剩下砂子做的模壳,将其清洗、阴干,再进行焙烧,使其坚固;最后再把精心配比的铜水浇铸其中,待其成型便可脱模。

浇铸完成,还要以熏、烧、煮等繁杂手法做皮色。深沉高古的栗壳色,凝重肃穆的藏经色,灵动秀雅的点金色……不一而足。韵味十足的皮色,加上炉身的各色纹饰,让铜手炉成为一件掌中的艺术品。

“做起来比较慢,一只铜手炉大概需要20天左右。”顾建刚说。他将新近制作的几只手炉在桌上排开,它们形态各异,有方有圆,只只精工细作,惹人喜爱。他说,把一件物什做到极致,是苏工苏作的本色。

铜手炉做完以后,还可配上宋锦或苏绣的布袋,悬个秀气的核雕小挂坠,冷风里提拎着出门,妥妥是“行走的江南文化”了。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一度退出历史舞台的铜手炉,在国潮崛起的风潮中,又成了时髦物件。

淘宝网上,多款批量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的铜手炉,已售出超3000件。而将发货地勾选为“苏州”,网站页面显示的铜手炉则大多为匠人纯手工打造,样式更为精美,价格也相对更高,少则六七百元,多则一两千元——尽管如此,亦不乏买家。

在这些苏州店铺的评论区,买家们不吝赞美之词,夸赞苏工之精巧:有说“爱不释手,超级实用”的,也有说“千元左右的价格实际上性价比很高”的,还有喜欢炉身吉祥纹样,认为“冬天捂手炉十分闲适雅致”的。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668885268aff4d2192ab179fa41c707a.jpg

顾建刚做的手炉,颇受市场欢迎,入冬以来已经卖出了上百个。“做都来不及做。这样的情况前些年没有出现过。”他的手炉,标价在六七百元左右,买家来自全国各地,前几天还有辽宁的买家一口气要了3只。他把手炉、小木炭、香灰给对方搭配好并叮嘱道:“别光摆着看,要用起来。”

“带有苏州元素的手炉卖得最好,对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是一份特别精美的姑苏手信。”在顾建刚看来,铜手炉的“回潮”,一方面是得益于《甄嬛传》《琅琊榜》等优秀国产剧对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这些剧集的主人公,都是铜手炉的使用者和“代言人”;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驱动,年轻群体自发靠近中式古典审美。

大国崛起,国潮风行。一只小小的苏工铜手炉,恰如这股国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它的“潮向”,也正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微小投射。

作者单位:苏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