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盐城枯枝牡丹:香艳700年,至今仍是传奇

2025-10-11    

牡丹,色泽艳丽,有“国色天香”之称,享有“国花”之美誉,亦是盐城市花。在牡丹大家族中,盐城亭湖区便仓镇的枯枝牡丹堪称珍品,与扬州琼花、苏州并蒂莲并称为“江苏花卉三绝”。


2023年,“便仓枯枝牡丹栽培与文化系统”成功入选江苏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蕴含的生态智慧,成为农耕文明的生动缩影。

 

溯源:七百年花脉的历史基因


牡丹是盐城市花。便仓枯枝牡丹的传奇,始于南宋遗民卞济之。宋末元初,饱读诗书的卞济之举家从苏州枫桥迁居盐城便仓,壮年游历中州(今河南),受“焦骨牡丹” 不畏强权的传奇故事感召,带回便仓两株枯枝牡丹,一为“紫袍”,一为“赵粉”,红白两种颜色,取红者喻“报国忠心”、白者表 “清白廉洁”,成为便仓牡丹的开创者。他将民族英雄文天祥视为榜样,拒受元朝招仕,其气节融入牡丹栽培的初心。


IMG_259

位于盐城便仓枯枝牡丹园的卞元亨像


卞济之的长孙卞元亨将祖父原先种植的2株牡丹,分为12株,延续花脉,更以自身经历赋予牡丹 “通灵” 的传奇色彩。


卞元亨曾追随张士诚起义,在反元中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立国后,想启用文武双全的卞元亨,卞元亨效法祖先卞济之,不肯从命为官。此举惹怒了朱元璋,他将卞元亨发配辽东。以花明志的卞元亨临行前,在与枯枝牡丹告别时深情约定:“待我南还花再开”。此后九年,枯枝牡丹果真未开,直到卞元亨十年戍边因新帝即位获赦而归,枯枝牡丹果然应约绽放。卞元亨作《咏牡丹》写下:“牡丹曾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原来人们赋予枯枝牡丹花通人性、感时应事的神异功能,自有历史渊源。人们可以发现和体悟卞元亨游历中州带回“焦骨牡丹”后被命名为“枯枝牡丹”的深刻含义。


IMG_260

解密:“枯枝” 之名与生命奇迹


便仓枯枝牡丹有三大传奇:花开之时,枝叶枯萎而花朵艳丽;每年谷雨前后3日内开花,花信儿准确无误,盐城至今仍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民俗;正常年份,每朵花多为十二瓣,到了闰年,每朵花多为十三瓣。


IMG_262


“枯枝牡丹”并非真枯枝,这一谜团经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淑娴考察得以解开:牡丹为木本植物,在其枝条内还含有极其微薄的水分,只是肉眼难以感知,秋冬时地面上枝干不会枯死。一般可以存活30至60年,在良好的环境和精心栽培下,其寿命可达百年或数百年。而便仓枯枝牡丹存活七百年,实为罕见,难怪聂绀弩为何称便仓枯枝牡丹为“中国一宝”。


更令人称奇的是其 “一年两次开花”“雪地开花” 的特性,据记载,原来是由当年的特殊气候所致。而这类开花奇观多次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巧合:1946 年春,抗战胜利后,残存牡丹神奇绽放,预示国泰民安;1959 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一朵硕大红花盛开,照片与报道经新华社通稿发布并登上《人民画报》;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牡丹更在数九寒冬傲然开放,被人们视作祖国繁荣的象征。这些巧合让牡丹更添 “灵” 性,也激起世人看花探缘的浓厚兴趣。


IMG_263


便仓枯枝牡丹以 “奇”“特”“怪”“灵” 著称,早已超越植物本身,成为文史创作的宝贵素材。民国初年《盐城杂记》对其有专门详述,此文被收入《民国江苏游记》;其故事更被写入传奇之书《镜花缘》,昆剧《枯枝牡丹传奇》等,1990年后还被编入《中华绿色明珠》,央视亦曾以《枯枝牡丹园 —— 相守七百年的传奇》为题制作专题片,使其声名远播海内外。


见证:花与时代的共生共鸣


枯枝牡丹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成为社会进步的缩影与民族气节的象征。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炮火摧毁了卞氏宗祠与牡丹园,当地百姓冒死挖出两株牡丹老根,藏于自家菜园保护。卞氏后人卞玉丰、卞乃秋等投身抗战洪流,与陈凤山、徐银銮等志士浴血奋战,展现出如牡丹般 “枯枝劲节”、刚正不阿的精神。据统计,便仓小镇在抗战中涌现的革命烈士达 101 名,军民以生命守护家乡的壮举,诠释了牡丹 “忠心报国” 的花语。


IMG_265


抗战胜利后,乡亲们清理园中毒弹壳与杂物,悉心培育牡丹,盼其重开;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文化部与地方党组织关怀下,国家拨款重建牡丹园,让名花迎来新生。一位退休老人题写的对联恰是其命运的写照:“恨过去,敌寇侵凌,名花摧折;喜今朝,人民爱护,枯木繁荣。”


如今,每年谷雨前后,“年年谷雨花似锦,岁岁观花人如潮” 成为便仓牡丹园的盛景,这朵历经沧桑的名花,已成为联结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IMG_266

枯枝牡丹奏新章


1985年起,便仓枯枝牡丹花园一再扩建,新建亭廊花墙,增植牡丹品种。1985年4月17日,正值谷雨前三天,便仓乡在新改造的花园内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国防部长张爱萍应邀为花园题写“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的楹联和横额“枯枝牡丹园”。


IMG_268


现在枯枝牡丹园是盐城新十景之一,园中枯枝牡丹和其他各种牡丹,已近100个品种、400多株,被称为“江苏奇花”“中国一绝”。


在枯枝牡丹园的主园“国色奇葩”内,共植枯枝牡丹28株,其中710多年株龄的2株,630多年株龄的10株,20世纪80年代从老株上分植出来的有16株。作为省三级园林,便仓枯枝牡丹园的反季节栽培技术较为成熟,推广辐射全区及周边地区后,带动了全市牡丹产业发展,仅本镇农民增收就达2000万元。


IMG_269


旅居台湾的盐城人薛鸿钧是《盐城月刊》的创始人和主编,从1996年8月15日起,连续不断刊登关于盐城便仓枯枝牡丹的相关故事。枯枝牡丹成为海外同胞的美好寄托。


IMG_271

徐福庚 摄


为全方位展现这一传奇名花的前世今生,徐向林与朱义刚两位兼具政协委员与作家身份的创作者,携手推出近 20 万字的纪实文学《花开七百年》。该书于 2024 年 12 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 年更被推荐为盐城市全民优秀阅读书籍,以广博深邃的历史视角,在非虚构基础上为读者徐徐展开枯枝牡丹的千年画卷。


IMG_272


IMG_276


作者简介:

应飞,女,教师。江苏盐城人,现居南京。江苏省作协会员,盐城民进会员。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妇女报》《青年作家》《江苏作家》《方志江苏》《江苏环境》《青春》《雨花》《风流一代》《香港散文诗》《今古传奇》《世界日报》等多家报刊。作品多次获奖,收入多种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