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大闸口往事
清江闸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首位漕运总兵官陈瑄所建,位于南北运河咽喉地带,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从有了清江大闸,清江浦人就爱将大闸及大闸附近的地方称作大闸口。
大运河与越河之间的一块陆地,紧连着清江大闸,清江浦人将这块称作“中洲”。中洲西边入口处原有王公祠,又叫大王庙,是祭祀王渔洋(王士祯)的地方。据说王渔洋为方便行人过河,发明了清江大闸上的活动木拉桥,还在清江浦里运河造了浮桥。
清江大闸上的活动木拉桥设计很巧妙,是一整体盒式。桥有四个活动木轮,形如辘轳。开桥时,桥面被拉到南岸,再将横担在闸墙上的四根方形木梁(两根宽大,两根细小)抽往南北两岸,南岸一小两大,北岸一小,这时闸门上就空无障碍,竖桅船舶就可上下通航了。合桥时,先将小梁担好,大梁从小梁上拖过,大小梁各安置在闸墙的槽子里。然后将牵拉桥面的粗缆绳,由一熟练闸工提在手里,踩着梁凌空而过。闸下面,怒涛湍流如千军万马,水声似狮吼虎啸,让人触目惊心。缆绳传到北岸后,守候过桥的行人纷纷主动上前,攥住缆绳合力拉桥,只听得一声号子,“啊——吼!”桥面就稳稳地拉过来,担好在桥梁上。这一拉桥过程惹得很多人前来看热闹,早年就不断有人慕名远道而来到清江浦观赏。
清江大闸口原本没有多少做生意的人。1939年3月,日寇占领清江城后,清江城东门有日寇把守盘查,进出的老百姓常受欺侮,故城外的百姓一般不敢进城买东西。于是,商家就到城外清江大闸两边摆摊设点,从那时起清江大闸附近便热闹起来。闸两边有卖洋面袋子、卖雨伞、卖船上用品、卖日用铁制品、卖鱼的、卖小吃的等等,还有说扬州评话的、剃头的、打铁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大闸口还是清江浦人气很旺的地方。
清江大闸东闸塘宽阔,曾是清江浦的轮船码头及港湾。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轮船客班开往镇江及中途各埠。新中国成立后,每日曾有快、慢班客船,上水客船达邳县,下水客船到扬州、镇江。直到20世纪80年代,客船码头移至大运河新河道,清江大闸塘开始冷清了。
清江大闸东闸塘除停泊客运船外,还有许多用蒸汽机或内燃机为动力的货运轮船和大驳船在此泊岸。闸塘里,泊岸、离岸轮船的机器轰鸣声、汽笛声或喇叭声,指挥和应答的哨子声此起彼伏,场面甚为热闹。
现在,清江大闸口已是江苏省淮安市城区的重要旅游景点。闸下的里运河水清悠悠,没有了往日河运的繁忙喧嚣,只有游船画舫带着人们在宁静的河面上自由荡漾。
- 上一篇:漫画家张文元笔下的淮安旧影
- 下一篇:剪子股:徐州老地标 焕发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