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乾隆四度驻足、挥毫考辩的徐州试衣亭,究竟藏着怎样的苏轼印记?
徐州云龙山
徐州云龙山试衣亭因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得名。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试衣亭便成为名扬国内的胜迹。乾隆当年六下江南四到徐州四登试衣亭,留下四首诗和一篇考辩。
试衣亭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时年四十岁的苏轼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事,徐州百姓尊称他为徐州太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抗洪水、寻煤炭、修苏堤、建黄楼,展现了独特的治世才能。那份千古遗爱,徐州人民至今感恩不尽。尤为可贵的是,他在政务之余创作诗文三百余篇,《放鹤亭记》《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等佳作,将徐州的山川风物升华为永恒的文化意象。
(摄影/李婷)
清康熙六十年,徐州知州姜焯为纪念苏轼在徐功绩,依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句,在云龙山建造了两座亭子,一座命名为试衣亭,一座命名为送晖亭。
试衣亭位于何处
云龙山上的哪一座建筑是试衣亭,一直是徐州文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有人说位于云龙山下已不复存在,也有人说大士岩禅院的钟亭就是试衣亭,然而这两种说法均经不起推敲,大士岩禅院一块清道光十年《试衣亭重修碑记》给出了明确答案。
《试衣亭重修碑记》
试衣亭位于云龙山大士岩禅院西北角,是一座单檐歇山、厅堂结构、形似放鹤亭的建筑,其北为镶嵌“大士岩”匾额的月亮门,其南为钟亭,占地约四十平方米。2016年重修时,改为三门九窗的二层楼,其南侧的送晖亭依然保存原来的样貌。
作为徐州的名胜古迹,多部史料对试衣亭都有记载。清乾隆本《大清一统志》:“在铜山县南云龙山下,本朝乾隆二十三年、二十七年、四十九年翠华南巡,有御书试衣亭考辩勒石于壁。”这个记载存在不足,乾隆帝曾四登试衣亭,因此民国本《铜山县志》更正后的记载就更为全面,同时也交代了它的位置:“试衣亭,清一统志在云龙山下,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年南巡,有御书试衣亭考辩勒石于壁。案亭之南又有送晖亭,俱在大士岩前,皆道光二十三年僧文和募修,其刻石云大士岩殿创始于前州守姜公焯,殿之前有亭翼然,取坡公诗名之曰试衣,即以送晖亭俪然。”其中“在云龙山下”按照现在的说法应为“在云龙山上”,因为文中已明确试衣亭位于大士岩禅院大殿的前方。
大士岩禅院
清道光十年,历经百余年风雨的试衣亭濒临坍塌,住持僧文和募集资金进行重修,并刻碑以示后人。《试衣亭重修碑记》记载:“试衣亭创自康熙六十年州牧姜公,迄今百有余岁,兴废屡易,然率皆修补,未曾改建。近又将颓,住持颇有难,时二月半,适逢会场,众友咸集,……诸信士肯将试衣亭展拓数武、增高二尺,覆以重檐,不惟斯亭焕然,光景常新,而门与径亦宽其阔矣,一举而三善,修诸护法肯信行乎?于是皆曰可。遂于三月初动工,五月半告竣,经费若干胪列于左。会友崔存信、住持僧文和监造。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夏榖旦。” 此碑现存大士岩禅院法物流通处北墙。和此碑对比后发现,民国本《铜山县志》记载的重修时间存在谬误,不应是道光二十三年。
◎ 绘于乾隆年间的徐州云龙山图
由“展拓数武、增高二尺”可知其南侧的钟亭并非试衣亭,“武”是古代长度计量单位,半步为武,“数武”表示有几步的距离。钟亭自从清康熙六十年建造以来至今原貌未改,也无“展拓数武、增高二尺”的痕迹,而其北侧的建筑符合民国本《铜山县志》的记载,北墙镶嵌着一块乾隆帝《试衣亭考辩》御碑,因此这座建筑就是试衣亭。
试衣亭一直以来都是徐州城南观光揽胜之地,甚至成为当时饯别好友的场所。清光绪年间,徐州举人王琴九在此写下送别诗《侯东洲明府试衣亭小集赠别》:“佳日清游意自便,遥山云树望无边。春光欲共梨花老,离绪难禁柳絮牵。婪尾杯残教觅醉,当头棒喝话逃禅。莺飞草长江南路,记取新诗惠数篇。”
苏轼试衣诗影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春,蜀中士子张师厚赴京城参加殿试途经徐州,特拜谒苏轼求荐。苏轼以《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相赠,其二“云龙山下试春衣”一诗,以杏花三十里、骏马如飞的意象,既寄寓对后辈的期许,又暗含自身“放鹤亭前送落晖”的怅惘——春风得意的士子与怀才不遇的文人,各自的心态在诗中形成强烈反差。后来这首诗因徐州百姓改诗、乾隆皇帝作《试衣亭考辩》而成为清代状元文化符号,传遍大江南北。可以说,这首通俗易懂、影响范围广、流传时间长的七言绝句,是苏轼在徐州创作的众多诗歌中的代表作。
《试衣亭考辩》
此诗因乾隆帝《试衣亭四叠东坡韵》的唱和更添传奇。1784年春天,乾隆帝第四次来到徐州,登临试衣亭写下《试衣亭四叠东坡韵》:“欲解衣乎欲著衣,猜东坡意立晴晖。尔时行志未能也,想共山人羡鹤飞。”这首诗是乾隆帝对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之二》的解读,虽说是一种猜测,但也达到了和苏轼心心相印的境界。苏轼不论是解衣(出仕)还是著衣(入仕),想表达的都是心向光明的内心世界。
《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共计一万册,由清代文献学家陈梦雷主编,康熙帝钦赐书名,雍正帝写序。该书将云龙山列为天下名山,设有《云龙山部汇考》一节,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云龙山图,二是艺文,三是记事。这三个内容均与苏轼有关,如艺文部分收录三篇游记,苏轼《放鹤亭记》、都穆《游云龙山记》、文翔凤《徐州登云龙山记》;诗歌部分收录四首,分别是苏轼、王鏊、王阳明、夏言创作于云龙山的代表作。其中苏轼的这一首名为《云龙山放鹤亭》实际却是苏轼的《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之二,在苏轼于徐州创作的近二百首诗歌当中,《古今图书集成》为何单单挑选了这一首并改写了诗题?一方面体现了它在苏轼徐州诗歌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影响力确实是其他诗歌无以替代的。
△ 龟山景区点石园乾隆手书《放鹤亭记》御碑
苏轼于徐州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诗篇,更是那份深深的爱民之情。试衣亭历经风雨虽已面目全非,依旧静静诉说着那段佳话,让后人永远铭记那份深情与才情。
参考文献:
1、乾隆本《大清一统志》
2、民国本《铜山县志》
作者简介
于克南,1965生于徐州,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现就职于徐州市城管局,长期从事徐州地方志研究,系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学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
- 上一篇:吴歌 杨天骄:中国近代第一山林公园——纵论荣氏梅园文化审美的时代性标识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