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花灯艺人访谈
秦淮灯彩是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制作集中国传统的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于一体。秦淮灯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以后,秦淮灯彩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出现“家家走桥,人人看灯”之景象。1985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名扬海内外的秦淮灯会和灯市,使灯彩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恢复,得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提升。1996年,秦淮区获“民间艺术(灯彩)之乡”美誉。2008年“秦淮灯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秦淮灯会”启动申报“世界非遗”。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秦淮灯彩的传承人大多也就生活在秦淮河两岸。其中,陆有昌便是国家级“非遗”秦淮灯会传承人,出生于1944年1月,中专学历,南京江南龙灯厂厂长、总工艺师。1954年他跟随父亲学做荷花灯、飞机灯等十多种传统的秦淮灯彩。2006年扎制的莲花灯入选国家特种纪念邮票。
荣誉
2008年11月,陆有昌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秦淮灯彩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5月,经过相关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社会公示等程序,秦淮灯会传承人陆有昌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10年,他扎制的荷花灯被送至上海世博会江苏馆。
2012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华人时刊》第二期刊登题为《半个世纪的灯彩人生——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灯彩艺人陆有昌》文章。
除了灯彩之外,陆友昌风筝作品早在1993年和1996年的全国比赛中分别获得了金牌、银牌奖。 在他的工艺品陈列室内,还存放着这样的奖状。
学徒
秦淮灯彩的制作技艺以家庭传承为主。“陆氏灯彩”便是秦淮灯彩传承家庭之一。陆有昌出生在秦淮河畔的一个灯彩世家,受到家庭的熏陶。祖父陆世荣、父亲陆开明,到陆有昌和他哥哥陆有文这辈已是第三代。1954年,10岁的他跟着父亲学扎花灯,要从夏天开始扎,一直扎到春节。最难扎的就是荷花灯,每片花瓣都得用细绳勒出一道道纹路,一天下来,手酸得连饭碗都端不动了。
但也有快乐:花灯卖两毛钱一盏,辛苦忙活一个春节,可以卖出300多盏花灯,不仅能买新衣裳,还能一次头交清学费,不要太开心啊!
“文革”破四旧,花灯不给卖了,他就转入地下,偷偷地扎,春节时挑着担子,在文德桥、乌衣巷一带到处游荡,偷着卖。他说,老百姓还是喜欢花灯的呀。过年买盏灯,红卫兵总不能抓人吧。
他不打牌、不跳舞,没别的爱好,就好玩个花灯。陆有昌说即使是在南京市第四印刷厂当工人,业余时间也扎花灯。年年扎灯,他的手艺越来越精。
创业
在巍峨的明城墙雨花门外,外秦淮河边,雨花桥的南侧,卡子门高架桥下有个临街约100平方米的门面兼生产车间。该厂只有约三位女工正在扎制花灯。这就是南京江南龙灯厂。
上世纪九十年代,陆有昌从印刷厂下岗。2001年4月,他和哥哥陆有文加上一位朋友合伙,在卡子门1号租了100平米库房,投了大几万元钱,招了十几个人,办起了江南龙灯厂。他说,这花灯厂的名字之所以叫“龙灯厂”,是因为花灯里最难扎的要数龙灯。他说,要扎就扎最传统最难扎的灯。——这便是他的“豪言壮语”!
他说,曾经为山西一个大型煤矿做过一条龙灯。那年冬天下着大雪,好不容易在大年三十前用卡车送到。因为封路,留在那里过年,看着他们在龙灯前欢呼喜悦的热闹场面,别提自己有多么开心了。
除了大型的供节庆使用的龙灯之外,他还研发出小巧精致的龙灯灯组。他不无骄傲地给我们看“九龙照壁”灯组,这用花灯展现的“九龙壁”。他说早些年在北京看到九龙壁,感到震撼的同时就想到用花灯表现这一题材。他想,因为有了灯光,那气势也应该同样“金碧辉煌”。于是回来后潜心研究,一条龙一条龙地琢磨,形态、色彩……,包括它们相互之间的应和等等。北京九龙壁是琉璃烧制成的浮雕,所以平面感还是比较强;而灯彩基本上是圆雕,并且因为有光源由内透射出来,因而立体感更加强,更加形象化。
他说,秦淮灯彩有着内容丰富的寓意,如老南京人在女儿出嫁时挂“开瓜结子”灯,寓意是早生贵子。
同样有寓意的是“麒麟送子”灯。这是他的得意之作,还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这是他凭儿时记忆制作的花灯,也使得绝迹半个世纪的秦淮花灯这个品种再度呈现,并且将这一色调雅致、形象传统的秦淮灯彩瑰宝传承下去。
灯彩的生产流程包括结构骨架、外侧裱糊、灯源设置、整体美化等四个环节。结构骨架方面,早期的小型花灯如兔子灯、狮子灯、飞机灯、金鱼灯,大多是用篾竹作为骨架,经过水浸熏烤等方式处理,使富于韧性,利于弯曲成所需的造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骨架基本上被硬纤维带、金属焊接构架所取代,而烫金贴金等工艺也已经大量地运用。
外侧裱糊方面,用丝料、纸张和玻璃蒙在灯彩外表,同时直接手绘或用事先制作好的如剪纸等图案裱贴、编织上去。
他说,优秀的传统必须保持。比如自己的兔子灯与别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耳朵和尾巴:上海的兔子灯是单耳的,而南京的兔子灯则是双耳。平常见到的兔子尾巴都很短,但秦淮花灯却要有意将尾巴加长。
创新
陆有昌的主打产品是莲花灯。莲花灯最早就起源于南京。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以后,就采用在秦淮河上放莲花灯漂流的方式来纪念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还有,老百姓嫁女儿,头年春节挂荷花灯,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后来由于莲花灯造型优美、色彩和谐,逐渐从南京传播出去。他从长辈的手中继承了传统制作手艺,还通过自己的实践创作了并蒂莲花灯。自古以来,人们把并蒂莲看成是吉祥、喜庆的化身,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陆有昌说:莲花灯最难做的地方在于染色。早期工艺制作出来的莲花灯,其枝叶、花瓣色彩变化都显得非常单调。他在染色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染色工艺——浸染法。通过这一方法制作的莲花灯彩色泽更加秀丽变幻,层次感也很强。2005年,国家邮政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间灯彩作品,制作民间灯彩特种纪念邮票,陆有昌扎制的秦淮传统荷花灯被采用,2006年向全国公开发行。
为适应市场需求,陆有昌将各种传统灯彩小型化,并配备精美的礼盒,还打上夫子庙商标。
这小型灯的底部配有电池,通了电,会惟妙惟肖地转动,小孩子特别喜欢。
愿望
“秦淮灯会”是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旺盛、影响力最深远的一项民俗活动,“没有到夫子庙看灯,没有买盏灯回家,就算没有过好年”,已经成为南京人的共识。回忆起夫子庙的首场灯会,陆有昌至今记得那是1984年。那年,秦淮区的花灯艺人自发成立彩灯协会,当时入会艺人有30多个。1985年,正月初一,夫子庙广场上第一次亮起了各式各样的彩灯,有二龙戏珠、双狮盘球、走马灯……。
陆有昌说:花灯艺人在过去被称为“灯花子”、“灯乞丐”。现在,国家将花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我也成为了传承人,每年还给我一定补贴。虽说自己办厂已经有了十年,把家里有限的积蓄都拿出来了,但所得的收入,只够维持一家人的吃喝。然而我并不后悔。
陆有昌说:灯彩艺人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尊重,我现在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活动。比如2012年1月14日,江苏省广播电台在南京国际广场购物中心举办 “与您非物质过年”公益行动。主办方请我讲述50多年的扎灯经历,并与领导共同点亮象征着龙年吉祥的“九龙照壁”灯组。
陆有昌对吃喝不感兴趣,麻将也不会打,一天到晚都与老伴泡在厂里。他说:人要有追求,有了追求,再苦再累都值。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秦淮灯彩,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