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几十年传承,用心守护“那一抹蓝白”
连日来,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前来南通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人王振兴学习蓝印花布技艺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李子柒两次来通学习技艺
今年85岁的王振兴和蓝印花布打了60多年交道,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与徒弟们在传承、守护蓝印花布的道路上不断坚持、勇往直前。
“小李第一次来家里学习是在2018年,应该是在网上看到了我们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当时非常感兴趣,就联系我们说想来现场体验学习。来了后参观了工厂,详细了解了蓝印花布制作的整个流程,还自己上手体验了刮浆、染色等相关环节。第二次来就是今年3月,来了之后就问我还记不记得她是小李,前几年她来这儿学习过。我呀年纪大了,想了一会儿才想起来,她每年都给我寄东西呢。”对于李子柒,王振兴的认识就是“来我家学做蓝印花布的小李,是个非常认真的姑娘,对我们很尊敬、很热情”。
对于小李上门学习这件事,王振兴并没有多想:“她就像个普通的来学习蓝印花布的人。我家是只要你愿意来学,我就愿意教,不管是谁。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姑娘在网络上非常有名。”
王振兴的大儿子王建烽回忆说:“小李跟我们聊天时,非常希望这门传统技艺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好。也告诉我们要和现代审美和流行接轨,多开拓一些新的产品。这次在网上走红,希望蓝印花布被更多人知道,有更多人愿意学习并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一家人传承守护蓝白之美
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汉代,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清朝时,二甲镇所产的“小青缸”蓝印花布更是被选为向朝廷进贡的地方特产。
“制作蓝印花布,要经过纹样设计、花版制作、漏版印花、染色、刮花等近20道工序,其中每道工序都很烦琐,最后制作完成后要清洗一次,再熨烫平整。所以制作蓝印花布是个很考验耐心、细致的活儿。”提起蓝印花布制作,王振兴遗憾地表示,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熟练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乏善可陈,特别是年轻人很少,“所以小李一个小姑娘要学,我很高兴。”
为了保留住这种“真正的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王振兴将3个儿子留在了身边。大儿子王建烽负责业务接洽、图案设计、花版制作;二儿子王建勇主要从事生产,负责染色、配制浆料、刮花等工序;小儿子王建炜掌握靛缸配料,现在保养“小青缸”是由他来完成的。3个儿媳也在家里工作,她们将染好的蓝印花布缝制成服装、帽子、台布、提包等多种工艺品。王振兴今年80岁的老伴也投入蓝印花布制作30多年。一家人配合默契,专心做着一件事——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用心守护“那一抹蓝白”。
王建勇说,从有记忆开始就看着父亲忙于制布,直至后来自己也投身其中,虽说辛苦,内心更多的却是着迷和热爱:“看着一块棉布,从白色变成玉白、月白、老蓝、深蓝、双蓝色,再印上我们精心设计、制版的图案,就像看着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成人成才,那种自豪感,从心而起。”
蓝印花布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
从2006年起,正兴染坊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染坊每年会接待七八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我们已经接待了全国100多所高校的学生,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国际友人来参观和体验。”王振兴说,他现在还坚持在染坊一线,希望尽己所能更多地推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我现在有3个徒弟了,最小的孙女也打算接我的班了。只要愿意学,我就认真教,要把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下去。”王振兴自豪地告诉记者。
“小孙女徐钰雯今年24岁,是孙辈里最小的一个。她回到了家乡二甲,愿意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技艺中。”王振兴欣慰地说,如今孙女已经基本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正在潜心研究刻版技术,这也是整个制作流程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她正扎实打下基础,为正式接班做好准备。
徐钰雯看到自家的蓝印花布被更多人知道也很高兴。“以前在外上学,每次逛街看到蓝印花布,我都会拍照片问妈妈这是不是我们家里做的,知道不是我家的,我还很失落。”徐钰雯说,从小耳濡目染,她对蓝印花布有着很深的感情。“今年2月,我开始正式跟着长辈们学习,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
作者单位:南通报业传媒集团
- 上一篇:江苏阜宁:悠悠海陵映日出
- 下一篇:非遗“代际传承”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