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漳缎传承人——王晨
问: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及配偶的“新中装”集体亮相后,引起了世界瞩目,“华而不炫,贵而不显”的服装特色,彰显了中国文化元素,其中便有一款女领导人、女配偶的服装用到了“漳缎”面料。你作为苏州漳缎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有怎样的感受?
答:非常欣喜。我是在APEC欢迎晚宴的前2天由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电话告知的,并要我归纳几点漳缎的技艺特点,以便接受媒体采访,因为是他同时提供了宋锦和漳缎两种面料。11月10日晚上,我盯着电视屏幕,一眼就认出那件在袖口部位有海水江崖纹的大红色外衣是漳缎。可惜央视介绍时,把它说成“福建漳缎”。之后在漳州即刻掀起“漳缎热”,派出媒体组和文广新局等官方团前来苏州调研,并筹划申遗。此时的苏州不能再沉默了,通过市非遗办、市丝绸行业协会、苏州丝绸博物馆及本人对漳缎的介绍,终于让漳州的领导和媒体对漳缎的前世今生有了共识。
问:漳缎是怎样的一种丝绸织物?
答:漳缎始创于明末清初,诞生于苏州官办织造局御用丝织工匠之手,是绒类的一个品种,系全真丝色织提花绒织物。
问:为什么称为“漳缎”,和福建漳州有关系吗?
答:取名“漳缎”,与它产生的历史有着渊源关系。“漳”是指福建的漳州。元代时,漳州地区生产出一种起绒的全素丝织品,是在当地所产的漳绸基础上演变而成,被称之“漳绒”。明代初期,漳绒生产达到盛期,并流传至日本,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所称的“倭缎”,便是所指。但在明代末期随着蚕桑养殖业的南移,漳州地区失去了生产丝绸的能力,漳绒也随之消失,但它却在江南地区生根开花了。先是南京大量生产,后延传至苏州。这种绒织物,质地挺括、绒毛密集、光泽柔美,且绒毛在服饰衣着中无论受怎样的外力均不会使之倒伏,十分神奇。正是这些优点,使漳绒织物备受人们喜爱。
问:是“漳绒”和“漳缎”有关系?
答:对。苏州的能工巧匠十分聪慧,他们吸纳了漳绒的起绒织造技艺,结合当时成熟的“苏缎”工艺,取用缎纹组织结构来展现绸面质地的富丽,同时又引入了云锦大提花图案的风格特征,将这三者之长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束综提花织机的提花原理,再根据绒织物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有的装造设备和织造工艺,制织出了一种既是贡缎地、又具有类似云锦的大提花,并且将花纹图案织成像漳绒那样的绒结构,因而它比漳绒更立体、更突显出绒的魅力,也由此赋予了漳缎华贵却含蓄不张扬的气质。正是漳缎在起绒的织造工艺上源于漳绒,又以缎纹为织物基本组织的原故,名为“漳缎”。
问:哦,原来漳缎虽是姓漳,却是在苏州产生的一种丝绸新品。它与一般的丝绸有什么不同呢?
答:无论是结构还是外观上都有很大不同。一般的提花丝绸为平面式的,或在提花处略有一点叠起,而漳缎织物有极强的立体感,表现在地部结构是平整光亮的缎纹,花部是耸起的绒毛,绒毛高度一毫米左右,且饱满缜密,因此花地分明,呈现出内敛的富贵之气。最具有科学性和技术含量的是织机装置,比一般古代提花机要复杂得多,拥有141个构件,其机身后部有1个呈“凸”形的木架,上面插满绒经管,巧妙应用力学原理,使每根绒经线能够根据花纹的疏密结构分别控制用丝量,这是所有古代织机中绝无仅有的。织造中,需用粗、中、细3种纬线与1根不锈钢丝按起绒结构织就,特别是当花综提起时,通过投入不锈钢丝来形成绸面凸起的绒圈,当绒圈划断,钢丝脱落时,耸立的绒毛便形成了。这个操作过程从古至今必须用手工完成。
问:据说在古代,这个产品上贡朝廷后,深得皇帝赞赏?
答:是的。漳缎织物在苏州官办织造局诞生后,作为贡品上供朝廷,即被清帝康熙所赞赏,命令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大量定货专供朝廷,且规定漳缎不得私自出售,违者治罪。于是,苏州漳缎的机户连年增加,除官办织造外,还到民间派造,直至鸦片战争前后,产销保持稳定,皇宫贵族及文武百官所用的外衣、长袍、马褂,大多用漳缎为料,这是漳缎生产的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像漳缎这样的传统丝绸产品在政府的关怀下,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产量。在《苏州市丝绸工业志》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如:1957年生产漳缎4310米;1958年生产8241米;1965年生产3300米……。值得一提的是,为迎接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人民大会堂的沙发、靠垫的面料就是用的漳缎。“文化大革命”期间,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而停产。至1979年底,在原新光丝织厂副厂长潘宜平倡议和政府支持下,成立“苏州漳绒丝织厂”,使停产15年的漳缎生产得到恢复。
问:这样富有特色的丝绸产品,为何会在80年代末期又逐渐濒临消失呢?
答:由于漳缎生产工艺复杂,在设备上虽然提花部分被改用机械龙头,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起绒织造和划绒工艺依然必须用手工完成,因此产量的提升受到一定限制,在丝绸工业发展的状况下,以及人们服饰观念的改变,传统手工产品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成本高、利润低,工人待遇不高、劳动条件差等多种因素,使漳缎业日趋衰落。尤其90年代初,苏州丝绸工业体制和产业结构经历了大调整,几家生产漳缎的丝绸织厂相继改制或关闭,设备被拆损,技术档案和资料散失,使苏州几乎丧失了生产的基地。
问:您是什么时候接触漳缎的?
答:这要从我1980年1月进入丝绸行业说起。当时苏州丝绸工业局招收丝绸产品设计学员,我通过报考录取,分配进了苏州丝织试样厂,这是一家以承担苏州地区丝织产品设计研究及试样为主要功能的专业单位。经过半年的专职学习丝绸纹样及丝织品种设计基础知识,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挑选进入设计室,师从60年代苏州丝绸工学院科班出身的姜如英老师学习丝绸纹样设计。1982年,我为了更充实自己,考入了全脱产的苏州市纺织职工大学丝织专业,除高等数学、物理学、有机化学等全省统考公共课目外,系统学习了丝织学、纹织学、纺织机械、厂房设计等专业课。在校学习期间,我首次知道了“漳缎”这样的优秀产品,并到潘宜平负责的“苏州漳绒丝织厂”参观学习,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漳缎的生产操作,当时就对这台特别庞大而复杂的织机感到异常惊奇,至今还印象深刻。
问:您真正对漳缎有较多认识并研究,是什么时候?
答:1993年7月,我进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工作,开始接触和从事古代丝绸的研究。当时馆里正在实施几件青海出土的唐代织锦复制任务,我便参与其中,分析织物结构和图案结构、绘制意匠图,学习用手工的办法按意匠图来挑制花本,向同事了解传统织机装造原理,因为它与现代织机运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装置及织造技艺,在中国延续了千年,并影响了世界纺织史。复制古代丝绸文物的经历,让我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纺织织造技艺有了更多更深认识,并在工作中学会了这些关键技术的操作。除此而外,馆里织造纺内展示的漳缎织机也是我一直关注的目标,这是钱小萍馆长在建馆之际就极力保护并作为传统丝织工艺重要的活态传播形式展现,特聘了原苏州漳绒丝织厂谢明根老师傅在现场操作,并带徒传艺,至1995年80高龄时才离开我馆。
问:后来在丝博的漳缎机上是否发生了严重的花本损坏?
答:是的。大约是1995年6月的一天,两位年轻的操作工着急地告诉了我这个事。此时我担任馆长助理,分管文物复制和织造纺管理工作,我觉得有责任处理这件事,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承担了研究漳缎,复原花本的任务。但接手后才发现难度不小,因为关于漳缎的工艺在书本中仅零星出现,没有完整性,论文更少。那只能以现实中的织机装造为切入点,获取经纬线在花本中的密度关系,凭借已有的丝织学与纹织学理论知识和复制文物的经验,以及丝绸纹样设计基础,按机上漳缎图案结构重新绘制出意匠图,通过挑花结本工艺复原了花本,使漳缎机很快又恢复了现场的操作演绎。
问:真不容易!听说有一件你们馆仿制的清代漳缎女服被日本博物馆收藏?
答:那是2002年,在我们馆与日本冈谷蚕丝博物馆交流馆藏品的合作中,日方提出要复制一件我馆陈列在古代馆里的清代“藏青地牡丹梅蝶蝙蝠纹漳缎女服”。于是我临绘原件图案,画成意匠图,再手工挑花形成花本,按原件的色彩染色加工丝线,在我馆的漳缎机上织造,又请中式裁缝师傅按原样尺寸复原成功。至今这件华贵的漳缎女服收藏陈列在日本冈谷蚕丝博物馆。我认为中国这样有代表性的丝绸提花绒织物应该走出国门,扩大影响。
问:关于漳缎的申遗,首先是由您发起的吗?
答:是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2004年之后才比较重视起来,苏州的宋锦率先申报,由钱小萍老馆长领衔,我也参与了其文本的部分撰写、实物资料拍摄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2009年初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遗,提出将苏州的宋锦、缂丝一并打包列入时,我做了一些配合工作并在承诺书上签名。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申报文本中包含的丝绸品种只有杭罗、绫绢、宋锦、缂丝和蜀锦(云锦为单独申报),而没有绒,尤其是至今依然不能完全用机器替代操作的复杂漳缎,其技艺难度绝不亚于其它产品。但它连最基础的市级非遗都不是,没有资格列入。由此,我便有想法要将它申遗!不能被遗忘!2009年4月,在馆领导的支持下,我着手查阅资料,撰写申请市级非遗的文本。同年11月,我又在同事们的共同协作下,向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的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申报了《苏州传统漳缎技艺研究》课题,获得了评审专家的支持,拿到10万元的重点项目。借助这笔资金,我开始对漳缎的前世今生作系统调查和研究,和同事专赴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漳州市非遗办等单位了解漳绒的产生、发展轨迹;两次赴北京故宫博物院观摩院藏的清代漳缎实物,在现场分析了10多件;还赴目前保留漳缎、漳绒生产的丹阳和海安考察实情;同时培养本馆的操作技工学习漳缎的生产技艺,指导她们恢复了那台极为复杂的、原汁原味的古老漳缎织机,其间对各道工艺过程进行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2010年,又在苏州市非遗办支持下,申报省级非遗成功。我本人也在2012年获“苏州漳缎织造技艺”代表性市级传承人,2014年获批省级传承人,培养的技工马梅君获市级传承人。所承担的清华大学柒牌非遗基金项目也顺利结题,并获“优秀”,是该基金成立五年间64个项目中仅有的3个优秀之一。项目入选纪录片《中国,才是美》第二集《华美漳缎,温暖岁月的襟怀》,在凤凰网上播映。
问:这个成果值得骄傲,您为苏州漳缎申遗作了很多工作,也为漳缎在全国的影响作了很好的铺垫。听说您还有一些研究性的论文或著作发表?
答:论文“从传统丝织工艺谈漳缎的技术特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丝绸》2003年第5期和第6期,并获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论漳缎织机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发表于《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4期;论文“论苏州漳缎的科技成就与传承”发表于《江苏丝绸》2014年第4期。著作方面,2005年在由路甬祥任总主编、钱小萍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卷》中,我编写了漳缎和漳绒章节,并得到钱老师的指导。还在由我负责的《苏州百年丝绸纹样》《苏州科技史话》两本书中都入编了漳缎内容。
问:您近期研发的漳缎产品有哪些?
答:漳缎织物装饰效果特别明显,因此用于服装、软装,最是匹配,关键是设计的图案。我选用明代织金锦图案“五湖四海纹”“四季花卉纹”制织成漳缎,效果不错,服装及相关产品曾在“2013年苏州市第二届创博会”上亮相展示,当老苏州和丝绸人看到了久违的漳缎产品时,很是惊异。当然,年轻人根本就不认识漳缎。从服饰面料转向艺术品的设计是我对漳缎工艺技术再认识的突破,实现了史上首次将书法艺术用漳缎来表现的先例,也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同。我想还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结构的面料设计研发更多贴近生活的实用品、艺术品,通过拓宽功能用途,实现最大范围的应用与传播。
问:今后有怎样的目标与期望?
答:我在故宫看过几件高水平、高质量的漳缎,一直想要将它们复制出来,尤其是体现最高技术水平的多彩漳缎。由于看文物时不能拍照,不能停留较多时间分析,因此要实施复制不是一件易事。从2013年开始我就与故宫商谈此事,直至去年年底才签定协议,获得了较为清晰的影像资料。目前我已借助苏州市宣传部对姑苏文化领军人才的经费资助,正式启动“故宫漳缎藏品研究及多彩起绒技艺复原”项目,将通过选择2件~3件不同类型漳缎文物的复制,研究和记录工艺,传承技艺。我期望这几件漳缎的研究工作顺利,能够在今年我馆整修一新的展厅里陆续向公众汇报成果,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期望漳缎技艺能申请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代表作,让国粹代代流传下去。
- 上一篇:“石之美者”
- 下一篇: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创新、创造