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对南京意味着什么?
提 要:南京是江苏省内唯一的跨江发展的城市,长江对于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变迁和未来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江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地域文明,深刻影响了历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格局,也为当前和未来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廊道和创新载体。
关键词:长江 南京 古都地位 城市格局 一带一路
经常有人这样形容南京与长江的关系:江城相依、江城共生。相依是对的,而共生则未必。没有南京这座城市,并不影响长江的伟大,而没有长江的穿境而过,就不会有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不会有当代“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现实地位。可以说,长江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地域文明,深刻影响了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格局,为当前和未来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廊道和创新载体。
一、长江赋予了南京古都城市地位
万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江流在苏皖交界一带,受江南山势阻遏,由西南折向东北,直到南京城北下关附近,突然近乎垂直的转折再向东行,形成了一个“厂”字形的大曲折。江南地区因此被称为“江左”“江东”。由于长江在南京这一段的独特走势,使得南京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接近淮河,也最接近中原地区的城市,割据江南的政权一方面需要长江天堑来防守北方入侵,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区位上足够抵近中原,随时储备力量,开展北伐,南京恰恰是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地区,这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南京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国四大古都城市之一。
三国时期,割据东南的孙权选择定都建业,首开南京建都史。孙权曾明确说过,他就是看中了“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用来操练水军。其中的“小江”极有可能是“夹江”,也就是江中沙洲和陆地之间的长江汊道,具有天然港湾的作用。东吴政权在建业城北部沿江山脉建有石头城、白石垒等军事要塞。南宋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评论道:“石头在其西,三山(在今板桥附近)在其西南,两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其前,秦淮自东而来,出两山之端而注于江,北盖建邺之门户也……自临沂山以至三山围绕于其左,直渎山以至石头,溯江而上,屏蔽于右,此建邺之城郭也。玄武湖往其北,秦淮水绕其南,青溪蒙其东,大江环其西,此建邺天然之池也。形势若此,帝王之宅宜哉。”
南京居长江下游要地,可控江浙广大富裕经济区域,东面是宁镇山脉连绵丘陵,南面是太湖流域水网地区,西面为皖南丘陵,北有隔江而望的江淮大平原。区域地理格局使南京成为中国长江以南的重要枢纽,持续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位于南方的古都。朱偰在《金陵古今图考》中第一章金陵之形势也指出:“居长江流域之沃野,控沿海七省之腰膂,所谓‘龙盘虎踞’‘负山带江’是也。”
二、长江影响了南京城市建设与格局
长江与南京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格局的形成演变密不可分。在南京开展城市建设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长江一线的防御,滨江与滨淮之间具有强烈的“表里”关系。如春秋时期范蠡所修筑的越城,一般被认为是南京城市的母城,这座城位于中华门外长干桥以西,在地势上有“滨江控淮”的优势,它和秦淮河两岸的长干里是这样的关系。历代诗人在描述长干里时,长江是一个绕不开的文化元素和意象,如李白的《长干行》二首,描述的是沿着长江做生意的长干里人的故事,可见长干里的繁华离不开滨江码头城市的地位。
到了东吴时期,滨江的石头城是水师驻防要塞,以石头城为依托的石头津,是位于石头山麓的沿长江岸线分布的重要港湾。南朝梁诗人何逊的《登石头城》中有“连樯入回浦”,就是对石头津舟船首尾相接入港的繁荣景象的描绘。整个六朝时期,石头城与建康宫城之间,也具有表里关系。“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城的命运关联的是六朝都城的命运。
到了杨吴、南唐时期,断淮修筑金陵城,一方面把秦淮河最繁荣的地段包进城内,另一方面索性将长江一线军事要塞的石头城包入城内,使得整个城市形成滨江格局。
宋元时期,江水西移,南唐金陵城以西地区的江中沙洲逐步变成陆地,原来的石头城已经失去滨江军事优势,但是扩建和改造建康城所需大批建筑材料要从上江运输至此,据《景定建康志》记载,“取材于上江,成巨筏至此” ,从上江来的材料应当是从阴山河道进入杨吴城壕,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杨吴城壕当然不会停靠大量船只,南京的交通线与港口逐渐转移至长江沿岸。南京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也不得不转移至长江一线。在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南京地区的决战过程也能看到这一点,曾亲历战争的俞本在其所写《纪事录》中描述了朱元璋将虎口城、龙湾城修建于卢龙山一带的新开河口,其实就是江滨军事城堡,《同治上江两县志》有明确记载:“太祖命赵德胜跨河筑虎口城。”朱元璋手下的官员孙炎曾作诗描述龙湾城的雄壮:“龙湾城,壮如铁。城下是长江,城头有明月;月色照人心不移,江水长流无尽时。”
朱元璋亲自在卢龙山上指挥了大胜关、江东桥、石灰山河的战斗,并最终击败了陈友谅军队,取得了胜利。明代初年,在南京城墙规划和修筑过程中,京城城墙越过鼓楼岗一线向北延伸,将滨江的卢龙山包入主城,同时修筑外郭城,将石灰山、江东桥等江防要塞纳入城内。很多人好奇为何明代在外郭城的西北方向是缺失的,其实朱元璋在江对岸修筑了浦子口城,安置了5个卫驻防,实际上是把外郭城的江防任务向江对面进行了延伸,让南京第一次实现跨江发展,奠定了今天南京城市格局。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将长江两岸划为工业区。1936年建成的号称“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让江北沿江地区真正有了现代大工业。孙中山还曾建议加强长江南北两岸联系,修建穿江隧道,连接市区和浦口为“双联之市”。因当时条件有限,该宏伟蓝图未能实施。但孙中山为南京提出的这一发展战略却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遗产。2015年7月,江北新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南京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跨江发展新时期。
三、长江赋予南京“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地位
中国四大古都中,唯独南京具有海洋文化因子,因为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区位。东吴黄武五年(226)“南宣国化”,使者经历和了解到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专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其意义不亚于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东吴船队抵达台湾,也是首次见诸史籍的大陆与台湾交往。东晋和南朝常有船队从石头津出发,南至海南岛和东南亚、南洋诸国,北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进行海外贸易。建康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织品,输入的则有琉璃、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玳瑁、木棉、香料以至珍禽异兽。这丰富了建康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促进了商业经济与手工业技艺的发展。据统计,六朝时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来到建康,除购求佛教和儒家经典外,还聘请中国的学者、工匠、画师去外国。梁朝画家萧绎所画《职贡图》中有倭国、百济、波斯等数十国使臣形象。六朝建康与海外的密切交流,证明南京从开始就是一个视野广阔的城市。
明朝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即展开“宣德化以柔远人”的和平外交活动,连续派出外交使团出访日本、高丽、安南等36国。成祖朱棣登基后,自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由郑和统领的庞大外交使团,以船舰一二百艘、军士二万余人,组成史无前例的远洋船队,由长江之滨的龙江关始发,七下西洋,远航十余万里,到访三十余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壮举。《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中详细说明了南京滨江地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作为这一壮举的决策地、造船地与始发地的南京,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联合申遗城市,事实上赋予了南京这座城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现实地位。
四、长江与南京城市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息息相关
长江水资源丰富,养育着沿线的城市与乡村。南京作为一座特大城市,“靠江吃江”,全城90%的城市供水依赖长江,全市10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全部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南京河西新城与江心洲间的水域称为夹江,南京最大的自来水厂——北河口水厂的取水点即位于此地,今天仍是是南京水务集团供水量最大的水厂。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是典型的“洪水走廊”,汇集了上游180多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每到汛期,大量的洪水过境给南京城市的防汛安全带来了空前的压力,长江洪水导致的水灾见诸于南京历代方志史籍。实现江水安澜和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也一度成为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夙愿。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通过实施长江堤防达标工程,使江堤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此外,还在秦淮河、水阳江、滁河以及石臼湖、固城湖等重要水系进行堤防改造工程,水利基础设施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和标准不断提高,南京人已不再谈(洪)水色变。
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发展,密布的水网不仅给古城增添了灵气,更是山水园林城市的一大特色,着力打造城市优美的水环境,也是南京人积极探索的一道新课题。南京城市能够在水环境方面取得较好的工作成就,也是依赖于长江。南京水利部分在主城区河道水系中设立了三汊河口闸、南河闸、莲花闸、武定门节制闸、天生桥套闸、秦淮新河闸等“六闸联动”,不断调取长江水灌注城区水系河道,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了城区河道水位,确保水质的达标,让这些城市河道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而健康的水生态是“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明)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