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石之美者”

2015-09-16    

         叶:在工艺业,在玉雕界,有一个声音叫“苏作”。请问“苏作”的真正含义。

        蒋:“苏作”一词是专指苏州地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一种具体工艺品的门类,人们经常说:“苏作”“京作”“广作”“晋作”等。

        “苏作”玉雕传承历史悠久,以精美、隽秀以及极富人文特性而享誉海内外。明清时期,苏州的玉雕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及高度,堪称行业翘楚。明代的陆子冈等琢玉水平更是技艺高超、名震京师,故在社会形成“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帮”之说。

        叶:“苏作”玉雕的标识到底是什么?

        蒋:可以用“精、细、雅、洁”四个字作概括。“精”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制作的态度,一种品质的等级,也多指精品的含义。“细”是指工艺,指工艺上的精致灵巧、繁复纤细,也是表明工艺达到了相当的水准。“雅”是苏作玉雕的灵魂,就是雅致,有文人气,不粗俗。吴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浓郁的文人情怀、人文气质,这种文人气浸透于苏作玉雕之中。“洁”就是雕工到位,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根清脚净。以上四点就是“苏作”玉器的标志性总结。成就这四点的,是吴地人在此氛围中培育的情感、形成的思想、练就的心灵手巧的技艺。

        叶:有没有题材、内容上的标识?

        蒋:在我看来,玉雕的题材及内容并不是“苏作”玉雕标识的组成内容,不管雕琢什么题材与内容,只要是符合上述四点标识的特征,都可归入“苏作玉雕”的范畴。

        叶:在玉雕界,陆子冈是一座里程碑。从2008年起,每年一次的全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都以“子冈杯”设立奖项。作为“苏作”玉雕非遗传承人,您对陆子冈的认识。

        蒋:在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一代玉雕大师陆子冈开创了彰显玉雕艺术个人风格的新纪元,其精选玉料、独特艺术构思和精湛玉雕技法、刀法,特别是他追求个性的品牌意识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品格,都非常值得现在玉雕界学习、继承与发展。

         引领苏邦玉雕数百年风潮的陆子冈在玉雕艺术上有重大影响,我们今天共商“治玉之要、赏玉之道”,就是旨在进一步传承发展玉雕“苏作”,传播弘扬中华玉文化。作为明代陆子冈所创的经典款式“子冈牌”,现已成为“苏作”的一个基本特色。同时,“陆子冈”与“苏作”也开创了艺人与文人的新颖关系。

        叶:请问您是什么时候进入琢玉界的?
        蒋:我是1981年9月考入苏州玉雕厂的,当时玉雕厂是按照分数线招工的,我考得还不错,分数排名第二。参加招聘的时候,我去了玉雕厂,恰逢师傅们在工作,我看他们一排一排坐着,手里面拿着各式各样的玉石,面前有台小机器,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看上去很好玩,工作似乎也不累。当时我也不了解玉雕行业是怎么回事,就是觉得这工作挺有意思。其实,当时我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去环卫站当汽车驾驶员,去开垃圾车,那里的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都要比玉雕厂高,他们是“国营”单位,而玉雕厂是“大集体”企业。但是因为我觉得玉雕好玩,最终还是选择了进玉雕厂。

        叶:大凡手工技艺者都讲究师承关系,请问,领您入门的师傅是谁?

        蒋:任学仕、诸庆红、张承康,都是我的师傅。他们把自己掌握的特殊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了我,让我从技术方面了解、掌握了正统的古韵玉文化,引领我进入玉世界。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敬业的精神、严谨的做派、一丝不苟的态度、勤奋刻苦的作风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师傅们像父母一样,搀扶我行走在琢玉路上,他们的教导永远都是我做人、做事的重要动力。

        叶:您琢玉的主要风格和特点?

        蒋:在技艺和学术方面,我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的玉器风格和雕刻技法有一定研究,设计和雕刻的玉器作品既包含了浓郁的古代玉文化的特殊内涵,又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古韵今风”。我的作品,以“辟邪”为素材和以传承苏邦玉雕“水上漂”为代表的薄胎工艺的品茗器具、膳食用具的作品最具特色,特别是由我首创的“龙凤对牌系列”,在设计、造型和刀法的变化上,以既传统又现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为今用的时代感和现代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在全国玉雕界都是标志性的创新作品,也因此成为玉器收藏界的一种时尚和流行。我的技艺特长是以师古与创新为主脉,将玉器精髓提炼升华后再创作,形成了当代“苏作”玉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色。

       叶:您的主要得奖作品?

       蒋:三十多年来,我先后有十余件作品荣获中国玉石雕刻最高奖项“天工奖”,十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的其它奖项中荣获大奖。特别是由我首创设计的“美石坊”标志性作品:《龙凤对牌系列》《美石三宝》《薄胎茶具》及辟邪类题材,在造型和纹饰上的变化彰显了我的设计理念,而在雕琢技法上创新的表现形式则体现了师古功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感和当代人文精神,在全国玉雕界形成鲜明的“美石风格”。这一风格已成为当今“苏作”玉雕的一种典范。

        叶:您是什么时候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在传承上做了哪些工作?

        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下,我于2010年被苏州认定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首批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苏作”玉雕传承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作为传承人,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创新创造,还要传播育人。我于2002年7月创办工作室,至今约有200位新人在我工作室学习锻炼过,我从技艺等方面不断地指导他们。要求他们要把玉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要德技双馨,要不断加强美术基础,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既要聪明,更要有悟性。

        钱清伟、陈剑锋两位已脱颖而出,定为“蒋喜的传人”。他们的玉雕作品“辟邪”、“仿汉龙璧”在2010年苏州第三届“子冈杯”玉雕精品展中分别获金奖、铜奖;在2010年“天工奖”评奖活动中,钱清伟作品又喜获银奖。2011年,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开办了玉雕实训班,从学员中进一步挑选优秀的非遗传人。

        叶:您对“苏作”玉雕的展望?

        蒋: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美术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玉雕行业中来,也希望更多其他行业的同道们跨界到玉石雕刻的行业中。从业人员在除了对技术的进一步深究外,更多的是“功夫在玉外”,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使自己的作品真正成为技术和艺术并蓄的佳作,在各方的支持、关心和共同努力下,使得国家的非遗项目——“苏作”玉雕,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