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邳州纸塑狮子头传承人刘印玲:我的非遗不再是“老把式”

2024-03-11    张焕钰

历史的长河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在了江苏徐州这片土地上。巧夺天工的技艺、千姿百态的民俗,都是历史留给徐州的珍贵财富,也是老徐州人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宝贵记忆。

其中,来自邳州的传统技艺纸塑狮子头代代相传、悄然生花。

2024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邳州纸塑狮子头传承人刘印玲榜上有名。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9112eab95aa743609f99d234f30eb7de.jpg

“不管多难,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

纸塑狮子头是百姓逢年过节用于舞狮的专门面具,它是一种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因此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的兴盛,让纸塑狮子头的生意红火起来。据史料记载,邳州纸塑狮子头就来源于邳州民间传统的舞狮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

“前头狮子一声吼,东倒西歪人乱走,果然大小尽如狂,相习成风今已久。”邳州清代贡生黄奋基曾这样描写舞狮场景,从中也可大致知晓,制作狮子头工艺在当时已经颇为流行。

邳州的纸塑狮子头经过塑型和翻模后,需要进行纸塑,以薄纸片包着,形似狮子头。主要材料有草纸、桑皮纸和报纸,“纸塑”也是它与其他狮子头最大的区别。它制作精细古老,造型古朴粗犷,色彩鲜艳绚丽。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仅在官湖镇华南村就有不下十家制作纸塑狮子头的作坊,刘印玲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家,那时纸塑狮子头远销山东等地,订单从年前排到正月十五。1990年,邳州纸塑狮子头首次参加“江苏省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同年参加“上海·中国民间美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

但随着娱乐形式的不断翻新,传统乡会、舞狮会等一度渐渐走向衰退,再后来,连舞狮的人都召集不齐全了,许多传统技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急剧改变,处于失传的边缘。

就这样,邳州纸塑狮子头的“战场”也不断退守,从退守到邳州,再退到官湖,最后,只能蜷缩在刘印玲一家矮小阴暗的阁楼里——官湖镇制作纸塑狮子头的手工艺人只剩下刘印玲一家。那时刘印玲和老公石荣圣也曾商量过要不要放弃,后来经过反复商量,夫妻俩决定再难也要把这件事做好,于是开始转变思路,在制作上守正创新将纸塑狮子头继续传承下去。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保护和传承,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珍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绽放出迷人的光泽。2008年,邳州的纸塑狮子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d031988d74b647d8b1d13dff53738dca.jpg

“我们再也不是过时的‘老把式’”

今年69岁的刘印玲作为邳州纸塑狮子头第五代传承人,从事纸塑狮子头制作已经40多年。她制作的狮子头龇着牙咧着嘴,狰狞却不凶,威武而不邪,透出逗人的憨态。不仅造型夸张、生动传神,体现出北方彩扎艺术粗犷豪放,而且从作品尺寸、选料用材上不断创新,扩大狮子头的使用范围,适应了群众不同的需求,使邳州纸塑狮子头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谈起刘印玲的非遗传承之路,就不得不提到石荣圣。石荣圣家中代代制作纸塑狮子头,后来与刘印玲成了家,就带着她一同制作,他因技术精湛被十里八乡称为制作纸塑狮子头的“老把式”。1992年,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原文化部选入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作品被多个国家博物馆、民俗馆和多位专家收藏。刘印玲也正是看到丈夫的坚持,才决定把这一技术传承下去。

2014年2月,刘印玲收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证书,这仿佛为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加坚定了她制作、传承纸塑狮子头的决心。

“尤其是这20年,非遗事业越来越被国家重视,我们再也不是过时的‘老把式’,而是被保护、被尊敬的‘国潮’了。”

“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到年轻人手上”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中之重,刘印玲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材料、创新品种,扩大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使用范围。

“我这是在给狮子钻眼勒须子。”刘印玲一边给纸塑狮子头“扎须”,一边接受采访。钢锥子在狮头上扎眼,然后将丝线等绑扎在狮头周围,作为毛发。一番操作之后,狮头威风了许多,这道工序也被称为“勒威”。

制模、裱糊、钻眼、打底、刷白、描画……在外人看来颇为复杂的工序,刘印玲做起来却是行云流水,其实这也是个体力活。

“第一次钻那个大狮头的时候,我钻了上百个眼,钻完之后胳膊累得酸疼,后来做得多了就熟能生巧了,现在岁数大了,钻这个眼子又开始吃力了。”可即便这样,刘印玲也仍会像“上瘾”一样,每天都要制作纸塑狮子头,“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形成习惯了。”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经济支撑,在大狮子头没有销量的现状下,一些小的狮子头既可用来装饰,又有辟邪寓意,逐渐受到市场认可,给邳州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及流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刘印玲开始用丝线、亮线美化作品,做小的狮子头提高销量,狮子头越做越小、越做越精致。

“要说后面我有什么打算,我还是想把这个传承下去,我现在也带学生,我就想把这个‘老把式’传到年轻人那里,让我的孩子把它传承下去,不能到我这辈失传。”

为了将非遗年轻化,刘印玲在邳州官湖中学、官湖小学、老年大学、各社区等各类学校、课堂开展培训班公益授课,“学生们”的喜爱和热情更增强了她传承传统技艺的信心。

在刘印玲带动下,儿子石微微一家不仅加入纸塑狮子头的制作中来,还为产品创新出谋划策,不断开发出各种型号的狮子头,方便顾客选购,并进行线上销售。

“比如,做最小的金狮,身子用金色,须子用红色和黄色,看起来更喜庆更可爱,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创新了销售途径,我主要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看见、认识、了解、热爱这项传统技艺,再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电商销售。”石微微说。

这些年,徐州非遗事业在时代浪潮中彰显魅力、焕发光彩,刘印玲和儿子一家对纸塑狮子头制作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传承,正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途中探索新经验的徐州实践的有力印证。

据了解,目前徐州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公示期结束在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项目8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9人,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2家,市级非遗项目159个,市级非遗传承人231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2家,市级非遗工坊18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