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周易· 帝王· 龙城——常州“龙城”考

2020-04-14    

提 要:常州别名“六龙城”,简呼“龙城”。龙是帝王的象征,“六龙城”之名源于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他用《周易》中的“六龙”为自己造势,登上皇位。继齐高帝萧道成“六龙御天”之后,梁武帝萧衍又借“六龙”成说代齐立梁。由于南兰陵萧氏在齐梁两朝出“十八帝王”,武进成为“两朝飞龙地”,民众于是依齐高帝“时乘之梦”有“六龙出”和梁武帝“六龙俱在帝所寝斋”双双成为开国皇帝的史说,将武进古城(万绥)称为“六龙城”。唐代后随着武进与常州郡县治所同城,“六龙城”名亦随之易冠常州。

关键词:《周易·乾卦》 “六龙” 龙城 萧道成 萧衍

常州,别名“六龙城”,简呼“龙城”,其来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典型的有所谓“城郭龟状说”、神话“九龙争斗说”。尤其是宋代高僧释居简在《谢常州蔡提幹》诗中出句“兰陵传近信,喜似得乡音。州篆六龙鼎,门标齐斗金”之后,城门上“常州”之“州”字形似“六条龙”的“书篆字形说”,一时成为定论。但早在释居简出土之前,宋代抗金名相李纲就在《送梁仲谟尹武进》中出句“六龙城邑郁嵯峨”。由此可见,“书篆字形说”也不过是讹传。

众所周知,龙是帝王的象征,帝王常被称为“真龙天子”。在历史上,刘向、曹植、郭璞、嵇康、沈约、萧统、王昌龄、储光羲、戴叔伦、韩愈、李白、杜甫、杜牧等名家,分别在各自的诗文中以“六龙仰天骧”“六龙扶御日”“六龙当天枢”“六龙俨齐首”“六龙骧首起”“六龙驱群动”“六龙鸣玉銮”“六龙转天车”“六龙巡幸处”“六龙驻旌罕”“千年六龙辔”“乘云驾六龙”“金根御六龙”“势欲起六龙”等句,描写帝王之事。由此可推及,常州“六龙城”之名,必是与南兰陵萧氏帝王有关。

西晋末“永嘉之乱”,汉相萧何二十世孙淮阴令萧整,率山东兰陵萧氏族人南渡过江,侨置于“晋陵(常州)武进县东城里”。“东城里”是西晋太康二年(281)所设武进县的治所,史称“武进古城”,又称“兰陵古城”(其址在今常州市新北区万绥镇),山东兰陵萧氏侨置地称“南兰陵”(以东城里万绥为中心的周边乡域)。百余年后,南兰陵萧氏逐渐发达,在南朝齐梁时期先后出“十八帝王”。由此,南兰陵被称为齐梁帝王的桑梓故里,武进称为“王业所基”“龙兴之地”。在二十多年前,有学者依《南史·梁武帝本纪》的记载,阐发“六龙城”出于梁武帝萧衍的观点。笔者亦于2012年在《常州日报》上发表《梁武帝与六龙城》一文。近年,笔者在《南史·齐高帝本纪》《南齐书·列传》等古籍和文献中又有新发现,足以佐证“六龙城”的根源早于梁武帝萧衍一个朝代,首出于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同时还发现萧道成“六龙”成王,与《周易》中“六龙御天”之间的“潜通造化”。

本文依据史书记载,叙述齐高帝萧道成对《周易》的领悟、发挥和成王过程,梁武帝萧衍顺势沿用“六龙”代齐立梁的原因,以及“六龙城”之名出现的历史背景。

一、《周易》出“时乘六龙以御天”

《周易》,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源”“中国文化的枢纽和精髓”,始终稳居中国封建时代学术的核心地位,成为人们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建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形成中国文化的特色、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周易》经、传、学发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发扬光大于张良、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等,自此以降至南朝,通《周易》的名家辈出,著名的有刘向、虞翻、诸葛亮、阮籍、郭璞等。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医家、法家等,无不将《周易》尊为圭臬,历史上但凡有大学问的君主,无不是通过《周易》去领悟成王之道、治国之策。

相传孔子曾为《周易》精旨《彖辞传》(“卦辞”和“爻辞”)作解释文字的《十翼》,他在《乾卦·彖辞传》中这样诠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雨布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翻译成现代文:多么伟大啊,阳气的始生!万物因它而生,乃至天体也被它控制。它使天空布云施雨,万物开始了生长,在大地上显露出了本来的形象;太阳反复运行,使六个时辰出于美好的白天;乾卦的六爻,控制着天体的寒来暑往。天体的运行规律,赋予万物不同的性质和寿命,经常保持阴阳的平衡和合,才是利于坚守的正道。阳气,它不但使万物拥有了生命,而且使万国因此而安宁。《彖辞传》可谓是最宗本的“阳气赞”,它赞美了阳气强大的功能,但似乎仅仅着墨于自然法则,与社会人的行为法则并无关联。其实不然,《周易》完全可以拓展为经世之学,更何况《彖辞传》中的“乾道变化”“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等文句,本身就具备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者中,不乏借《周易》学说自我标榜顺应天道、替天行道之例。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西晋易学大师郭璞,曾为琅邪王司马睿释《周易·井卦》,意思是“坎为上卦;巽为下卦。卦辞以‘井中汲水,有险有成’,修德惠人者,应当善始善终,不可功败垂成。”a又卜筮曰:“盖王者之出,必有灵符,塞天人之心,与神物合契。东北郡县带‘武’名者,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b后建康(今南京)东北方晋陵武进县果然出土五只铜铎,“王铎启号于晋陵”,遂坚定了司马睿开东晋新朝的信心。易学家如此,白丁亦如此,连“与人佣耕”的陈胜、吴广,他们在大泽乡起义时也懂得借助卜筮者装神弄鬼,先是“鱼肚藏帛”以为天符,后又狐鸣“大楚兴,陈胜王”,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而成事。《周易·彖辞传》中“时乘六龙以御天”句,历来是成王者的理论依据,有大抱负者善于借托“六龙”二字,演绎发挥做大文章。所以,古人多用“六龙”喻作帝王。

二、荀伯玉的“时乘之梦”

南朝宋景平四年(427),出生于晋陵郡(今常州)武进县东城里的萧道成,少年时师从著名学者雷次宗习《礼》《易》《春秋》,其通经、明典、博学,用《周易》中的“六龙”为自己造势。《南齐书·荀伯玉传》中有辑入《二十四史掌故辞典》的“时乘之梦”,列传和典故相同记载: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善卜,南(朝)宋末投萧道成。道成为南兖州刺史时,任伯玉为镇军中兵参军,兼广陵令。一次,伯玉梦登广陵城南楼,见有二青衣小儿说:“草中肃,九五相追逐。”伯玉往城下看,见人头上皆有草。泰始七年(471),伯玉又梦见道成乘船在广陵北渚,见其腋下有翅,不展。伯玉问:“何时当展?”道成说:“今后三年。”伯玉梦中自己是咒师,向道成念咒六遍,有六龙出,两腋有翅皆展,还而复敛。元徽二年(474),道成破桂阳,威名大震。五年(477),废后废帝。道成对伯玉说:“卿时乘之梦,今日效矣。”

荀伯玉(437—483),字弄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朝大臣,南谯太守荀永孙子。少即为官,善于卜卦。在南朝宋时随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刘子勋举事,后追随刺史萧道成为其心腹。历官济阳太守、散骑常侍等。荀伯玉忠勤尽心有谋略,他在泰始三年(467)至元徽五年(477)的十年间,做了三个梦。这三梦,在时间节点上是萧道成建功立业的关键十年;在过程上是萧道成从最初的“有翅,不展”,到即将成功的“六龙出,有翅皆展,还而复敛”,最后“时乘之梦,今日效矣”的递进;在内核上是萧道成对《周易·乾卦》出神入化的演绎。

三、《周易·乾卦》与萧道成的成王之道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一卦。乾:象征天,含有“健”的意思,常言“天道行健”,这是乾卦的“卦德”。《周易集解》注:“言天之体以健用为,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乾卦的“卦象”为六条横道,犹如六条卧龙,自下而上分别爻名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又分六数为三,称“天、地、人三才”,古人云“凡成大事者,必天时、地利、人和相合”,源出于此。与上述六个“九”分别对应,有循序渐进的从“初九潜龙”到“上九亢龙”的六句“爻辞”。古人有诗曰:“六龙齐驾得升乾,须觉潜通造化权。”

首爻“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释义:初九处乾之始,无论命相如何,但位卑力微,须养精蓄锐,不能年轻气盛,不宜锋芒毕露,必须像潜龙一样蛰伏于地下,这就是潜龙勿用。《南齐书·本纪》记载,萧道成“少有大志,喜怒不形于色,胸有四海之心。长得仪表英异,宽额方脸,声如洪钟,身高七尺五寸,遍体有鱼(龙)鳞纹。”武进县东城里萧道成的祖宅前有一棵巨大的桑树,离地丈余高处横生四枝,枝繁叶翠,状如华盖(皇帝乘坐车辇上的伞盖)。萧道成年幼时,经常攀此树玩耍,其堂兄萧敬宗曾对他说:“此树状如华盖,正是为你所生。”由此,坊间对萧道成就有“天子之命帝王相”之说。而萧道成少年老成,不动声色,16岁随父从军,从底层的部卒开始磨砺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低调”,不露锋芒,其言行举止与初九爻辞定义的“潜龙”无异。

二爻“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释义:龙出现在田野之上,有利于见到大人物来发展自己。即居中在地,阳刚渐增,头角初露,面前已经出现向上发展的机遇。其中的“田”字,指由“初九”的地下来到了“九二”的地面。这一爻辞含有出潜离隐之象,出潜的前提是要有大人物伸出援手,这是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当时还“见龙在田”的萧道成,“利见大人”是谁呢?他就是曾侨居南兰陵奔牛(今常州奔牛镇)的,与万绥齐梁皇族同宗不同支的时任雍州刺史,后来升为宰相的萧思话。元嘉二十四年(447),萧思话镇守襄阳,他见萧道成少年英武,秉智稳重,便把他带在身边加以培养。时年19岁的萧道成能征善战,不负期望,率部属屡屡攻破山蛮部落,身先士卒,治军有方。由此,萧思话对道成青眼有加,提拔他为左军中兵参军。在随后的五年中,萧道成两次与北魏对垒,两次得胜而归,升职为建康令(南朝时建康令作为京师建康县的地方长官,在政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终于“头角渐露,出潜离隐”。萧思话的儿子萧惠开,出生于奔牛并已在朝担任少府一职,素以善于鉴别人才而闻名,他对别人说:“从前,魏武帝初为洛阳北部都尉,人们以服其英才。现在看萧建康(道成),恐怕日后要超过魏武帝(曹操)。”萧惠开的评价,是有意无意放出的信号。泰始元年(465),宋明帝即位,升萧道成为右军将军,统兵东征平叛。萧道成如有神助,一天之内连克叛军12座营垒,后又连克参与叛乱的徐州、江州两刺史部。由此,萧道成因功迁南兖州刺史,加督五州。就在此期间,在萧道成麾下担任镇军中兵参军兼广陵令的荀伯玉开始做梦。第一梦是“草中肃,九五相追逐”。其梦中的“草中肃”,即萧道成之“萧”字;“九五相”,即至尊天子之相;“追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有大抱负的萧道成利见“大人”,得到提拔重用并屡建功勋,渐露“九五相”。这是前期的舆论导向,通过荀伯玉之梦开始向外释放。

三爻“九三”,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释义:君子应终日自强不息,保持警惕之心,检查是否有失误,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爻辞中的“夕惕若厉”是因,“无咎”是果,成败得失,皆在一念之间。只有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泰始七年(471),荀伯玉第二梦:“见其(道成)两腋下有双翅,不展。伯玉问‘何时当展?’道成说‘今后三年’。”那么在今后三年中发生了什么事呢?当时发生了两件考验萧道成政治智慧、胆略和敏感度的大事。第一件:当朝的宋明帝不但多疑残暴,而且身体羸弱,罹病神衰,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一旦去世,年幼的太子刘昱能不能顺利继位?基于此,宋明帝决定为太子扫清障碍,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不但诛杀了可能觊觎皇位的几个皇弟,而且还诛杀了多位曾经立下大功并大权在握的、但是他又信不过的大臣和将军。当时,“萧道成必为天子”的流言已经在朝野盛传,宋明帝为此心生疑虑,担心萧道成可能也会拥兵反叛,于是下诏召其还都任职。萧道成的部下认为,主帅此去,凶多吉少,所以有的劝他“拖延时日”,有的劝他“不如反了”。萧道成“夕惕若厉”,审时度势,非常沉稳地说:“这是皇上对我的试探。现在的局势对我来说,既是危险又是机遇。我不但要去,而且要很坦然地速去,这样才能转危为安,祸去福来。”果然,宋明帝见萧道成准时只身还都,疑虑顿消,加衔其为辅国大将军。一年后,宋明帝因病驾崩,他在临终时加封萧道成为顾命大臣。萧道成扶十岁的太子刘昱继位,史称“后废帝”。第二件:三年以后,刘氏皇室中的刘景素经过多年经营,许多将军已归从于他,于是准备乘皇帝年幼之机起兵篡位。刘景素秘密与掌握重兵的萧道成联络,许以利诱,希望能联手夺天下。而萧道成另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目前乾卦中“天、地、人三才”的条件尚不具备,再说自己不甘心与别人联手夺天下。于是,他不但断然拒绝合作,而且把各路直逼京都的叛军一一剿平,为刘宋皇室立下匡拯之功,由此声望更高,兵权更重。萧道成在三年中“夕惕若厉”,正确判断形势,没有冒险盲动,结果是从“居位不中”顺利过渡到“居位正中”。

四爻“九四”,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这是上卦之初。释义:如龙从深渊跃出,但还需审时度势,待机奋进,这样做不会有灾难。也就是说既可以一飞冲天,也可以复位于渊,已经有了选择的主动权。前提是必须慎重,不能因为急躁而前功尽弃,身败名裂,“欲速则不达”,这就是爻辞中的“无咎”。“如龙从深渊跃出”,到了实现抱负的时候,怎样才能按爻辞所示稳操胜券而“无咎”呢?那就是必须审时度势。元徽五年(477)七月,朝廷中突发变故。后废帝刘昱生性顽劣,他作弄侍臣杨玉夫,声称:“明天取你肝肺!”杨玉夫知道刘昱反复无常,有杀人取乐的嗜好,不免胆战心惊。早前,他也已听说“萧道成必为天子”的传言,现在又衔顾命大臣,权势熏天。杨玉夫心想,看来传言真的要成为现实,既然自己命悬一线,倒不如干脆放胆一赌,向萧道成献礼表忠。于是,杨玉夫在当天深夜,乘刘昱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并把刘昱的首级献给了萧道成的亲信、曾任晋陵(今常州)刺史的王敬则。这一惊天动地的突发事件,虽然使萧道成有点始料不及,但倒也暗遂心愿,竟有此等好事!他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之后,迅速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当时,萧道成与大臣袁粲、刘秉、诸渊并称为朝中“四贵”,他随即召集其他三位商议善后事宜。萧道成对刘秉说:“国不可一日无主,你是刘氏宗室重臣,国君嗣立之事,应该由你来主持。”刘秉见萧道成“须髯尽张,目光如电”,知道这是“虚言相委”,立即辞让不干。萧道成又转请袁粲出面担纲,而袁粲想接又没有胆量接,此时,王敬则开始唱红脸,他拔刀跳将出来说:“今日之事,唯有萧太傅(道成)作主,谁有不同意见,将血染我王某之刀!”说完,竟将皇帝冠冕戴到萧道成头上。萧道成何曾不想上位,但是他不愿背负弑君夺位的罪名,于是厉声呵斥阻止,并按照想好的步骤主议嗣立百无一用的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萧道成议立刘准为帝,是其充分施展政治谋略和手腕的杰作,他因主议拥立有功,飞身一跃“三贵”之上,为日后称帝铺平了道路。

五爻“九五”,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释义:飞龙已遨游于天际,有利于(需要)告知大人物。“九五”为乾卦的卦主,即常言之“九五之尊”,便是登上皇位的君主,在“天、地、人三才”中,此为天道。昇明三年(479)三月之前一个阶段,匡护刘昱有功的萧道成纵横捭阖,已先后剿灭反叛的袁粲、刘秉、沈攸之等主要军事力量,由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以相国衔总揽朝政,封为齐王,可穿履带剑上殿,入朝不拜,奏事不名。而登基三年,年仅十三岁的宋顺帝刘准,本就是无德无能的少年顽主,全无帝王之相,实为仰萧道成鼻息的傀儡。刘准心知肚明,刘宋皇室气数已尽,江山已经是萧道成的囊中之物,改朝换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果自己赖在皇位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既然保不住,不如干脆主动禅让吧!当年四月二十日,宋顺帝无奈地颁下《禅让诏》。这正是萧道成预料之中的,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三天后的二十三日,萧道成即皇帝位,立年号为“建元”,改国号为齐,史称“萧齐”,是为太祖高皇帝,史称“齐高帝”。既然已经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爻辞中为何还要“利见大人”呢?难道君王之上还有大人物?俗话说“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君王之上仍然有大人物的存在。按《周易》的说法,“大人”就是天上的神灵,帝王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告于天神”。萧道成如果在三年前不立刘准而自己称帝,那么势必背负弑君篡位之名而无法告天。现在,他在连续推辞三次以后接受禅让,就可以按《周易·乾卦》“九五·爻辞”理直气壮地告于天神了。萧道成升坛受禅,宣《即位告天文》,文曰:

皇帝臣道成,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宋帝陟鉴乾序,钦若明命,以命于道成。夫肇自生民,树以司牧,所以阐极则天,开元创物,肆兹大道。天下惟公,命不于常。昔在虞、夏,受终上代;粤自汉、魏,揖让中叶。咸炳诸典谟,载在方册。水德既微,仍世多故,实赖道成匡拯之功,以弘济于厥艰。大造颠坠,再构区宇;宣礼明刑,缔仁缉义。晷纬凝象,川岳表灵,诞惟天人,罔弗和会。乃仰协归运,景属与能,用集大命于兹。辞德匪嗣,至于累仍,而群公卿士,庶尹御事,爰及黎献,至于百戎。佥曰“皇天眷命,不可以固违;人神无托,不可以旷主”。畏天之威,敢不祗从鸿历?敬简元辰,虔奉皇符,升坛受禅,告类上帝,以永答民衷,式敷万国。惟明灵是飨!

萧道成的《即位告天文》有四层意思:一是向天神表功,自己对刘宋皇业忠心耿耿,有匡拯宋室之德,苍天可鉴;二是以“昔在虞、夏,受终上代,粤自汉、魏,揖让中叶”句,强调自己接受禅让是仿效前代帝王,并非首开先河;三是振声自己受禅称帝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皇天眷命,不可以固违;人神之托,不可以旷主”的无奈之举;四是向天神表决心:自己登基之后,一定“永答民衷,式敷万国,惟明灵是飨”。有大智慧的萧道成,其《即位告天文》完全按《周易·彖辞传》的主旨表达,结句巧妙地回到了《乾卦·彖辞传》结句的“万国咸宁”。萧道成“六龙”的阳气“弘济于厥艰”“阐极则天,开元创物”,这是多么理直气壮、多么伟大啊!

最后是六爻中最顶端一爻的“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释义:龙向上飞得太高了,便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飞龙在天,贵为君主,怎么可能后悔、有什么要后悔的呢?这是《周易》告诫君主要懂得治国之道,处在尊位当居高思危,要明白进退、存亡、得失之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萧道成登基后及时总结刘宋政权后期的弊端,吸取他们失国的教训,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抚流民、重农桑、禁奢靡等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他整顿吏治、约束诸王;褒奖、引进官员中的节俭清明者,黜退在位的骄奢荒淫者;设立国学馆、五经馆,开课施教以正风气等。史家评价,南齐开国确实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只可惜通《周易》受天命的萧道成寿运不济,他制订的一系列治国方略未曾来得及全面推行和实施,在位仅4年就不幸罹病驾崩,带着他对《周易》的领悟和体会去朝觐周文王了,享年56岁,归葬武进泰安陵(在今丹阳市胡桥镇东北的狮子湾)。

综上所述,齐高帝萧道成从16岁从军到56岁驾崩,其40年的政治生涯,历“初九潜龙——九二现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的过程,完全按照乾卦的“六龙卦象”循序渐进,堪谓真正的“六龙天子”。需要说明的是,《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是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萧子显博学能文为史学家,入梁后以宗室身份撰写本朝历史,这在二十四史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他在修史过程中引用《周易》“六龙卦象”,通过《荀伯玉传》中的“时乘之梦”,向世人表达祖父萧道成接受“人神之托”代宋立齐无可非议的正当性,以及祖父“大哉乾元”“保合太和”的功德,完全在情理之中。

四、萧衍“乘云驾六龙”的犹豫和决断

继齐高帝萧道成“六龙御天”之后,又有萧衍借“六龙”成说,代齐立梁为梁武帝。二者的区别是,萧道成“六龙御天”是巧妙利用《周易》因势利导的结果,而萧衍所驾“六龙”是旨在避嫌的无奈之举。萧衍所避的是同宗操戈、篡夺皇位之嫌。

南朝齐萧氏和南朝梁萧氏,同祖同宗,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同一个高祖父的堂兄弟。按辈份,萧衍是萧道成的堂侄。萧道成所开南朝齐经20年,历六帝至东昏侯萧宝卷,其昏暴、失德、无道,大肆残杀同宗在朝权臣,神人共愤,导致反叛四起,萧齐江山摇摇欲坠。永元三年(501),军权在握的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拥立萧宝卷同母弟萧宝融在江陵即位,史称“齐和帝”。翌年,萧衍领兵攻占首都建康城(今南京),齐和帝萧宝融封萧衍为大司马,掌管军国大事。仅过数月,齐和帝被迫禅位给萧衍,南齐宣告灭亡。萧衍开国南朝梁。

萧衍是文武全才,他从起兵到接受禅让,虽说顺应民意,但毕竟有篡位之嫌,所以曾经一度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时臣沈约和范云曾多次进言劝其早日自立称帝。最后,萧衍不得不借助“人神之托”的“六龙”,并以此为代齐立梁的借口,《南史·梁武帝本纪》这样记载: 

齐高帝梦屐而登殿,顾见武、明两帝后一人手张天地图而不识,问其何人,答曰:“顺之后”。及崔慧景之逼,长沙宣武王入援,至越城,梦乘马飞半天而坠,帝所驭化为赤龙,腾虚独上。时台内有宿卫士为觋,常见太极殿有六龙各守一柱,末忽失其二,后见在宣武王宅。时宣武王为益州,觋乃往蜀伏事,及宣武在郢,此觋还都,乃见六龙俱在帝所寝斋,遂去郢之雍。中途遇疾而死,谓同侣曰:“萧雍州必作天子”,具以前事语之。推此而言,盖天命也。

这段古文,前段以梦说事,后段以巫说事,开头“齐高帝梦”,是萧道成去世之后的冥梦。意思是说:齐高帝梦见自己穿着屐登上殿,回头看见自己的儿子齐武帝萧赜和齐明帝萧鸾,身后有一个人,双手张开天地图却不认识,问他是何人?此人回答说:“(萧)顺之后代(萧衍)。”到永元二年(500)三月,平西将军崔慧景反叛,进攻建康。萧衍的长兄,长沙宣武王萧懿领兵数千,自采石(今安徽当涂西)渡江登陆,前往救援,到达越城(今南京南)。齐高帝梦见自己乘坐的马飞到半空就掉了下来(指东昏侯被萧衍所灭),而萧衍乘坐的马却变为赤龙,腾空独上(指齐梁相代)。当时,宫廷中有一名值宿的卫士是男巫,经常看见太极殿有六条龙各守着一根柱子,其中两条却忽然不知去向。后来,这两条龙出现在宣武王萧懿的府中。当时,宣武王任职于益州(四川),男巫前去服侍。后宣武王去往郢州(湖北),男巫便返回都城。他回来后,看到六条龙都已经在萧衍的寝斋中。后来,萧衍任雍州刺史。男巫去往郢地雍州,不幸在途中得病而亡。他临死前,把自己看见六条龙在萧衍卧室中的事情告诉了同伴,并说雍州刺史萧衍一定会做天子。依此推断,萧衍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这应该是不可逆的天命。

萧衍先借齐高帝萧道的冥梦,“化为赤龙,腾虚独上”;后借男巫之口,搬出“六龙俱在帝(萧衍)所寝斋”的“天命”,这就是他试图以此避篡夺皇位之嫌的谋划。由此当时及后来,“六龙”竟成为了萧衍的代名词。曾帮助萧衍夺取南齐政权,因功进职尚书左仆射为宰相的沈约,年迈时作有《四城门》诗:“六龙既惊轸,二鼠复驰光。衰龄难慎辅,暮质易凋伤。”萧衍之子萧纲作《苦热行》诗:“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后世唐代诗人周昙作有《六朝门·梁武帝》诗:“梁武年高厌(满足)六龙,繁华声色尽归空。不求贤德追尧舜,翻作忧囚一病翁。”沈诗述说自己因年迈难以辅佐“六龙”;萧诗述说父亲“六龙”,勤政务强;周诗述说萧衍满足于“六龙”之位,晚年佞佛酿灾,被叛将侯景囚于台城,最后成病翁而亡。

五、六龙时乘受天庆

根据以上史书中所载萧道成和萧衍先后改朝换代的过程,“六龙”植根于《周易》当无疑义。至于“六龙城”之名的起源,一是出于武进民众的自豪。南兰陵萧氏在齐梁两朝出“十八帝王”,武进成为“两朝飞龙地”,这是何等荣耀!二是出于感恩,萧道成和萧衍对桑梓故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南史》中多记他们对武进民众的恩惠。

齐高帝萧道成在登基当年就颁发诏书,称《惠乡诏》,诏书原文写道:“南兰陵桑梓本乡,长蠲租布;武进王业所基,复十年。”意思是说:萧氏居住的南兰陵(以武进古城万绥为中心的今常州西北区域),是我萧道成的故乡,永远免除一切税赋;整个武进县,是成就我王业的根基,全县免除十年税赋。古人有句“六龙时乘受天庆”,齐高帝萧道成开国年号称“建元”,晋陵官民在郡城造“建元塔”以致庆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元塔”前建造“太平寺”,“建元塔”易名为“太平寺塔”。因宝塔状似巨笔,故又名“文笔塔”。今存。

梁武帝萧衍宅心仁厚,惠乡更甚。天监元年(502),萧衍登基称帝之后不久,便将武进县改名为兰陵县,下诏“依前朝之科”免除兰陵县的税赋。梁大同十年(544),梁武帝“六龙巡幸”,回南兰陵故里探望乡亲,抚恤寡孤贫者,《南史·梁武帝本纪》中有萧衍所颁诏书:

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今四方款关,海外有截,狱讼稍简,国务小闲,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锡位一阶,并加颁赉。所经县邑,无出今年租赋。监所责民,蠲复二年。并普赉内外从官军主左右钱米各有差。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庚戌,幸回宾亭,宴帝乡故老,及所经近县奉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赉钱二千。夏四月乙卯,舆驾至自兰陵。诏鳏寡孤独尤贫者赡恤各有差。

武进“飞龙御天”,又得二帝恩惠,武进古城民众于是依齐高帝“时乘之梦”有“六龙出”和梁武帝“六龙俱在帝所寝斋”双双成为开国皇帝的史说,将武进古城(万绥)称为“六龙城”。唐垂拱二年(686),武进县治从古城附于郡治常州,郡县治所同城的历史由此开始,“六龙城”名亦随之易冠常州。之后,常州“六龙城”之名开始出现在历朝历代文人的诗词中,宋朝李纲在《送梁仲谟尹武进》中写“六龙城邑郁嵯峨”;元代常州先贤谢应芳在《和临寒日节有感》中写“六龙城郭春如画”,又在《登金牛台》写中“六龙城西吕城东”,在《为友人赠医士》词中写“家住六龙城里”,在《水调歌头》中写“相近六龙城下”;明代“东林八君子”之一的薛敷教在《太平寺登塔绝句》中写“六龙城接五云楼”,邹忠颖在《高山志·序》中写“六龙阴聚于毗陵”,王立道在《送吕别驾还毗陵》诗中写“春帆遥指六龙城”;淸代弘历在《十骏图歌》写“六龙时乘受天庆”,谢霈在《忝生日记》中写“自古兰陵号六龙”。

始于南朝梁,迁于唐垂拱的“六龙城”,本为中国之唯一。千年以后至明隆庆六年(1572),常州知府施观民在原晋陵县衙旧址上创建书院,省“六”简称为“龙城书院”,由此习呼称“龙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月十九日,乾隆皇帝恭奉皇太后南巡到常州,进香天宁寺,题写御匾“龙城象教”。由此,根于《周易》,出于帝王的常州“龙城”,名扬天下,沿呼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