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中国名曲《梅花三弄》,原来出自十里秦淮的武将桓伊

2024-12-30    

东晋很有名气的音乐家桓伊经常路过青溪和秦淮河边冬春之际,这一路上暗香浮动,清雅袭人梅花的香气沁入肺腑,于是他写出了笛曲《三调弄》,描写的是梅花结蕾、绽放和凋谢的三个过程后来,唐代知名琴家颜师古将它改编为琴曲《梅花三弄》。


关于笛圣桓伊,还有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世说新语·任诞》载: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

谢公闻之曰 :“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可见桓伊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成语“一往情深”也由此而来。


《世说新语·任诞》载: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桓伊才兼文武,精通音乐,虽有赫赫战功和很高的爵位,但始终豁达随和,谦虚不骄。尽管这次偶遇,二人自始至终未曾直接交谈一言,但同为风流名士,二人惺惺相惜,造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IMG_256


只要听到优美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怎么这么好听啊!”当朝宰相谢安音乐修为极高,也不禁感叹其对音乐一往情深。能得到风流宰相谢安的嘉许,桓子野自然也是人中龙凤。桓子野名桓伊,子野为其小字,是东晋时期文武双全的儒将。“依有武干”,多次参与各州府军事,大司马桓温引为参军。当时前秦强盛,多次袭扰东晋边郡,朝廷选任桓伊为淮南太守,公元371年,前秦派王鉴及张蚝领兵救援据守寿春的叛将袁瑾,桓伊与谢玄联合击溃秦军,以战功封为宣城县子,又晋升为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近百万大军南下攻晋,企图一举灭晋,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一道大破秦军于淝水,从此彪炳战史,因功封永修县侯,加右军将军。桓伊虽屡立大功,却“性谦素”,从不居功自傲。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还是位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会作曲,唱的挽歌与羊昙唱的乐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难》辞,时人称为“三绝”;善吹笛,有“笛圣”之称,《晋书》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一日,王徽之所乘的船停泊在秦淮河边,正好桓伊从岸边路过。两人素不相识,性情放荡不羁的王徽之仍请人传话:“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虽官居高位,闻得传话却不愠不怒,得知邀其吹笛的王徽之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主人公王羲之五公子时,顿生惺惺相惜之情,静静下车坐在椅子上,为王徽之吹奏三调,吹罢起身上车飘然离去。相传吹奏之笛为东汉蔡邕制作的“柯亭笛”,所奏之曲为《梅花三弄》,名士、名器、名曲,天籁之音回荡在历史名河之畔,千古雅事。王徽之听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听完不置一言,凝神冥想,随后荡舟而去,两人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后人把秦淮河边桓伊奏笛之处称为“邀笛步”。邀笛步,古称萧家渡,位置应在建康路淮清桥西南,有清户部郎中梅曾亮《秦淮夜泊》诗为证:“晨过杏花村,晚来桃叶渡,何处好停舟,前头邀笛步”。可惜邀笛步民国时期毁于战乱。


IMG_257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与古城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

 

秦淮河源有二流。一源于溧水东庐山麓的溧水河,一源自句容宝华山侧的句容河。两股水流,蜿蜒曲折,汇合于江宁方山脚下,然后折向西北,一直流入南京市区。


IMG_259


在城的东南又分两股,分别流经城内外,穿城流过的称“内秦淮”,环流城外的叫“外秦淮”。


IMG_260

▲秦淮河流域图


早在五千多年前,秦淮河两岸就一直为南京地区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场所。到六朝时期,秦淮河下游两岸,已成为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


IMG_262

IMG_263


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靠水上运输。河道宽阔的秦淮河,就是水上航运的重要场所。在军事上秦淮河也有着重要地位,它是保卫都城的天然险隘。


IMG_264

▲东水关旧影


IMG_265

▲西水关旧影


IMG_266

▲长干桥旧影


“内秦淮”蜿蜒十余里,从六朝起,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东晋北方豪门望族南迁,为游览秦淮河,取南方渔舟之身,仿北方马车华盖之状,造出秦淮画舫。


IMG_268IMG_269

▲夫子庙附近秦淮河画舫的旧影新貌


此后,“乘画舫,游秦淮”日益兴盛,“水上两岸人家,悬椿拓架,为河房水阁,雕梁画栋,南北掩映。每当盛夏,买艇召凉,回翔于利涉、文德两桥之间。”


IMG_270


古往今来,无数迁客骚人,曾到此游历寻迹,感叹“十里秦淮”的兴衰。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千古名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刘禹锡有感于秦淮河畔乌衣巷的变迁,也曾写下脍炙人口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沧桑巨变,到了近代,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依然描绘了秦淮河的繁华景象。


IMG_271IMG_272


如今,“内秦淮”常被人们称作“十里秦淮”,特指沿岸分布东水关遗址公园、吴敬梓故居、桃叶渡、白鹭洲公园、江南贡院、夫子庙展览馆、王导谢安纪念馆、李香君故居、瞻园、秦大士故居、沈万三展览馆、中华门城堡等文化旅游景点的秦淮风光带。


“泊秦淮”更是成为南京夜游的文化品牌。到夫子庙不乘画舫游秦淮河,便不算真正来过南京。


IMG_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