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天下盆景数扬州!从唐宋宫苑到非遗瑰宝的千年之路

2025-10-16    

盆景即盆中取景,是在我国传统的盆栽、石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欣赏品。它以树木、山石等为基本材料,经过艺人们的精心培养和不断地剪扎、装饰、点缀处理,在方寸之间表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因此,盆景被誉为“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活态艺术代表作。


IMG_256

盆景


“天下盆景数扬州”。扬州积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自然植被丰富,具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扬派盆景艺术便有了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扬州盆景的起源较早,且业内有“扬州是中国盆景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之说。唐代,扬州盆景已“民间广泛流行,同时流入宫庭官邸”。


宋代文豪苏轼在扬州知府任上,曾作《双石》诗一首,诗前小引曰“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诗中又有“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之咏。这是扬州盆景最早的文字记载和描述。今瘦西湖里有一处宋代花石纲遗存,它是由钟乳石制作而成的一盆山水盆景,只见在局促狭小的空间里,山峦起伏,溪壑渊深,为世上罕见,堪称国宝。这是宋代扬州盆景的物证。


IMG_257

位于瘦西湖小金山的宋花石纲云盆


元代,汉族文人社会地位低下,玩赏的闲情雅兴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但盆景并未消亡,“些子景”的制作如同夹缝中绽出的新芽,其“小中见大”的创造理念,同样对元以后的扬州盆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扬州盆景迅速复苏,盆景专著也多了起来,如屠隆著《考槃余事》,他对盆景自“些子景”以来的鉴赏标准作了概括和升华:“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又见书中记曰:“至于幡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束缚”之术正是扬州盆景的基本制作之术。


原存于扬州盆景园的一盆明末桧柏盆景,为天宁寺遗物,干高三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三分之一,苍翠古雅,顶片“一寸三弯”棕法将枝叶蟠扎而成的“云片”,形神不凡,为扬派盆景代表作。这说明扬派盆景的“云片”造型风格在明代就已经形成。


IMG_258

原存于扬州盆景园的明末盆景


清代扬州盆景的发展达到高峰。清人李斗著《扬州画舫录》,对扬州当时“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况作了多处详细的描述。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录了“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扬州盆景进入百姓家,并用于礼品或作为商品交换,应视为盆景艺术进入鼎盛期的显著标志。


清代扬州盆景的迅猛发展借助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扬州文人墨客的介入。他们不仅喜爱扬州盆景,还自己动手制作盆景,又为盆景作下大量的诗词、书画,从而提升了扬州盆景的文化品味,丰富了文化内蕴。二是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有闲阶层的介入。他们将扬州盆景引入府宅,以显示自身格调高雅和用于“斗富”。客观上对扬州盆景在各个不同阶层的普及和促进盆景制作技艺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扬州盆景与扬州画派的关系更为密切。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崇尚“删繁削冗、标新立异”,追求写意而不是写实,画树讲究“枝无寸直”的艺术观与扬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可谓异曲同工。扬州八怪的许多书画理论,为扬派盆景提供了美学借鉴。扬州八怪的许多诗文涉及到扬派盆景,还有许多画作直接以扬派盆景为描绘对象。如汪士慎的《六月十九日寒木山房杂咏六首》、黄慎的《梅桩盆景图轴》《观梅图轴》《春夜宴桃李园图轴》、李鱓的《松萱桂兰图》《菊花》等。郑板桥题画《盆梅》更是形象展示出当时之梅花盆景艺术。


IMG_259

郑板桥《盆梅》


民国时期,因时局动荡,扬州盆景日渐式微,但在城郊一带仍有流传,尤其是临近地区如泰州、泰兴等地。以万氏、王氏为代表的盆景家族,仍以盆景为业,世代相传,将盆景艺术沿袭下来。他们制作的盆景,还通过船运,销往上海和苏南、苏北各个城市,受到大众的青睐。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市政府指示园林部门收集民间古盆景及古盆,寻访民间盆景艺人,并动员他们到园林部门从事盆景工作。期间共收集到明代盆景6盆、清代盆景18盆,这些盆景经过精心养护和再创作,成为扬派盆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盆景也见证了扬派盆景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IMG_260

清代盆景《横空出世》


1981年,扬派盆景被国家城市建设总局评定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扬派盆景“精工细扎、刚柔相济、诗画相参”,其“飘逸、清秀、古雅、写意”,极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云片式”“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


扬派盆景的树木造型方法贵在自幼培养,特别讲究功深,犹如绘画中的“工笔细描”,同扬州园林特色一样,兼有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


扬派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要求棕丝扎在最恰当的位置,并且力求隐蔽。扬派盆景剪扎技艺采用棕榈纤维扣系造型,共有扬棕法、底棕法、平棕法、撇棕法、连棕法、靠棕法、挥棕法、吊棕法、套棕法、拌棕法、缝棕法等11种棕法。


所谓“云片式”,是用棕丝剪扎技法,将枝叶剪扎成平整的薄片。一般顶片的形状为圆形,中下片多为掌形。云片中的每根枝条一般都扎成很细密的蛇形弯曲,最密者每寸枝内达到三弯,且叶叶俱平而仰,平行而列,称之为“一寸三弯”。


IMG_261

扬派盆景


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扬派盆景作品中不仅记录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还寄托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IMG_262

扬派盆景


据扬州地方志记载,旧时扬州多处有花市。清以前在禅智寺、开明桥一带;清中期在天宁街、辕门桥、傍花村一带。生产基地则在堡城、雷塘、梅花岭等处。善于制作盆景的名人,据《扬州画舫录》载:乾隆年间有秀才张遂、秀才姚志同、刺史耿天保及张其仁、刘式、三胡子、道士吴松山等;另于各个园林中,专业侍养盆景的养花人不可胜记。


IMG_263

《扬州画舫录》中关于盆景的记载


清代扬州已出现家族式盆景制作坊,乾隆年间有万氏、林氏作坊;至道光、咸丰年间已发展成阳春花局、林家花园。光绪年间,盆景艺人万阳春多次进宫为慈禧太后制作盆景,因其技艺高超而被赐予“红顶”。


红园曾经是扬州较为繁华的花鸟市场,形成于1958年,素以盆景著称。园内珍藏盆景作品数百件,含树木、山水、水旱几大类。其树、石多样,造型风格独特,尤以创新的水旱盆景为国内外瞩目。


1981年10月,扬州地区盆景艺术展在瘦西湖公园举办。1982年10月,中国花卉盆景协会在扬州召开全国首次盆景老艺人座谈会,对推动扬派盆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3年7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瘦西湖二十四景中的“卷石洞天”“西园曲水”遗址筹建扬州盆景园,并于198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展览扬派盆景,成为发展扬派盆景的里程碑。2005年4月,原扬州盆景园正式改建为“扬州市扬派盆景博物馆”。


IMG_264

扬州市扬派盆景博物馆


2007年,为更好地促进扬派盆景的发展,扬州市成立了扬州盆景研究所。2009年,扬派盆景博物馆在瘦西湖景区内的万花园建立了一座大面积、多功能的新馆,标志着扬派盆景艺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同年,扬州市获得了国际盆景大会的举办权,进一步确立了扬州盆景在国际盆景界的领先地位。


当代,扬州盆景界拥有一批杰出的盆景制作大师,他们技艺精湛,为扬派盆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扬派盆景博物馆现存着一批古代遗存的扬派盆景,它们是活的文物,虽历经几百年的变迁,但至今仍保持着当初生机盎然的形态,这同样离不开运用扬派盆景技艺进行养护管理和再创作。


当代扬派盆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形式的扬派树木盆景代表作《巧云》《腾云》《行云》《碧云》《彩云》《苍龙出谷》等均在第一至五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其中《腾云》还荣获日本大阪花与绿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另外,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扬派水旱盆景代表作《八骏图》《饮马图》《垂钓图》《古木清池》等也同获国家级盆景艺术评比展金奖。


IMG_265

扬派盆景《腾云》


来源:方志扬州,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