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通榆河畔的打包人

2024-02-20    许小健 张潘蕊 何大为

江苏海安,清晨的通榆河,一如既往地忙碌。

悠扬的汽笛声,惊醒了沉睡的麦苗,雀儿们叽叽喳喳着,有的在电线杆上戏闹,有的则飞向四方觅食。河畔的人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无数黑夜里 它是希望之光

一早,李仁余和崔秀连,就坐到了自家打草包的工作间里。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楼梯间,刚好安顿下两人和打包的工具。李仁余一手抓草,一手喂草,草绳已经盘满了制绳机的轮鼓;崔秀连也是双手不停,取草、穿草、压扣、提把,再取草……如此循环往复如行云流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1a4477e51ab4484c8bfc4e67a8d634da.jpg

“打包已经有年头了,还没生我儿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崔秀连说,如今,儿子李春杨已经47岁,50多年过去了,打包机的木质握把已经锃光瓦亮,无言地诉说着一段历史过往。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f973032176449369768c90aa5bc85ea.jpg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养鸡养鸭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特殊历史时期,打草包是少有的被允许发展的家庭副业。李仁余在集体的砖窑厂挑砖,每个月挣30多块钱,远不够家用。崔秀连天不亮出门上工,天黑了才能回家,草草吃过晚饭,便开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搓绳、打草包。

无数次手被搓烂、贴上胶带继续,无数次眼皮打架,冷水洗把脸继续,崔秀连常常忙到凌晨,也只能打上三到四个……这每个晚上一块多钱的收入,成了这个家庭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是一家人的油盐酱醋,是孩子过年时身上的新衣,是老人过冬时脚上的棉鞋,更是一个家庭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之光。

那时,通榆河畔的深夜里,几乎家家户户灯火摇曳……

从十之七八到百之一二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60d4a1320da74f2c856090cc9e5c10dc.jpg

在距离李仁余家不远的大公镇贲集村草包收购点,李仁吉正招呼着上门卖草包的几位村民。“最早的时候,十户里有七八户打,现在一百户可能也只有一两户在打。”李仁吉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水系不发达,每逢雨水季节往往大涝成灾,草包成了防汛抗洪的重要储备物资,此外,草包在当时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雨雪防滑以及园林养护等方面,巨大的需求量让人们多了一条重要的收入来源。

“小时候门前桥边经常有人卖甘蔗,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就叫我帮着一起打草包,第二天会让我拿几毛钱去买甘蔗。”李春杨眯着眼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回味似的舔了舔嘴唇。这丝甘甜回味如此悠长,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是老一辈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刻苦和不懈努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洒的希望之光。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aaf3a0933074670bf521b6367457f63.jpg

时过境迁,草包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部分功能早就被塑料编织袋取代,但仍然在树木过冬、雨雪防滑方面发挥着作用。现如今,李家早就住上了三层小楼,屋檐下,为过年准备的香肠、腊肉挂得满满当当,虽说早就不用再为吃饱肚子发愁,但打草包这项营生,老两口始终没丢。每年稻谷上场、麦种下地后,李家楼梯间内,制绳机的喧嚣总会响起。

“身体养得嫌好,要锻炼锻炼。”崔秀连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再也不会熬夜打草包了,想打就坐下来打几个,累了,就四处逛逛,“每天挣个十块八块的,饭桌上的豆腐百叶就有了”。

坚持的意义在于坚持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不啻微光,造炬成阳。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很多人干的工作也许都很“不起眼”——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2cb606479ca4db1ac693a0fdbfde8eb.jpg

王宗兰是平桥村村民,家中田地被征用后,便跟一群老姐妹一起,四处打零工。记者是在上班途中遇上她们的,彼时,她们正在新完工的安泰路西延段的路面上清理附着的水泥残留。她们蹲在地上,一手持刮刀、一手持刷子,边刮边刷边清洗着路面,“不累,都锻炼出来了。”王宗兰快人快语。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42ab7610a830406dbce8fc3ac2c25907.jpg

葛群富被记者在上班途中遇上时,已经推着长七八米直径四十多厘米的管道,在路上走了20多分钟,接近零度的清晨,他的外套脱在了拖车上,全身热气蒸腾。他推着的这个管道要送往城区的一个小区用于管网改造,而他今天的路程还有三分之二。

无它!很多人都在干着并不起眼的工作,但因为被需要,被国家、被社会、被家人,于是,他们默默坚持、不懈努力,当很多平凡汇聚、当很多希望的微光闪耀,于是,坚持,就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作者单位:海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