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 | 芦墟古镇的跨街楼
江南古镇众多,各具特色。芦墟古镇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众多的跨街楼,全镇保存完好的跨街楼有十余处。
跨街楼,是南方多雨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下层被设计成柱廊式的人行通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而上层楼层则跨建在街道上方,故得名“跨街楼”或“骑楼”。
芦墟跨街楼,建于清中叶至民国时期,是芦墟建筑的一大特色。沿河两岸跨街楼和商铺,由一组建筑组成,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廊棚、水阁、河埠,构成了水乡古镇的标志性景观。抗战期间,日军放火烧掉大片民房。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有几处跨街楼遭到破坏。1981年拍摄电视剧《孔乙己》时,曾取景于东北街的跨街楼老店。当时我17岁,兴致勃勃地天天追看剧组拍戏直至结束。后来,因市政建设需要,东北街跨街楼被拆除,如今想来非常可惜。
芦墟跨街楼标志牌
目前,除保存完好的沈氏跨街楼、许氏跨街楼、西栅跨街楼外,尚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南洋旅社、南袁家浜北岸、西北街洪昌板桥以北至牙防所等五段跨街楼遗存。2014年7月,芦墟跨街楼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袁家浜跨街楼/西栅跨街楼
我从小生活在芦墟古镇,经常和小伙伴到跨街楼玩。沈氏跨街楼原主人为沈泳霓(1884一1932),沈泳裳(1885一1951)兄弟,建造于1923年,宅邸坐东朝西,为四开间五进布局,占地面积1093.74平方米。第一进为临河而建的船厅,正中设有一座两落水的河埠。船厅与第二进门屋共同构成了独具江南风韵的跨街楼,楼下便是人来人往的东南街。
沈氏跨街楼
第二、隔河遥望此宅沿河立面,其处理手法十分独特:中间底层为透空的船厅,二层屋顶为硬山式,两侧屋顶则为歇山式,山墙为波浪形的云墙,装饰性极强。一层立面以大片实墙辅以小窗,与二层的木裙板和连续开通的花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色彩上,粉墙、黛瓦、褐红色的窗扇、浅褐色的驳岸与河埠,再融入河中的碧波与岸边的绿树,共同构成了一幅既绚丽多彩又素雅幽静的水乡风景画。
沈氏跨街楼临河建筑
第三、三、四进的后面均置有石板天井,并建有两座砖雕门楼,镌刻着额语。第二进后的门楼额语为“棣萼联辉”。此语出自唐代诗人岑参《送薛彦伟擢第东归》诗:“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棣萼”原为“棣鄂”,典出《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鄂不”即“萼柎”,后多以“棣鄂”、“棣萼”代指兄弟。沈宅镌刻此额,寓意宅主沈氏兄弟二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双双考中辛丑科秀才。第三进后的额语为“吴兴世泽”,表明宅主沈氏祖籍为吴兴(今浙江湖州)。
●沈氏跨街楼砖雕门楼
第二、三、四进均为楼房,那粗壮的木柱、完整的石鼓墩、精美的雕刻、雅致的漏窗,无不传递着历史的信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古建筑专家与文物工作者前来考察。第五进为平房,与第一进一样面临后河,中间为走道,现已不存。去年起,第一进船厅开始搭架大修,现已竣工。从河对岸望去,已重现古色古香的风貌。我前些天前去探访,见第二进旁的木扶梯已朽坏,该处无人居住;第三进住有两位老人,是我同学的父母,另有几名租住的外地人;第四进被房东改造得面目全非,且被租户锁闭,无法入内。沈氏跨街楼去年开始大修,现已修葺一新,市河对岸望过去,古色古香,古宅风貌让老街更添历史厚重感。不少游客驻足欣赏,沉浸在旧时江南的氛围中。
芦墟地处苏、浙、沪交界的水上要冲,周边良田万顷,明代即形成米市。镇上的米行为便于交易,多开设在市河沿岸。其中一家许姓米行位于镇东西市河与南北市河交汇处的西南隅,其现存建筑俗称许氏跨街楼。据考,许宅始建于清末,约1915年完工。宅院坐西朝东,临河处建有芦墟唯一的淌水河埠。河埠两侧各有六七米长的驳岸,驳岸上方是两个各宽两米余的石平台,用以临时堆放货物,此种建筑在吴江堪称孤例。石平台上侧是通宽五开间的廊棚,无论晴雨,均可在此安心装卸货物。
许宅共四进,连同后埭附属房舍,大小近百间。第一进为面阔五开间的楼房,楼下是商铺,楼层跨街而过,延伸至东侧廊棚,形成一座晴可遮阳、雨不湿衣、供行人自由通行的跨街楼。第二进是挑高的单层正厅,高爽明亮。第三进为楼厅,是主人起居之所,其楼下轩梁上精美地雕刻着“战吕布”“磐河战”“凤仪亭”“东吴招亲”“讨荆州”“夜战马超”六幅三国故事。第四进为下房。宅南北两侧均设有备弄,便于家人日常通行。2003年,许氏跨街楼发生重大火灾,第三、四进被烧毁,损失惨重。我前些天进去查看,内部已看不到原有风貌,杂居着多户人家,面目全非,甚是可惜。
许宅的封火墙也颇有特色、既有观音兜,又有马头墙。站在人民桥上,看许氏跨街楼五重封火墙和清清的市河旁枝繁叶茂的香樟村相映成趣,真像旧时江南,梦里水乡。现在到许氏跨街楼玩,完全看不出原有几进了,因为2003年火灾把第三、第四进烧掉了。
许氏跨街楼临河建筑
芦墟还有一处我最熟悉的跨街楼,便是位于镇西栅的怀德堂。因其曾作为芦墟卫生院,我儿时体弱常去此处看病,故对怀德堂十分熟悉。
怀德堂为五开间三进深,建筑面积1471.16平方米,坐北朝南,紧贴西栅港。第一进为平房门厅,其屋顶向前披下,形成有别于普通江南廊棚的廊街,与东侧骑楼连成一体,绵延至街口。第二进名“玉树堂”,第三进正厅名“怀德堂”,均为楼厅。第一、二进后均置有天井,另建有备弄和后院。怀德堂于1926年动工,建造前曾广泛参观各地名宅,建造中又延请了吴县香山帮名匠,历时一年有余,方告竣工。
西栅怀德堂
怀德堂因建造前准备充分,又由名匠执掌,故而建筑极富特色,兼具中西合璧的神韵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梁上雕有“八骏图”及《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诸多戏文故事图案,幅幅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仪门头上雕有大幅《三国》故事图案“长坂坡”,更是栩栩如生。楼上楼下均置落地长窗,窗上安装着进口彩色玻璃。楼上设有环廊,廊上安装着铁制雕花栏杆。第三进“怀德堂”抱柱上所挂对联,均出自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痒之手。
芦墟司浜跨街楼虽规模不大,却颇具特色。虽难以一眼看出其进深,但内里庭院深邃,旧时为大家族后人所居。前些天有幸受邀入内参观,深感其进深很大,现住有几户人家。
司浜跨街楼
芦墟西南街很是幽静。南洋旅社跨街楼便坐落于此,尽管时光流转,旅社早已不复存在。每次路过南洋旅社、铜匠湾、司浜这些跨街楼时,我都会放慢脚步,沉浸于回忆之中。童年时,我常在这些跨街楼里玩耍。如今再见,总不禁感慨:“楼宇依旧,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南洋旅社跨街楼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自2019年11月1日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挂牌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来,芦墟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明珠,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作为古镇一大名片的跨街楼,其构造独特,人文底蕴深厚,积淀了无数历史故事,为现今江南古镇所仅有。它不仅是芦墟的特色名片,更是一处活态的古建筑瑰宝,堪称江南古镇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