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团记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煎盐图
四灶社区现隶属于东台市东台镇,2010年4月之前为原四灶镇。在明清时期境内有许多“团”“灶”分布其间,海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大(益)团的建立规模最大且历史悠久,可以说,先有大团(大益团的前称)后有四灶。
大益团为东台堤东濒海煎盐组织,明代泰州盐运分司东台场的“六团”之一,后演化为地名。“大团”一词最早见于明弘治《两淮运司志》(1501年版),“大益团”最早见于明嘉靖《两淮盐法志》(1551年版)。核心位置为四灶小街往北1.2公里,东风河东西邻近区域,距西侧的范公堤约12公里。东邻严家灶,南倚东台河,西接十灶,北界何垛场,东南侧紧邻抗倭军事重地——丰盈关。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里都是生产、军政的核心区域,无数先民和仁人志士在这片热土上洒下鲜血和泪水。
一、盐业基地
宋代天圣六年(1028),范公堤修成后,堤东逐渐成陆。元代,堤东10多公里内“尽为灰亭草荡”,因盐业生产规模变大,聚“团”公煎,称为团。东台场境内由西向东有中团(现钱陈居、和平村一带)、大团等,其中大团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原四灶镇的河坝、富旗、姜楼、盈西、四灶、团东、团西、团北、房舍等村。
明初,朱元璋开发江北,不断移民苏北沿海,灶户增多,盐业兴旺。据有关资料初步考证,在1500~1550年间,大团改称为“大益团”,与永盛团、丰盈团、馀庆团、广储团、利用团并称“六团”。《两淮运司志》记载:东台场有灶户731户,灶丁1547人,每团平均有灶户额122户,灶丁257人。盐民创造了“晒灰采卤法”,盐质“色白、粒大、干”,时有“淮盐甲天下”之称,东台场所产更为上等。当然,盐民的生活异常艰辛,蓬头垢面,食不果腹。
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频扰盐场,大益团深受其害,1560年后,倭患逐渐平息,盐业生产得以恢复,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蒿草,是盐民取之不竭的“粮仓”。苏州迁至何垛场之姜姓,又迁移到大益团境内烧盐,立四口灶,称姜四灶。
境内曾遗留一口“千人锅”,位于今四灶佳丰绣品厂东侧的河边,可惜在1958年被四灶农具厂作为“炼钢”材料了。据当地老人描述,该锅和现三灶灶南村的一只差不多大小。它虽不是传说中的薛仁贵行军锅,但定是大益团煮海为盐的历史见证者。
清代康雍乾年间(1662~1796),海潮倒灌频繁,盐业生产受到很大冲击。雍正二年(1724)农历七月十八十九日,海潮倒灌,共溺死男女49558口,冲毁范公堤岸,漂荡房屋牲畜不计其数。雍正十年(1732)农历七月十六,风潮更加猛烈,民众溺死无数,灶棚屋舍尽毁。潮灾过后,人口和生产设施锐减,加之土地斥卤贫瘠,农作物数年难以生长,大益团曾一度人烟稀少。
雍末乾初,商亭(类似现今的大户代种)逐渐形成,境内草荡生长丰茂,一批外地人口来境内煎盐或垦荒种田,有东张家灶、袁梅舍、团东的曹姓、季姓等。清中后期,大益团境内已停止煎盐,一些外来人口迁来开荒种地,饲养少量家畜。“灶种猪”就是盐民在数百年间培育的优良品种,成为20世纪四灶农民养殖业的主打产品,至今享誉广东、福建、台湾地区及新加坡、日本等国。
二、军政中心
大益团紧邻丰盈关,关位于东台河东首的丁美舍海口,即现在四包路和东台河交界处。嘉靖年间,倭寇经常自此处登陆,入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盐民四处躲避。嘉靖三十二年(1553)后的六年间,倭寇先后四次从这里大规模登陆,最多的一次倭寇竟达5000余人,大益团首当其冲。
1554年,建立丁美舍营寨,置官设兵,隶属泰州兵备道管辖。丰盈关虽有明军驻守,但军力不足,明崇祯六年(1633),苏州学者陈仁锡在其作品《陈太史无梦园初集·劳集二》写道:“丁美舍虽有把截,(明军)不过二百人,一闻贼警,兽惊鸟散。” 大益团的灶勇、部分盐民积极助战,富灶也募捐助饷。嘉靖之后,倭寇逐渐平息。
四百年后,日寇又侮我中华,于1938年和1941年两次入侵东台。大益团距离东台城较近,日军经常从东台河沿线途径袁梅舍、张家灶、西灶、丰盈关、大益团一带,北线经东广营、叶家垛、姜家舍、团北、房舍等村。日伪军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百姓流离失所,河滩、草田都是他们经常藏身的地方。1938年春夏季,日寇数次下乡火烧姚陈灶、张家灶、袁梅舍、四灶小街、丰盈关一带的房屋。
1940年10月,东台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5月,建立海丰区,以大益团庙及庙后的北姜家墩百姓家作为区公所。在庙内设立“明理堂”,广泛实施民众教育,为抗日文化宣传建立活动阵地。1943年秋,将桑梓乡重新分为大团乡、四灶乡、河坝乡,先后成立乡、村农会和农抗会,许多青年积极参军,一些普通百姓为新四军通讯联络。
1948年10月11日,东台获得解放。1949年,东台县人民政府成立新的海丰区,区公所又一次设在大益团庙(庙已被毁)后姜家墩的民房里。1952年,“抗美援朝”征兵,团西村的“上车路”上人来人往,青年踊跃到区公所里报名。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有刘锦和(四灶村人)、梅茂德(河坝村人)、贾长富(团西村人)、袁文林(富旗村人)等烈士。1957年成立四灶乡,区署人员都先后撤离。
三、文化教育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盐民的生活穷困潦倒,无力让子女读书,所以大益团也没有像样的学习场所。
明清时期,因地处海边,风潮、蝗虫、疾病是百姓难以越过的灾难,人们更多地相信鬼神,封建迷信和佛教文化在农村也就有了生根的土壤,“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成为朴实乡民最好的写照。由当地乡绅、富灶带头捐资,穷苦百姓少量出资兴建的大益团庙(俗称祖师庙)位于大益团河旁。据本地金如赢老先生讲,他的爷爷金昌国小时候就在大益团庙内读过书,据推算,应在清光绪二年(1876)左右。另外,根据庙内一棵大白果树的长势估测,庙建立时间最迟为清中期,后毁于1944年。
民国期间,农村设私塾,如大水洼的陈法泉到大益团的金如春家借地教书,大益团的周凤安、杜爱秋、金如赢等先生在家都办过。1949年上半年,刚解放的东台改革教育,禁止农村办私塾,推广现代教育,反对“四书五经”等八股文。海丰区公所安排杜爱秋和金如赢为教师,农历二月至四月在村民姚文旺家的闲置槽坊里上课。在团东季万康家,由房舍村的姜银官任教。
1953年,大团乡建立大团小学,这是境内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官方教学场所,地址位于原四灶乡团西村一组晒场的正南方向,第一任校长叫邓正淮。当时政府筹资困难,百姓捐砖瓦、木头等材料。办学的13年间,培养的学生为我国初期的农村建设做出过不少贡献。1966年拆除大团小学并新建团西小学、团北小学和团东小学。
东台镇灶南村古铁镬
四、继往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益团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至1957年,通过农业合作化,广大干群热情高涨,逐步提高生产效率。1958年至1960年,大益团境内的大片草荡进行了耕翻,广种粮食和棉花。但是境内水陆交通非常落后,运输、排涝、灌溉都很困难。主干河道为大益团河,起于河岔河经四灶小街后向北延伸到团东、团西村境内,由于长期未疏浚,田里逢大雨必涝,庄稼减产严重。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东台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乡村陆续开浚河道和新修公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大益团境内南北向主要河道有红旗河、东风河、海堰河;东西向河沟有楼头河、五中沟、曙光河、六中沟,田间还有各种条沟。尤其在1983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倍增,粮棉连续获得大丰收,生猪生产得到迅猛发展。21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得到显著发展,村组里出现了一些农机大户,实现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2002年以后,原团西村、团东村、团北、姜楼村境内新建了四灶镇工业园区(现隶属东台镇精密机械电子产业园),用地近千亩。有佳丰绣品、恒泰特钢、迈景环保等一批规模企业进驻,增加了本地部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居民的楼房户普及率达90%以上,常用家电、有线电视、互联网基本普及。
各村建有规范化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健身文化广场、多功会议室、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厅、阅览室、知青文化园和各类办公场所,另建有高标准的省标卫生站,方便了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需求。
境内交通发达,国道、省道、乡村公路四通八达。2017年2月,新开工的344国道(东台沿海高速向东段)穿境而过至黄海之滨,西有沈海高速(G15)直达青岛、上海。东蹲公路、海南线、迎宾路、姜华路、曙光路等主要干道使得百姓的出行相当方便。路通桥畅,岸绿水秀,邻里和谐,老有所养,村民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勤劳朴实的大益团人积极发扬勤能煮海的精神,在新时代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指引下,勇于开拓,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大益团”古老而又年轻,她的名字曾经响彻四方。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是游子永远的乡愁;他又像一位积极向上的少年,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梦想。让我们把她的名字刻进历史的丰碑,引领我们一路向前,继往开来!
美丽乡村—团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